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東升 譚楊帆
摘 要:園林植物是現代城市綠化建設最基本的元素,在長期實地調查及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基礎上,指出現有城市綠化建設中植物配置的一些不足之處,概括出園林植物配置的原則及樹種選擇要點,并分析了園林植物配置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城市綠化;園林植物;植物配置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8-0026-03
1 引言
城市化的迅猛發展,經濟的飛躍,人口的膨脹,溫室效應的增強,導致城市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城市生態系統的失衡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園林植物作為城市極其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在平衡復雜的城市生態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園林植物配置不僅是為了提高城市綠地覆蓋率,還為市民提供美好的生活空間。植物的配置,既要與環境適應性相統一,又要體現植物個體與群體的形態美、色彩美和意境美。應充分利用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進行構圖,通過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變化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1]。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使社會得到可持續發展,這就是園林植物配置的重要目的[2]。
1 園林植物在城市綠化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
入世以來,我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和質的飛躍,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是工礦企業的“三廢”污染嚴重地破壞了人居環境,城市日趨工業化和現代化,威脅著居民的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下,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日趨提高,因此,城市綠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生態學家和園林專家提出,將園林植物引入城市,讓植物發揮其生態功能,以改善城市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城市園林植物的生態功能和美學價值是現代城市綠化建設的基礎。城市綠化應該緊扣以人為本的理念,其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應落實在有利于促進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上。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則必然要充分發揮園林植物配置各方面的功能:
1.1 平衡城市生態系統,營造和諧的城市空間
城市生態系統是城市居民與其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加工、改造而建設起來的特殊的人工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系統是維持城市系統平衡的最基本元素之一,其在保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方面,具有其他設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托條件。植物群落則是構成城市綠地系統的核心要素。城市園林綠化通過植樹、種灌、栽花、培草等過程,不僅能提高城市的綠地率,也能充分利用立體多元的綠色植被的生態效應,達到吸音除塵、降解毒物、調節溫濕度、涵養水源、防風固土等目的。人們以“城市之肺”來比喻植物對城市的作用。由此可見,城市園林綠化在平衡城市生態系統,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作用不可估量。
1.2景觀美化功能,凸顯城市文化底蘊
美化是園林綠化的藝術側面[3],是在滿足城市綠量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通過視覺感知產生愉悅的效果,提高城市的舒適性。它是巧妙、靈活的運用美麗的植物,通過藝術性的種植設計,運用多樣的綠化手法和形式,創造出明快的、多彩的綠化空間,達到美化城市、美化環境的藝術效果。城市園林綠化根據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氣息的花草樹木引進城市,按照園林植物的配制手法加以組合栽植,同時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物等融合在園林綠化之中,營造各種不同風格的城市園林綠化景觀。美好的市容風貌不僅可以給人美的享受,令人心曠神怡,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并獲得知識的啟迪。美好的市容風貌還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資金,有利于經濟、文化和科技事業的發展。從一個城市的植物景觀配置上,不僅可以看出該城市人的性格,同樣可以看出該城市的時代文化特征或地域的文化特色。因此,成功的城市園林綠化在景觀美化的同時,還能充分烘托出城市特有的文化,這是城市園林綠化重要而獨特的功能。
