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娟
摘要:從本質上說,翻譯是實踐、是基于譯者的語言知識結構和語言運用技能之上的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靈活的思維對于翻譯這一創造性的活動十分重要。在翻譯教學中,由于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擔負著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責任,因此教師把實踐原則的應用作為了翻譯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
關鍵詞:翻譯教學;實踐原則;實踐性
翻譯教學是以理論為主還是突出翻譯的實踐性,這一直是我國翻譯教學界所爭論的話題。一個無可回避的事實是,盡管各種各樣的翻譯理論在學術界引起了學者們足夠的重視,但這些理論還只是局限在比較狹隘的學術圈子里,對于實際翻譯工作的影響并沒有一些專家們估計的那樣大。實際情況是,在具體的翻譯工作中,許多從事翻譯工作的專業人員對于近年來在翻譯研究上所取得的理論進展普遍抱著一種比較冷漠的態度。在他們看來,翻譯的理論研究,與他們所從事的實際翻譯工作并沒有多少直接的關聯。對于理論的冷漠似乎已經形成一種風氣,這就使很多人認為翻譯研究都是空談,對于第一線的翻譯工作并沒有多少實際操作上的指導意義。
雖然這種忽視理論研究的風氣是有偏頗的,但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教科書式的翻譯理論并不足以承擔全面指導實際翻譯工作的任務。就連大名鼎鼎的翻譯家傅雷先生也這樣說過:“翻譯重在實踐,我就一向以眼高手低為苦。文藝理論家不大能兼作詩人或小說家,翻譯工作也不例外:曾經見過一些人寫翻譯理論頭頭是道,非常中肯,譯東西卻不高明得很,我常引以為戒。”
誠然,翻譯作為一種偏重實務的技能,是與譯者的實際操作經驗密不可分的。正因為如此,在翻譯教學中,實踐原則也一直是備受教師重視的基本教學方法。盡管實用主義態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強調翻譯教學中的實踐效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仍不失為翻譯教學中的首要原則。這種實用主義認識,在我國翻譯界和翻譯教學界,已經被普遍接受,并逐漸成為業界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翻譯教學中“來自個人的翻譯實踐”就成為了翻譯實際操作技能的試金石,這在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的當今尤其如此。
一、實踐原則在翻譯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眾所周之,掌握外語的決定因素是運用外語進行交流的實踐活動,這在翻譯實踐中也是如此。作為譯者,翻譯能力的形成只有靠大量的、有效的語言實踐才能獲得。因此,在翻譯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參加課內課外具體的翻譯活動,在實踐中獲取更多的經驗。理論學習是需要的,但是理論的生命在于指導實踐,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
那么如何做到翻譯理論與實際的相互結合呢?這就需要注重知識系統的實踐轉換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比較具有針對性的操作來進行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結合。例如,在旅游翻譯教學中,教師可以把語言中的文化現象通過具體的翻譯語篇來進行模擬演練,從而達到促進教學的目的。比如自然景觀的解說詞、民間故事的傳說和墓碑石刻等的翻譯,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來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為此,一些具有個人獨創性的活動可以得到教師的鼓勵,例如查閱、收集有關資料、實地考察、參觀、訪談等。在教師的指導下,研究翻譯資料,開展討論、交流成果都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很好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有利于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很顯然對于學生翻譯操作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2.實效性原則
眾所周之,注重教學實效是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標志。在翻譯教學中,教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教,這就是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終身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因此,教師在具體的翻譯教學實踐中,應該不斷地反思課程的實施有何重要意義,取得了哪些實際效果,達到了何種目的,是否提高了學生的實際翻譯技能。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的翻譯能力能夠得到很大的提高。
翻譯教學內容的案例化、實訓化,是實施實效性教學原則的關鍵。堅持理論以“實用為主”的原則,調整課程教學內容,突出課程教學實訓主導型的特點,增加實訓項目,是實踐翻譯課的主要形式。例如,采用案例教學形式,用實例分析翻譯實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對翻譯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增強技巧的實用性,強調教學的針對性,強調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在課程安排上,教師應根據英語翻譯課的實用性原則,減少理論時數,增加實踐教學時數。在教學組織中,教師的注意力應該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運用案例、討論、觀摩、模擬等教學形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改革“先理論講解、后實踐訓練”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采用“先實踐操作、后理論分析”“邊實踐操作、邊理論講解”等模式組織教學,通過實訓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積極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增強教學效果。
3.技能培養原則
從本質上來說,翻譯課是實踐課,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應該把這一性質作為教學的主要指導原則,要努力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并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并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具體的翻譯操作技能。翻譯理論知識的選取應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應充分考慮翻譯技能對于知識結構和態度的要求,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以操練為主,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突出實踐課的特色。以日常交際英語翻譯為例,實踐性的原則可以通過教學任務的細分來進行反復操練,以達到技能培養全面化和熟練化的目的。這些細分的任務包括如下內容:
(1)了解日常交際英語的語體特征;
(2)了解與日常交際中常見的成語、習語和諺語有關的翻譯知識;
(3)了解文化與翻譯的關系以及跨文化交際目的對翻譯的影響;
(4)通過實例操練日常詞語翻譯的四種主要技巧:對等譯法、具體譯法、抽象譯法及詞類轉換譯法,會翻譯各類詞語;
(5)通過實例操練交際英語翻譯的三種主要方法:長句與短句的翻譯方法、被動句的翻譯方法、定語從句的翻譯方法;
(6)通過實例操練交際英語語篇翻譯的基本概念:銜接、連貫等。
很顯然,影響翻譯技能提高的因素既包括語言結構知識,又包括了相關的文化知識。翻譯技能的操練要綜合這兩個因素反復進行,以強化學生的語言反應機制,提高翻譯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結語
由于翻譯的實踐性特征,教師應在翻譯教學中把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而翻譯課是集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一體、訓練基本翻譯技能和復合型翻譯技能為一體的課程。所以翻譯實踐課始終應以訓練學生較強的獨立實踐能力為目標。翻譯的目的是進行文化溝通和互動,因而,檢驗翻譯教學效果的標尺就是學生從多大程度上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技能。基于實踐原則的翻譯教學能夠以較為直接的方式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并激發他們學習翻譯和從事翻譯工作的積極性,這正是翻譯教學中實踐原則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劉四龍.重新認識翻譯理論的作用[J].中國翻譯,2001(2).
[2] 郭著章,李慶生.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3] 陳宏薇.新實用漢譯英教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傅雷.翻譯經驗點滴[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5] 邵志洪.翻譯理論、實踐與評析[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6] 黃和斌,等.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