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進
摘要:孔子與柏拉圖是人類教育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他們都有著深刻而豐富的和諧教育理念。盡管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兩者的和諧教育理念迥然相異,但也有相似點。比較、反思孔子與柏拉圖的和諧教育理念的異同,對于深入了解中西和諧教育理念傳統、批判性地繼承古代中西方和諧教育理念的積極因素,對推進當前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孔子;柏拉圖;和諧教育理念;和諧社會建設
教育是對人的培養工作,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對人進行和諧理念的教育,對人的和諧教育包含人個體自身的和諧發展、人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等內容。和諧教育的思想理念在中外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都有體現。教育家在他們的經典著作中對教育目標的獨特見解,都體現出他們對和諧教育的理解。他們由于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不同的生活環境,對和諧教育的看法也就不一樣。孔子在《論語》中,為構建一個完美和諧的理想人,就提出了他對和諧教育的見解;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文中,為構建一個富強和諧的理想國家,就提出了他對和諧教育的理解。比較、反思孔子與柏拉圖和諧教育理念的異同,對于深入了解中西和諧教育傳統,批判吸收古代中西方和諧教育中的積極因素,對推進我國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仁”與“王”——人個體和諧發展的不同目標
孔子生活在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過渡時期。他的和諧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論語》中。“仁”是他和諧教育理念的核心。“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1]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2]孔子認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3]他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他認為“仁”是人個體和諧發展的基礎和目標。
柏拉圖生活在希臘城邦奴隸制的衰落時期。他的和諧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理想國》中。他對人個體的和諧發展作出了詳細的論述。“王”是他對人個體發展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為了人的和諧發展,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0~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里受到照顧;3~6歲的兒童在游樂場內進行講故事、游戲、唱歌等活動;6歲以后,兒童進入初等學校接受初級教育;17~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并結合軍事需要學習的文化科目進行教育;20~30歲,經過挑選,進行10年科學教育;30歲后,進一步挑選,學習5年,主要研究哲學等,學習優秀者成為衛國者,最優的成為統治國家的哲學家——“王”。[4]自此,柏拉圖把關于人和諧發展的一個完整的體系,展示在大家面前。
比較兩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發現,柏拉圖關于人的和諧發展,注重于人的職業化分類,以人的社會分工為主,沒有關注到人的內心世界。孔子關于人的和諧發展,注重于人的道德修養,注重于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是每個人經過努力都可以做到的。柏拉圖的哲學家即“王”,是最優的一小部分人才能做到的。
二、“舉賢才”與“衛國者”——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不同途徑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發展,國家的富強需要每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集體的力量促進了國家的發展,也就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需要人才。國家穩定富強了,人與社會才能和諧發展。選才、富國、育人是孔子對治理國家的看法。“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5]他認為君主管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著眼,重視選拔優秀人才。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5]他強調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讓民眾富起來,然后使他們受教育,提高素質。教育大眾,選拔優秀人才治理國家,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柏拉圖對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看法是:和諧社會的國家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層。哲學家統治著國家,是屬于衛國者階層,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4]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三個階層的和諧發展。對于社會各階層如何發展,他提出衛國者階層可以世襲,各階層的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只要完成個人自己的社會職能,就可以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我們可以看出,孔子關于人才的選拔沒有階層的限制,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參與治理國家。反觀柏拉圖,他就很注重階層的劃分,限定了階層的流動性。從歷史經驗看,不對個人作出階層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個人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發展。孔子和柏拉圖兩者都很重視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都提出了國家需要人才,而人才是通過教育培養出來的。教育出大量的人才,參與治理國家,國家就可以富強,社會就會和諧發展。
三、“天人合一”與“模仿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不同形態
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6]他肯定了天為大的地位,同時也指出,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7]他還認為自然世界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界自有它本身運行的規律,不會受人主觀意志的支配。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和諧共存的,不能把自然、人孤立起來考慮,而應把兩者放在一個大系統中作為整體。“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最高境界,人與大自然是息息相通的,是一體的。
柏拉圖認為人應該遵循自然。對自然的床、木匠造的床、畫家畫的床三種床的比喻性論斷很能體現他的這種理念。“模仿術和真實距離是很遠的。而這似乎也正是它之所以在只把握了事物的一小部分時就能制造任何事物的原因。”[4]這表明了柏拉圖的看法,他認為自然是可畏的,人只是模仿真實世界,與自然世界隔著兩層,因而也就無法改造自然世界。
兩者對自然的態度都是敬畏的,但有所不同。柏拉圖認為人的認識與自然之真實隔了兩層,人只能模仿真實世界,而無法改造自然,屬于自然為主、人為次的觀點。而孔子首先肯定自然的內在規律,但也承認人的主動性,認為自然和人是互動的、是合一的,自然與人處于并列的地位,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孔子和柏拉圖對人個體和諧發展、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個方面作了和諧教育理念的闡述,這對當代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在當代由于工業的崛起,人類對自然的征服使人們從敬畏自然走向輕視自然。自然災害的頻繁出現,迫使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回歸天人合一成為必然的選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8][9]如何使和諧的理念深入人心,首先要抓的是教育。在中小學以及高等教育中,如何把和諧理念貫徹到位,這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也將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程度。批判繼承古代中西方和諧教育理念的積極因素,把握住和諧理念的內涵,將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孔子.論語·學而[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2] 孔子.論語·八佾[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3] 孔子.論語·里仁[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4] 柏拉圖. 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5] 孔子.論語·子路[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6] 孔子.論語·泰伯[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7] 孔子.論語·陽貨[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8] 劉卓紅.在改革與創新中建設和諧文化.2007-03-30.http://theory.people.com.cn /GB/49157/49165/5542103.html.
[9] 王志剛.建構當代“以人為本”的和諧觀.2009-02-14.http://www.studa.net/zhe xueqita/090214/111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