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摘 要:棗原產我國,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棗具有獨待營養價值,被稱為“維生素C丸”,并具有藥用價值。棗的栽培技術應注意選地建園、土壤管理、整形修剪和花果管理;應防治棗瘋病、棗繡病、棗炭疽病。
關鍵詞:棗;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營養價值
中圖分類號:S662.9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8-0058-02
1 引言
棗果味美,營養豐富,含糖量居各類果品之首,鮮棗含糖20%以上,干棗含糖60%~80%。棗的維生素C的含量高于柑桔10倍,高于蘋果80倍,是梨的100倍,維生素P的含量亦極為豐富。此外,棗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鐵、鈣、磷等身體不可缺少的無機鹽。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把棗視為重要的滋補品和中藥,民間有“天天吃三棗、 一輩子不見老”、 “五谷加紅棗,勝過靈之草”的諺語,高度頌揚棗的食補和藥用功效。
棗原產我國,已有5000余年的栽培歷史。雖然日本、美國等國也有零星栽植,但都未進行商品栽培、唯有我國進行廣泛栽培,并作為重要的特產果樹。
2 棗的營養價值與藥用價值
2.1棗的營養價值
鮮棗營養豐富,含有比一般水果高1倍多的糖分及較多的蛋白質、脂肪、鐵、磷、鈣等物質,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食療功能。
棗是中國特有的果品,富含營養和藥用物質,含有諸多營養物質、多種微量元素和保健成分,具有獨特的營養和藥用價值。鮮棗的發熱量為107kcal/100g、蛋白質1.2%、脂肪0.2%、粗纖維素1.6%,含糖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達10%~40%,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更是水果中的佼佼者,是橘子的13倍,蘋果、葡萄、香蕉的60~80倍。因此,棗果被人們稱為“維生素C丸”。十分有益于人體健康,故棗又有“天然維生素”的美譽,是天然的美容食品,還可益氣健脾,促進氣血生化循環和抗衰老及緩解藥物的毒烈之性。
棗亦果亦藥,歷來深受人們的鐘愛,被列為“五果之王”。我國現存最早的醫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大棗列為上品。大棗之所以為“五果之王”,是因為它豐富的營養成分。每百克鮮棗中含維生素C380~600mg,有人稱之為“鮮活的維生素C丸”,且鮮棗的維生素P的含量在水果中也不遜色。維生素P能健全人體的毛細血管,對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大有好處。棗除含有上述成分外還含蛋白質、脂肪、有機酸及人體所需的鐵、鈣、磷等微量元素。
2.2 棗的藥用價值
棗不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內含蛋白質、脂肪、糖、抗環血酸、鈣、鐵、維生素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載:“大棗味甘平無毒,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隨居園飲食譜》中載紅棗“鮮者甘涼。刮腸胃,助濕熱。干者甘溫補脾養胃,滋營充液,潤肺,食之耐饑。......以北產大而堅實肉厚者,補力最勝。”棗仁可作興奮劑,炒黃后又可作鎮靜劑,有安靜、養心、斂汗、健胃、消食等功效,樹葉、樹皮、樹根也可以入藥,棗常被中醫作為藥引來用,有“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棗”、“每日吃三棗,七十不顯老”之說。
3 棗的栽培技術
3.1選地建園