2 當今城市園林植物配置現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建設逐漸加強了對城市綠化的重視,城市綠地覆蓋率顯著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此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對植物的生態效益重視不夠,缺乏生態學指導;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欠佳;園林植物結構趨向單一[4],具體分析如下:
2.1種類選擇單一
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城市的園林綠化中,使用植物都在千種以上。例如倫敦使用園林植物種類有3000多種。而在我國,氣候條件最好、植物種類最多的廣州市,使用的植物種類也不過只有1000種左右,絕大多數城市使用的植物種類只有三四百種。植物種類的單一,造成了我國城市園林綠化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如南京、武漢等許多大城市都將二球懸鈴木作為行道樹主栽樹種。再如灌木,從南到北處處是金葉女貞和紫葉小檗,毫無個性可言。
2.2色彩配置單一
植物的色彩是重要的觀賞對象。在歐洲許多城市,每當不同季節轉換的時候,植物葉色變換,呈現出各種絢麗多姿的色彩,非常令人陶醉。而我國選用的植物材料色彩十分單一,幾乎清一色是綠色,缺乏色彩的多樣性,使人視覺感到十分乏味。
2.3功能利用單一
植物的功能是園林綠化中必須要考慮的最重要的方面。園林植物具有觀賞、遮陽、防塵、隔音、凈化空氣和保持水土等諸多功能。但當前園林綠化中普遍重視觀賞功能,而忽略其它功能。例如當前興起的草坪熱中,觀賞草坪占主導地位,景觀效果好,但是忽略了人們運動休息的需求,擠壓了活動空間。又如近年來,許多城市興起廣場熱,開闊的廣場令人望而生畏,這都是在規劃設計中缺乏人性化考慮的結果。
2.4空間布局單一
如草坪中清一色的草坪草,街道兩側僅是行道樹,都是單一空間上的利用。人們生活的空間是一個立體的空間,因此,綠化也應該是立體的、多層次的。在園林植物配置中應注意喬、灌、草的綜合利用,并同時結合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利用。
3城市園林植物配置的原則
3.1可持續發展原則
以自然環境為出發點,按照生態學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種類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的基礎上,合理布局、科學搭配,使各植物種和諧共存,群落穩定發展,達到調節自然環境與城市環境關系,在城市中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3.2生態優先的原則
掌握植物的生態習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充分考慮到植物的耐性和抗性,因為植物的生長,與水份、溫度、光照及其他環境因素息息相關,并逐漸形成對上述環境因子不同的適應范圍的遺傳性。應該盡量多的選擇和使用鄉土樹種,創造出穩定地植物群落;充分應用生態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發揮出最大的生態效益。
3.3統一協調原則
城市園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規律,利用城市所處的環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觀,城市性質等進行科學建設或改建。要高度重視保護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景觀,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把握好它們與城市園林的關系,使城市建設與自然和諧,在城市建設中可以回味歷史,保障歷史文脈的延續。充分研究和借鑒城市所處地帶的自然植被類型、景觀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植物配置的藝術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親近感。
3.4文化原則
在植物配置中堅持文化原則,可以使城市園林向充滿人文內涵的高品位方向發展,使不斷演變起伏的城市歷史文化脈絡在城市園林中得到體現。在城市園林中把反應某種人文內涵、象征某種精神品格、代表著某個歷史時期的植物科學合理地進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園林景觀。
4城市園林植物配置樹種選擇
樹種選擇的問題由來已久,經濟發達國家在上世紀30年代始陸續開展了這一工作。國內1959年由我國著名林學家吳仲倫最先提出,發表“園林綠化樹種的選擇與規劃”。植物選擇及其多樣性對提高城市園林藝術水平和環境質量顯得尤為重要。盡管“樹種選擇與規劃”如此重要,國家如此重視,但在執行過程中問題仍然很多、很大,其嚴重程度,在一些城市甚至等于沒有。究其原因,首先主觀上對“樹種選擇”在園林綠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宣傳不到位,因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4.1調查研究
調查當地原有樹種和外地引種馴化的樹種,以及它們的生態習性,對環境條件適應性、抗污染性和生長情況。除本地區外,相鄰地區,不同小氣候條件下,各種小地形(洼地、山坡、陰陽坡等)的樹種生長情況,以便作進一步擴大樹種應用的可行性方案的基礎資料。
4.2確定骨干樹種
