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文
摘 要:板栗是我國的特產干果之一,在全國21個省區都有種植。簡要敘述了板栗的植物學特性和板栗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如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等。對板栗栽培技術要點作了重點闡述。對栗樹的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及果實采收也做了說明。
關鍵詞:板栗;栽培;管理;采收
中圖分類號:S443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8-0056-02
1 引言
板栗是斗科喬木經濟樹種,我國特產的干果樹種之一,營養豐富,味道甘美,適應能力極強,抗旱耐瘠薄,適應性廣,能在荒山、沙灘上發展,在我國21個省區,海拔50~2800m的地方都有分布。既可生食、炒食、煮食、磨粉,又能制成糖果、糕點等,同時又是我國傳統出口商品。
2 板栗的植物學特征
板栗為落葉喬木。樹高達13~26m,樹冠半圓形,樹皮深灰色,呈不規則縱裂。新梢上有短毛。葉卵圓披針形至卵橢圓披針形,先端短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葉緣鋸齒粗大,近基部更大。葉肉厚,脈粗,葉背有星狀毛,實生幼樹秋季落葉不整齊,有些干枯后仍不落。雄花序長16cm左右,雌花生長在雄花序的基部,上具針刺。通常每總苞又叫栗蓬,總苞內有堅果1~3粒,果實大,扁圓形,種皮易剝離、肉質細密、味甜、黏質或粉質,品質佳。9~10月成熟。
3 板栗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板栗在丘陵、山地、荒坡、沙灘均可栽植。對環境適應性強。但仍要注意按照生長發育要求,做到適地栽培,以獲取優質高效。
3.1溫度
板栗對溫度的適應性強,年均溫在3℃~25℃的地區均有分布。板栗開花要求17℃~25℃左右的氣溫,花粉發芽的適溫為24℃左右。低于15℃,高于27℃影響授粉受精和著果,8~9月間果實增大期需20℃以上的平均氣溫。
3.2水分
年降雨量在500~2000mm的地方都可栽種板栗,但以500~1000mm的地方最適合。不同物候期對水分的要求和反應不同,特別是秋季板栗灌漿期,如水分充足,有利于堅果的充實生長和產量的提高。
3.3光照
板栗為喜光性較強的樹種,生育期間要求充足的光照。日均光照時間不足6h的溝谷地帶,樹體生長直立,葉薄枝細,產量低,品質差。因此在園址的選擇,栽種密度的確立,整形修剪的方式以及其他栽培管理方面,應根據板栗喜光性強這一特點來考慮。
3.4土壤
板栗適宜在含有機質較多通氣良好的沙壤土上生長,有利于根系的生長和產生大量的菌根。在粘重,通氣性差,雨季排水不良(易積水)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板栗對土壤酸堿度敏感,適宜的pH范圍為4~7,最適為5~6的微酸性土壤。石灰巖山區風化土壤多為堿性,不適宜發展板栗。花崗巖、片麻巖風化的土壤為微酸性,且通氣良好,適于板栗生長。
4栽培技術要點
4.1苗木選擇
栽植前要選擇畝高70mm,地徑0.7cm。發育正常無病蟲害,根系發達的優質壯苗,外調苗要注意妥善包裝,嚴防根系風干或機械損傷。
4.2栽培時期
春栽應在苗木萌動前3月上中旬,秋栽應在苗木落葉后進行,但海拔較高的地區適宜春栽為主。
4.3栽植距離
