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摘 要:從徐江區綠化建設的現狀切入,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對新時期徐江區的綠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綠色“斑塊”應形成布局場衡的城市公園,逐步形成“一帶三廊為骨架”、“外圍綠廊環抱”、“內部綠化成網”的生態格局。
關鍵詞:徐匯區;綠化規劃;綠地布局;現代景觀
中圖分類號:S6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8-0019-03
1 引言
綠地作為城市景觀的一個元素,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態系統,它對保障一個可持續的城市環境,維護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城市中,為了體現綠色環境的整體性和持續性,應將城市綠化建設規劃與整個城市的發展規劃協調起來,完善綠地系統,強調城市生態功能。
徐匯區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區域總面積54.76km2。是上海市規劃建設的五個城市副中心之一。近年來,徐匯區加大對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力度,以創建綠化景觀、提升城區環境質量為目標,大力發展綠化建設,使城區景觀質量提升明顯。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綠地系統規劃指導,綠地發展不均衡,綠地結構仍不盡合理,使綠地的生態、游憩與觀賞功能都大大降低。部分區域二氧化硫、總懸浮微粒含量降低還不明顯,噪音污染和城市熱島效應繼續存在。
本文結合徐匯區的空間特點和綠化發展現狀,對徐匯區的綠化規劃和建設提出一點思路,希望能對徐匯區綠化規劃的編制與綠化發展提供參考。
2綠化建設現狀
2.1總體規模與水平
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徐匯區的綠化建設經歷了解放初期至上世紀70年代末的緩慢發展期,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穩定增長期和1995年以來的快速發展期。近年來,徐匯區綠化建設力度較大,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明顯,為徐匯區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截止2008年12月底,徐匯區現有綠地總面積達1168.7km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06m2/人,綠化覆蓋率26.07%。整體綠化水平在上海九個中心城區中居于前列。
2.2存在問題分析
(1)綠化規劃滯后。徐匯區綠化專業規劃雖曾有所考慮,但一直沒有形成具有政府行政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2)城區總體規劃的不確定性,使綠化部門在綠化建設中尤其是制定年度綠化發展計劃時缺乏確鑿性依據,具有盲目性。“規劃建綠”雖占主導地位,但“拆違建綠”和“見縫插綠”仍然是綠化增長的重要手段。同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政府為了加快建設進程,減少投入成本,結果,市政“拓路”變為“拓綠”,交通“排堵”轉為“除綠”。致使一邊“建綠”,一邊“減綠”的現象時有發生。
(3)徐匯區地處上海中心城區,建設用地中用于綠化的后備土地資源缺乏,綠地指標增加困難。綠化指標問題成為該區創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示范區的瓶頸。
(4)動拆遷費用的飆升致使綠地建設成本逐年升高,政府財政壓力增大。據統計,2000年初,徐匯區綠化建設工程中動拆遷費用約是綠地建設費的6~8倍,目前已飆升至12~16倍左右,并且今后還有上漲的趨勢。建設投資的加大,使財政資金短缺,建設難度加大,對合理完善綠地系統產生一定影響。