在廣泛調查研究及查閱資料的基礎上,針對本地自然條件選擇骨干樹種,既要抗各種機械損傷、抗空氣污染,又要耐修剪、抗病蟲害,根系不破壞路基和路面。發展高大的喬木樹種,輔以灌木和藤本植物,喬木樹種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為城市居民提供遮蔭環境。在我國城市綠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要達到以較少的城市綠化建設用地獲得較高生態效益的目的,必須發揮喬木樹種占有空間大、壽命長、生態效益高的優勢。在高大喬木樹種選擇的過程中,除了重視一些長壽命的基調樹種以外,還要重視一些速生樹種的使用。特別是在我國城市綠化總體還比較落后的現實情況下,通過發展速生樹種可以盡快形成較為完善的綠化環境。應以當地一些常見喬木為主,可少量引進一些外地樹種。在配植高大喬木的地面上,可以點綴各種花、灌木及鋪設面積不等的草坪等。在城市內多種植高大的喬木,不僅可以改善環境,而且還可以為低層植物的生長創造較好的生態條件。高大喬木下面還可以作為活動、娛樂的休閑場地,實現綠化的多樣性。建立喬、灌、草多層次復合結構的植物群落,可增加綠化的開放性空間,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最好的綠化效果,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讓人們能真正感覺到大自然的親切和美好。
4.3掌握植物的觀賞特性,達到美化效果
植物的形態、顏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季節的更換、生長環境和特點不同而千變萬化,這就為組成優美的構圖和植物景觀提供豐富多彩的條件,只有充分掌握每種植物的觀賞特性,才能更好的運用它。
5植物配置的具體應用
5.1廣場綠化應配合廣場的主要功能,市政廣場應該是大色塊、大尺度的植物配置,顯示宏大的氣勢,而休閑廣場則應有具體的空間劃分,再進行植物配置,使廣場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廣場綠地布置和植物配置要考慮廣場規模、空間尺度,使綠化更好地裝飾、襯托廣場,改善環境,利于游人活動與游憩。
5.2交通島周邊的植物配置宜增強導向作用,在行車視距范圍內應采用通透式配置,避免遮蔽司機的視線。綠島上自然式配置樹叢、孤植樹,在開敞的綠化空間中,更能顯示出樹形自然形態,與道路綠化帶形成不同的景觀。導向島綠地應配置地被植物。
5.3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體現一個城市的綠化風貌與景觀特色。園林景觀路的綠化用地較多,具有較好的綠化條件,應選擇觀賞價值高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綠化特點與綠化水平。園林景觀路是道路綠化的重點,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網的主體,貫穿于整個城市。主干路植物配置要考慮空間層次,色彩搭配,體現城市道路綠化特色。同一條路段上分布有多條綠帶,各綠帶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道路綠化有層次、有變化、景觀豐富,也能較好地發揮綠化的隔離防護作用。分車綠帶的植物配置應形式簡潔,樹形整齊,排列一致。
5.4花壇布置應選用花期、花色、株型、株高整齊一致的花卉,配置協調?;▔?、花境的設計應配置合理、主題突出具有獨創性。
5.5居住區的植物配置。不同地帶一定面積的小區內木本植物種類應達到一定的數量;在喬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類型的植物配置上應有一定的搭配組合,盡可能做到立體群落種植,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植物的生態效益;并且體現季相和色相變化;在植物種類上除了鄉土植物以外,還應有一定的新優植物的應用。[5]
6城市園林植物配置發展趨勢
6.1注重科學性,以生態學理論來指導
當今人類面臨著嚴重的生存環境危機,植物在改善城市環境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更是整個生態環境的主體。遵循生態學原理,以植物為主體,發揮園林的多種功能,使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融為一體,建設具備和諧有序、結構穩定的植物配置模式的新型生態園林更是當今園林建設發展的新方向。
6.2強調地方特色,凸現城市的文化特征
植物群落隨著歷史不停的變遷,其一定程度上記載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歷程,與該城市形成特有的文化淵源,注重對市花市樹的應用,市花市樹不僅是大眾廣泛喜愛的植物品種,也是比較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的植物。它們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義也上升為該地區文明的標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
6.3重視園林的景觀功能, 強調人性化設計
運用風景美學原理[3],重視園林植物景觀功能。經科學設計、合理布局,構成一個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的整體,體現多單元、多層次、多景觀的生態型植物配置。觀賞型植物群落中季相變化應用最多,園林工作者在設計中應講究春花、夏葉、秋實、冬干,通過對植物的合理配置,達到四季有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汪菊淵.我國城市綠化園林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園林,1992,8(1):20~24.
[2]許金葵.對園林建設中植物配置的探討[J].四川建材,2008,4.
[3]車凱,董必慧.淺談我國城市園林建設中的植物配置[J].2008,26(8).
[4]王婷,陳志榮.植物配置在園林中的應用探討[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32~25.
[5]張英霞.淺談城市園林植物配置方法[J].科技創新導報,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