唐魯華
在《穿上漢服就能理解三字經?》(《環球時報》9月24日)一文中,作者認為,穿漢服未必就能真理解《三字經》,更不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有一點需要明確,那就是有些人喜歡穿漢服,絕不是大作家王蒙先生所譏諷的“走火入魔”,更不是有些學者所批評的“狹隘民族主義”。
任何一個族群的服裝總有自己特定的歷史傳統、文化內涵、審美基調和民族特色,職是之故,阿拉伯人有白衫、印度有紗麗、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越南有奧黛……世界因各個族群的不同服裝而變得更加絢爛多姿。中國一向被譽為“禮儀之邦”和“衣冠上國”,服裝傳統源遠流長,唐代大儒孔穎達就說:“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遺憾的是,建國以來,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族,一度成為世界上服裝沒有傳統和特色的民族。
如今,隨著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復興,部分國人開始嘗試穿著傳統民族服裝,這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必然結果。此外,穿民族傳統服裝也是提升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漢服”稱謂有一定的歧義性和敏感性,因為容易將漢代服裝和漢族服裝混淆,而且常有人把“漢服運動”與“大漢民族主義”等同起來。所以,筆者主張以“古服”、“華服”、“國服”等稱謂代替“漢服”。“古服”突出的是服裝的傳統性,“華服”突出的是服裝的民族性,“國服”突出的是服裝的中國性。三者之中,“國服”的提法尤能增進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因此最值得提倡。
當然,何謂“國服”可以討論,中國歷史上的服裝樣式和民族特色在傳承過程中迭經變化。比如有漢裝,有唐裝,有明裝,有清朝的長袍馬褂和旗袍,還有現代的中山裝等,并無“大一統”的“國服”可言。筆者認為,“國服”重在“國”而不是“服”,凡是能夠體現中國性和表達民族性的服裝皆可列入“國服”的范圍,更可能的是綜合各朝代、各民族的服裝樣式創新和改制新的“國服”,正如西裝先后糅合了歐洲傳統的漁民服、水手服、馬夫服、燕尾服、軍制服等改制和創新而成一樣。
在不少國家,公務員穿什么服裝都是有傳統約束或法令規范的。歐美國家的公務員習慣穿西裝早已眾所周知,印度的公務員多穿尼赫魯裝,前兩年馬來西亞則提倡公務員穿改良后的中山裝。所以,中國公務員的服裝也應自覺地向“國服”靠攏。與此同時,“國服”還需要商家予以更多的研發和推廣,更需要社會各界多給其一點理解和支持。▲(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0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