(5)人才流失、科研經費短缺。多年來,由于受機制和體制的限制,徐匯區的綠化科研人才缺乏,甚至有流失的現象。同時,綠化作為一項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苗木培育、植物防護、土壤研究等,但至今政府沒有專項科研經費投入,徐匯區的綠化規劃和建設仍停留在傳統的作業方式上。
3 對綠化規劃的思考及建議
2001年,徐匯區綠化部門曾著手編制過《徐匯區綠地系統規劃》并提出在區域內既要“多、勻”、又要“大、小”相間的綠地布局,形成點、線、面、環有機結合的開放式綠化網絡體系。但由于受當時各街道控制性詳細規劃尚未編制等條件限制,最終未形成具有政府行政效力的規范性文件。而且,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綠地規劃布局和功能分區已經與現代綠化建設的需求不相適應。
3.1徐匯區應規劃綠地系統
目前,在城區總體規劃指導下,結合區域特征和發展現狀編制凸顯城區特色,“構筑人文歷史與生態自然融合”的生態網絡,創建“林、園”結合的綠色生態宜居城區的徐匯區綠地系統規劃已迫在眉睫。
3.2綠化“斑塊”應成為均衡分布的公園
以城區總體空間布局為基礎,結合自身自然環境特點和歷史文化底蘊,徐匯區綠化布局應以綠化“斑塊”為基礎,以生態“廊道”為網絡,構筑多層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城市空間機構體系。逐步形成“一帶三廊為骨架”、“外圍綠廊環抱”、“內部綠化成網”的生態格局。
綠化“斑塊”即指綠化規劃系統中的“點”(城區中均勻分布的小塊綠地),是為市民提供休閑、健身、文化娛樂的綠色空間。雖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建設,以上海植物園、徐家匯公園為代表的大型公園綠地共89處,基本構成了徐匯區綠化系統的基礎,但根據城區空間特點和服務半徑的規劃要求,徐匯區的綠化“斑塊”還未真正形成均衡分布的公園格局。因此,應按照區域人口分布和城市熱島效應制定出相應的綠化規劃體系。
建議:以上海植物園和龍華烈士陵園兩個市級公園為主,以徐家匯公園、桂林公園、規劃濱江公共開放空間、徐匯生態專項等區級公園、大型景觀綠地及郊野公園為輔,形成“兩主多輔,大中小結合”公園綠地格局。
3.3“一帶三廊”的沿河綠色廊道
徐匯區水系資源豐富。根據徐匯區水資源普查資料,全區現有河道72條,總長約54.8km。它們縱橫交錯,形成天然河網。從城市構成層面來看,濱水綠地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是城市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觀的區域。
近幾年來,隨著淀浦河沿岸景觀綠帶和綠色堤防建設、以及蒲匯塘、漕河涇港、上澳塘港水景綠化布置,徐匯區部分河道沿河景觀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受綠化規劃滯后及地域限制的影響,部分河道綠化仍局限于“見縫插綠”的階段。據調查,目前完成的河道綠化長度僅占河道總長度的三分之一左右。且由于缺乏統一規劃,整體性和連續性較差,河道綠化特色尚未得到整體體現。
建議:確立“藍”、“綠”重于金的規劃理念,濱水區域內嚴格控制商業建筑用地比例,保證濱水綠帶的厚度及連續性,并與附近大型公共綠地建立鏈接通道,形成綠色生態網絡。同時,依托黃浦江、漕河涇港—蒲匯塘—龍華港、張家塘港和淀浦河形成徐匯區獨特的“一帶三廊”自然河道廊道格局。
3.3.1“一帶”:濱江公共開放空間帶
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是上海歷史的見證。在規劃中黃浦江是界定徐匯區東部邊界的自然生態屏障。
3.3.2“三廊”:
(1)漕河涇港—蒲匯塘—龍華港沿河綠色廊道
漕河涇港—蒲匯塘—龍華港東西向依次穿越了漕河涇科技園區、桂林公園、康健園、龍華烈士陵園等區域,是徐匯區中部的一條傳統水道和生態廊道。
(2)張家塘港沿河綠色廊道
張家塘港穿越市級公園上海植物園,東至黃浦江,也是徐匯區的生態廊道之一。
(3)淀浦河沿河綠色廊道