土壤深厚肥沃,坡度平緩,株行距可在5~7m,每畝植苗20~30株,中等條件株行距可在4~6m,每畝植苗30~40株,土壤淺薄貧瘠山坡地株行距可在3~4m,每畝植苗40~60株,也可按2×2m規格集約密植,以后再改造為3~4m、4~4m或6~8m的密度。
4.4 栽植方法
穴植法,穴的大小規格為40×40cm,施腐熟有機肥3~5kg與土壤拌勻,其上再蓋上一層5~10cm表上再進行苗木栽植。新發展的板栗園多用嫁接苗,也可栽實生苗以后就地嫁接,用實生苗的優點是生長快,緩苗期短,成本低,但是上山就地嫁接費工費時。因此一般還是用嫁接苗栽植,這樣移栽后緩苗期較長,根系愈傷能力弱,因此起苗時要細心,栽植時應將苗根均勻舒展,扶正苗木,使細土進入根隙,填土壓實,使土壤與根系緊密接觸,然后澆定根水。
4.5管理
(1)合理施肥,根據不同樹齡、不同地域、土壤條件和管理水平,遵循因地因樹制宜的原則,適當調整氮、磷、鉀的施用比例。弱樹、結果量大的成年樹要多施肥,幼樹、生長勢較旺的樹少施。
施肥1年3次,第1次在早春(2月中旬)施促花肥,第2次(6月上旬到7月初)施促果肥,第3次(9月底到10月)果實采收后結合用地深翻施基肥,每株可施油餅或過磷酸鈣各0.5kg,施后鋤草覆土。
(2)深翻擴穴、除草覆盤。每年冬季深翻擴穴,既可做到破壞害蟲越冬的場所,又可將雜草落葉或綠肥翻入土中提高土壤有機質,還可降低土壤水份蒸發。
(3)整形修技。整形修枝是栗樹豐產優質栽培的主要技術措施之一,栗樹樹形以自然開心形為主,建園后進行冬剪、摘心、抹芽等處理,形成骨干枝數量適中,樹冠通氣透光,為豐產早實打下基礎。冬剪,也叫休眠期修剪,12月和1月,在樹木停止生長后,對栗樹冠形進行修剪,剪去徒長枝、病蟲枝、干枯枝和過多的主枝,冬剪優點在于可減少養份消耗,修剪遺留傷口易愈合,不易感染病菌,對樹勢影響也小。摘心,栽植成活的嫁接苗在枝條抽生20cm時可進行第1次摘心,摘去枝梢先端的幼嫩部分。到6月可進行第2次摘心,選留角度和分布均勻的枝,培育成骨干技,形成良好的樹冠。抹芽,對生長強旺的樹,應將強枝中、下部及上部多余的芽抹除,其效果與疏剪相似,只保留強枝4、5個大芽,中庸枝留1~3個大芽。
5 病蟲害的防治
(1)板栗腐爛病,又稱干枯病、栗疫病、酮枯病、爛枝病等。其防治措施為:剪鋸挖并燒毀病株、枝等,大樹刮去病部,4月份前用500倍401或100倍多菌靈每15天1次涂病處,共5次。
(2)白粉病防治要加強修剪,使栗園通風透光,冬季和早春萌動前各噴1次4~5波美度石硫合劑,新梢期(關鍵在展葉期)用托布津600倍液噴1~2次。
(3)板栗透蛾(串皮蜂)危害枝、干韌皮部,被害處呈腫瘤狀隆起,皮層翹裂,蟲類不排出蟲道:刮蟲及殺蟲,用1~1.5L煤油加80%敵敵畏50ml混勻后涂枝干。
(4)栗癭蜂(栗瘤蜂)專害栗芽,在枝葉上膨大成瘤,幼蟲在芽內越冬,成蟲5~6月產卵于栗芽內,被害芽膨大成蟲瘤,不能正常生長,嚴重者枝條枯死。修剪病弱枝,在5月噴集琦蟲螨克等。
(5)桃蛀螟,為害栗苞、蛀食籽粒,可于6月中下旬用敵百蟲800倍液或鐵掃帚3號1500倍液噴殺,每半月1次,連噴2~3次。
6 適時采收
板栗采收以撿拾自然落果為主。在栗蓬開裂前,清除地面雜草,疏松土壤以利拾果。采收時,每天早晨拾1次,拾前先振搖一下樹干,然后將地上的栗果、栗蓬全部拾凈,隨拾隨貯。待70%收獲后,再將剩余栗蓬輕輕打落堆放,待栗蓬開裂后全部收獲。
參考文獻:
[1]彭方仁.板栗豐產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林業科技開發,1999(2).
[2]曾龍海.板栗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 2005(5).
[3]錢張,徐厚像.板栗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