棗對土壤的適應性極強,不論礫質土、沙質土或粘質土,酸性土或堿性土都可栽培。由于棗的根系伸展范圍寬,建園時仍以沙質土或礫質土,能避風向陽、日照充足、土層深厚、質地疏松肥沃的土壤建園為好。適度密植,苗木栽前要挖寬、深各0.8m的栽植溝,表土與心土分放,坑底鋪15cm厚的秸稈,株施農家肥20~30kg,與表土混勻覆于秸稈之上,最后蓋心土、拍實,選用生長較好苗木栽植。早春栽植或晚秋栽。
3.2土壤管理
從栽后第一年起,每年秋在棗樹落葉后深翻一次園地,每株施有機肥10~15kg、磷肥1.0~1.5kg,深翻深度控制在25~30cm。以免傷過多根系。栽植第2年,在3月中旬,7月上旬每株穴施尿素0.2kg,以后隨樹齡增長增加施肥量。幼樹進入結果后,從花蕾形成到果實膨大期,每隔7~10d葉面交替噴灑1次0.3%尿素+0.3%磷酸二氫鉀和微肥水溶液。
3.3整形修剪
栽植后可定干于30~40crn,對2次枝輕短截,及時抹除基部萌生的幼嫩枝芽。按主干疏散分層形整枝,樹高控制在2.5m以下,留6個主枝,基部3個、中部2個、上部1個。干高40cm,層間距50cm。基部3主枝的第2個距地面30~40cm左右,各主枝間距30cm左右。第2層與第1層間距50cm左右,主枝間距35cm左右。第3層與第2層間距400cm左右。基部每1主枝上選留3個側枝。第2、3層主枝各留2個側枝。對幼樹的修剪時應少疏枝,輕剪棗頭發育枝,重點培養主、側枝,盡量保留2次枝,以夏剪為主,冬剪為輔。
3.4花果管理
在頭年冬或來年春整形修剪的基礎上,對主干和2次枝枝上萌發的棗頭隨發生隨摘除,以減少養分消耗,利于座果。當棗吊長至20~25cm時摘心,花期進行環割,當空氣相對濕度低于60%時,在08:00~10:00或17:00后對樹冠噴10~15mg/L的赤霉素或30mg/L的防落素,可以提高座果率。
4 棗的病蟲害防治
4.1 棗瘋病
一般于開花后出現明顯癥狀,主要表現為花變葉和主芽的不正常萌發,造成枝葉叢生現象。該病主要通過嫁接傳染,蟬類也是傳播媒介。
防治措施:①徹底挖除重病樹及其病根和病根孽,修除病枝并集中燒掉。對輕病樹落葉前剪去病枝,萌發前在分枝基部進行環剝,防止病菌原體隨樹體養分運行并用四環素、土霉素(1000萬單位)等注射或灌根。②培育無菌苗木。③選用抗病品種和砧木。④育苗時接穗和嫁接工具用1000mg/L鹽酸四環素浸泡30min消毒。⑤加強果園管理,增強樹體抗病力。
4.2棗銹病
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初期在葉背散出淡綠色小點,漸變淡灰褐色,以后病斑突起呈黃褐色,即為病菌的夏孢子堆,在與夏孢子堆相應的葉表邊緣發生不規則綠色小點,使葉面成花葉狀,漸失光澤,最后干枯脫落,常在每年多雨季節的6~8月發病。防治措施:①冬季徹底清除落葉,集中燒掉或深埋,以消滅菌源。②7月上旬-8月上旬發病高峰期各噴1次1∶1200倍波爾多液,以控制病害發生。發病期亦可噴1000倍粉銹寧。
4.3棗炭疽病
主要危害果實,也侵害棗吊(結果枝)、葉片等綠色器官。果實染病后,果面最初出現淡黃色小漬狀斑點,逐漸擴大形成不規則的黃褐色斑塊。中間凹陷,后期病斑進一步擴大連成片,造成果實早落。葉片受害后變成黃色而早落,有的呈枯焦狀懸掛枝頭。初侵染從花后幼果開始,白熟期至成熟期高溫高濕引起大發生。
防治措施:①冬季結合修剪清除病枯枝老棗吊的殘果等,以減少病源。②在棗果進入白熟期,噴75%百菌清800倍液2~3次(10d1次),也可結合防治早銹病、棗銹病,噴1∶2∶200倍波爾多液。
5 結語
棗果是我國獨產果品,中國的大棗生產居世界領先行業,新品種的大棗以果個大、品質佳、產量高,已慢慢得到國人的認可,人們注重飲食文化的同時,更看重了大棗的獨特營養價值。市場上供不應求(1998~2002年,新品種大棗市場價格在每kg30~80元),并開始出口國外。中國加入WTO,為大棗的出口創匯創造了條件,也會給果農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大力發展棗業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大棗生產極俱潛力。
參考文獻:
[1]周俊文.石家莊市棗病蟲害無公害防治作業歷[N].河北科技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