淀浦河是市級重要河道之一,隨著近幾年淀浦河綠色堤防工程的建設,淀浦河部分河段已成為“藍”、“綠”暉映的景觀廊道。
3.4“外圍綠廊環抱”
指徐匯區生態專項(外環500m綠帶)多功能景觀林帶和濱江公共開放空間帶交叉重疊,形成徐匯區的綠色生態屏障。
3.5“內部綠化成網”
指“兩軸”加“五縱五橫”的道路景觀格局。
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化的“脈絡”,它們縱橫交錯,把城市的“點”狀和“塊”狀綠地連接起來,成為城市綠地的紐帶。徐匯區路網系統發達,交通便捷。經過近幾年的建設,道路綠化水平明顯提升,衡山路林蔭道、肇嘉浜路林蔭大道(由于軌道交通建設,部分路段待恢復)、漕溪北路等市級綠化景觀道路成為上海道路綠化的典范。但縱觀全區道路綠化狀況,道路景觀綠化分布不均,綠化水平良璓不齊,部分道路綠地仍呈“點”狀分布,連續性差,尚未形成縱橫交錯的綠色網狀廊道格局。
建議:根據區內道路分布特點和綠化發展空間,依托道路綠化形成“兩軸”加“五縱五橫”的生態網絡。
“兩軸”依托自東北向西南的肇嘉浜路—漕溪路和自西北至東南的中山西路—龍吳路交叉形成南北貫穿的兩條道路綠化主軸。
“五縱”自西向東依次為虹梅路(中環線)、桂林路—老滬閔路、中山西路—龍吳路、常熟路—衡山路以及宛平路—豐溪路。
“五橫”自北到南依次為淮海路、虹橋路—肇嘉浜路、內環線、上中路(中環線)及環南二大道。
4 對近期綠化建設的思考
隨著上海“迎世博600天”時間過半,“十一五”也已進入倒計時階段,如何確保“十一五”綠化規劃目標完成,合理編制“十二五”規劃是綠化部門近期考慮的重要內容,以下提出幾點近期規劃與建設思路。
4.1 構筑城市“綠島”,平衡城區“熱島”
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表明,緩解“熱島效應”的有效方法是增加城市綠化空間,使熱量、二氧化碳得到很好的吸收。一塊規模大于3hm2且綠化覆蓋率達到60%以上的集中綠地,其內部的熱輻射強度明顯降低。
根據最新熱場等級遙感圖,徐匯區目前高熱場區以黃浦江沿線、中山西路、漕溪路、蒲匯塘圍合區域等區域內較為明顯。建議一方面要細化和深化城區總體規劃,結合高、次高熱場區分布情況,與規劃部門協調,科學規劃,切實保障綠化用地。另一方面,加大政府財政的投入力度,通過以科學手段打造徐匯濱江區域;推進小閘鎮開發及舊區改造進程;合理規劃重大工程配套綠化以及開辟“空中花園”等多種途徑規劃建綠,消除或緩解城區內“熱島”,構筑生態、和諧城市空間。
4.2科技興綠,探索城區綠化發展的多樣化
針對徐匯區土地資源緊張的客觀因素,繼續大力發展立體綠化,推廣橋柱綠化、屋頂、檐口綠化、懸掛綠化、立體景點等多種綠化形式,向空間要綠色,從立體的形與色來提高景觀視覺效果,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綠化格局。并建立一支科技綠化人才隊伍,提升徐匯區綠化的科技含量。
4.3適時改造,重塑精品綠地工程
土地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徐匯區中心城區再建設象徐家匯公園這樣的大型精品綠地已不符合現在城市發展的現狀。而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建成的一批老公園、老綠地,隨著植物生長、設施損壞,已與周邊環境不相協調。因此,建議對老公園、老綠地逐步實施改造。同時,結合綠地周邊環境特點和文化底蘊,使公共綠地與文化有機結合,保留其“精華”,去除其“糟粕”,實現由傳統綠化向景觀綠化轉變、由單純綠化向公共活動空間綠化的轉變。
5 結語
以上是我多年從事綠化建設和管理中得出的一點體會及對徐匯區今后綠化規劃和建設提出的一些初淺設想,愿在各位同行和專家們的指導下,通過完善和修飾成為徐匯區新時期綠化規劃和建設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李敏.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汪芳.城市園林規劃理念與管理實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張浪.特大型城市綠地系統布局結構及其構建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