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芳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而且將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存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無法得到父母對其人生觀的指引和輔導,在心理發育重要階段缺少與父母的溝通。由于缺乏父母親在情感上的關心和照顧,他們非常容易產生認知、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原因
(1)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欠缺。留守農村的未成年人絕大多數是由他們的奶奶、外婆等隔代直系親屬來撫養教育。這種“隔代”教育由于年齡相差懸殊,時代文化背景的差異,無論是認識代溝還是心理代溝都比較明顯,對孩子們的心理都有極大的影響。另外有些父母因為在外工作繁忙無法與兒女團聚,為了彌補親情的缺失,或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學習條件,只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的物質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2)由于我國農村學校教育的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課程建設等方面存在諸多缺陷,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暴露出許多問題。在農村的一些中小學校,應試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教育目標狹隘,教育手段單一,課程缺乏多樣性。留守兒童的個性發展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傳統的應試教育極易助長學校教育中的管理主義和權利主義傾向,對培養和豐富學生的個性十分不利。
(3)目前政府對于新農村建設偏重于經濟建設,在教育建設方面也僅關注教育基礎設施,而忽視了對農村教師素質的培養。留守兒童家長僅滿足于把兒童送進學校,而送進學校之后的后續責任還有待確認,尤其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懷沒有放到新農村建設的顯著位置上。通過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就在于社會組織之間對農村教育的的分割與斷裂,各組織間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都沒有建立一定的聯系,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處在了各組織間互不交叉的真空中,無法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管理進行有效地協調和完善。
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1)突出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健康發展就需要家長樹立全面關懷的理念,而家長一般都缺乏此種理念,從而忽視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德行。近年來,農村學校教育確實有了非常大的改變。但是,農村學校教育的表面繁榮也助長了農村家庭教育的惰性,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過分地依賴學校,認為自身能力低,所以只要把孩子交到學校就能夠放心,因此放棄自身應該盡到的教育職責。在孩子的幼兒階段,家長應該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就讀或把孩子寄養在對孩子教育有幫助的、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時,做到在外地期間要和孩子聯系,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盡可能多地回家與孩子見面,讓孩子體會到親情。如果實在沒有辦法照顧孩子,要把孩子交給監護人照顧時,應該在照顧孩子的監護人選擇上多考慮。如果夫妻一起外出務工,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加強對留守子女的關心呵護。
(2)學校要肩負“指導家教、優化家教育人環境”的重擔。首先,是定期召開家長(或留守兒童監護人)會,或者統計好外出家長的電話地址,班主任向學生家長通報學校、班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通報學生表現情況中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起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其次是及時家訪,這樣既可以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行為表現等情況,又可以向家長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議或意見,告誡家長與學校共同承擔教育責任。再次是建立家校聯系制度,老師與家長簽訂家校教育責任書,公開學校及校長、班主任的電話號碼,登記家長和監護人的工作單位和住宅電話,以便及時溝通家校教育,掌握學生雙向表現,統一家校教育口徑。最后是不定期舉辦家庭座談會,請優生家長講述自己家庭教育的心得和經驗,起到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作用。當然,教育的重點在學校,學校要對留守兒童付出真正的、無私的關愛。
(3)發揮社區對留守兒童保護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充分有效地運用各種社會教育資源、大眾傳媒等技術信息來填補農村社區教育真空,提高農村兒童的綜合素質。有關政府職能部門也應加強管理和監督力度,積極組織和開展各種有意義的社區活動,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和諧環境。有關方面要各盡其責,多方協作,共同構建社會監護體系,促進留守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為加強農村未成年人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保證農村留守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發揮更大作用。
三、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而且將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存在。在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全方位、各角度地采取相應的措施,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機制,才能使留守兒童得到全方位的教育,讓他們能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