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奎
摘要:本文通過STS教育特點的三個方面,闡述了在化學教學中貫徹STS教育思想的積極作用,以達到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的目的。
關鍵詞:STS教育;化學教育;科學素養;參與素質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公民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科學素養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長期的努力,在教學工作中轉變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目的,開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力求使學生成為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較高科學素養的多功能型人才。STS教育就是這樣的一項綜合性教育,它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學教育與目前的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相連,使青少年一代的智力得到開發,技能得以提高,參與意識得到增強,即培養他們成為了解科學技術及結果,或能參與決策和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的人才。化學教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承擔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而其學科特點是實驗性強,與社會、生活休戚相關,因而我認為在教學中貫徹和實施STS教育思想是值得我們化學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從以下幾方面作了些嘗試:
一、強調參與
強調參與是STS教育的一個主要特征,這與新課標中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一致,在教學中如能讓學生積極參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學習鹽類消解這一內容時采用隨堂實驗的方法,先讓學生動手做幾種不同的鹽的水解,得出其堿性不同的結論,師生共同分析這一結論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出鹽類水解的定義、原因、實質等,再讓學生們另做幾種鹽的水解實驗,讓學生自己分析、解釋并得出結論。這樣,讓學生動手實驗、參與教學,學生學得有興趣,教師教得輕松。教師在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同時也讓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二、強調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
STS教育認為,現代化的技術成就本身就是科學的結晶,不重視技術教育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引起了人們社會觀念、價值觀念的改變。作為科學教育的受教育者,學生應當用學到的知識對事物作出解釋,并根據所處的環境對生活中與科學有關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與明智的選擇。基于STS教育的這一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具有探究性、創造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讓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通過活動轉變為學生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設計、勇于創新,變“學科學”為“做科學”,也讓學生能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如在學習醛的性質、皂化反應等內容后,開設制“哈哈鏡”、制肥皂等課外實驗,通過實驗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當實驗成功時,學生能體驗喜悅,找到“我也能”“我也會”的感覺,從而增強自信心。
另一方面,在化學教材中出現與自然社會相關的一些內容,如環境的污染、有機合成、石化工業等,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必須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生產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必須樹立起綠色環保理念,要求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少用一次性制品,不亂扔廢舊物品,節約用水等。總之,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保護環境、維護生態作出貢獻。
三、重視素質教育
STS教育倡導青少年積極投入,以達到使未來公民科學素養提高的目的。
化學教育作為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因而在教學中,我們就應該從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提升的方法,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著手,進行教學。基礎教育中的化學教育成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必須盡可能引導學生沿科學家形成理論的方法和途徑來進行探究式學習,以此來牢固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如在進行苯環分子結構的教學時,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再通過練習、實驗等方式,讓所學的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同時,注重教法更新和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以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去分析解決問題,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從而在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
總之,STS教育是一種綜合性教育,我們只要把STS教育的思想貫穿于化學教學中,就能讓學生的智能得到開發,技能得以提高,參與意識得到增強,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人。
參考文獻:
[1] 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裴娣娜.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3] 范杰主編.中學化學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