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昌
摘 要: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定義進行了介紹和選取,簡述了長株潭濕地資源概況。通過對濕地資源及濕地保護現狀的調查分析,以長沙(湘江風光帶)濕地公園的建設為例,闡述了長株潭城市近郊濕地的適宜性保護及開發模式——濕地公園,并規劃出特色突出、分工明確的入大功能區。
關鍵詞:長株潭;濕地;濕地保護;濕地公園
中圖分類號: X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8-0062-03
1 引 言
濕地生態系統不僅具有各種極為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和經濟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觀光與旅游、教育與科研等方面的社會價值和人文美學價值。國際社會從20世紀50年代起才逐漸意識到濕地的重要生態功能和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并開始關注濕地生態系統的研究與保護工作,我國的濕地研究與保護特別是濕地公園的建設起步較晚,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較少。本文對濕地概念、長株潭濕地的基本情況和濕地的重要作用做簡要介紹,以長沙的沿江風光帶為引子,簡單談一下湘江風光帶濕地公園的規劃和建設,為湘江風光帶濕地公園的真正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借鑒。
2濕地的定義
濕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生態功能最高的生態系統,為人類的生產、生活與休閑提供多種資源,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被喻為“地球之腎”。
由于濕地有許多特征,不同的人對濕地有不同的理解,目前濕地(wetland)有50種以上的定義,在我國被廣泛接受的濕地定義有2個:《國際生物學計劃》中的定義和《濕地公約》中的定義。
《國際生物學計劃》中認為濕地是:陸地和水域之間的過渡區域或生態交錯帶(ecotone),由于土地浸泡在水中,所以濕地特征植物得以生長。該濕地定義是一個狹義的概念。
《濕地公約》中定義濕地是:不問其人工或天然,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同時還包括鄰接濕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區域以及位于濕地范圍內的島嶼或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水水體。按照這一定義,濕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澤(森林沼澤和草本沼澤)、灘地(河灘、湖灘和沿海灘涂)、鹽湖、鹽沼以及海岸帶區域的珊瑚灘、海草區、紅樹林和河口等類型。
本文采用《濕地公約》中的定義。
3 長株潭濕地資源情況
2007年12月14日,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借助這一春風,可將湘江風光帶建設這一標志性工程提上議事日程,加快三市生態一體化建設,建設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
長株潭三市沿江分布,生產、生活水源90%依賴湘江。湘江風光帶建設的好壞,不僅直接關系到長株潭城市群的生態景觀建設水平和整體形象,還對三市防洪安全、飲水質量、居民健康和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生態建設規劃(2006~2020)》中提到,經統計,2008年~2020年規劃建設江河風光帶總長度978.3km(單邊長度)、適宜綠化總面積2783hm2(含16個洲島防護林)。其中,核心區湘江風光帶全長156.3km,長沙片78.7km、株洲片42.7km、湘潭片34.9km。目前,長沙啟動的一期工程已建成10多公里湘江風光帶和瀟湘風光帶。
按照規劃的目標,湘江風光帶將被建設成堤防安全穩固、具有明顯的生態良性循環特征、景觀環境優美、適宜休閑居住、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綠谷、景觀項鏈、經濟走廊。長株潭的城市建設應從整體進行考慮,而濕地的保護在城市建設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也是最易被忽略的部分。長沙市去年完成了首次濕地資源普查,全市濕地面積(除稻田外)達38226hm2,內五區目前一般濕潤地面積1763hm2,比10年前減少了22.8%。長株潭三市濕地資源總量面積約有500km2,主要類型包括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河口濕地、海岸灘涂、淺海水域、水庫、池塘、稻田等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
4湘江風光帶濕地公園的功能分區
以桔子洲大橋為中心,劃分為湘江游賞休閑區、濕地生態培育區、濕地漁業體驗區、濕地生態休息地(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濕地展示區、原生濕地保護區、濕地生物多樣性科普區(濕地生態科教基地)、蘆葦蕩生態游覽區,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確的八大功能區。
4.1 湘江游賞休閑區
游賞休閑區融入人文元素,結合杜甫江閣、碧湘宮等故址感受古韻遺風,也可漫步湘江大道看橘洲兩岸夜景閃爍,還可在各大主題廣場感悟不同人生主題。但是這個最好突出所處的文化底蘊和自然氣息,而不是一味搞現代都市。同時結合公益宣傳牌向群眾宣傳環保理念。
4.2濕地生態培育區
濕地生態培育區主要是用于進行湘江流域原生態動植物的恢復與重建性研究的區域。特別是湘江流域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的培育和繁殖。
珍稀瀕危植物的培育和繁殖是對國家重點保護的物種進行有效保護的重要措施。實施湘江風光帶濕地恢復與保護生物工程技術研究,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并提高珍稀瀕危植物種群數量,恢復被破壞的湘江濕地植被。根據湘江流域現狀,擬建立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研究區和珍稀植物繁殖試驗區、濕地植被恢復試驗區。
4.2.1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研究區建設
根據濕地內珍稀瀕危植物自然分布情況,分門別類對各種珍稀瀕危植物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進行研究,對保存較完整的小片原生群落,設置圍欄、柵欄,實行隔離保護和觀察研究。
4.2.2珍稀瀕危植物繁殖試驗區建設
由于自然界或自身條件的限制,珍稀瀕危植物要么開花少,結果更稀少,要么繁殖技術要求高,難以采用常規方法進行育苗繁殖。建立珍稀植物繁殖試驗區,對湘江流域濕地現有珍稀植物繁殖技術進行研究,促進珍稀植物種群數量的增加。
4.2.3湘江濕地植被恢復技術研究
湘江流域濕地,由于人類開發,嚴重影響濕地景觀與功能。為恢復原先面貌,采用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方式,進行濕地植被恢復技術的研究。
4.3濕地漁業體驗區
濕地生態體驗區則結合湘江流域的農業魚塘進行景觀營造,設置自助糧園、蔬菜瓜果園等,開展農家樂活動。同時進行生態教育,讓人們體驗到回歸大自然的美好,從內心感受到保護濕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4.4濕地生態休息地
濕地生態休息區實質就是要建立一個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區。所謂生態恢復是指根據生態學原理,通過一定的生物和生態以及工程的技術與方法,人為地改變和切斷生態系統的退化的主導因子或過程,調整配置和優化系統內部及外界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過程和空間次序,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態學潛力盡快成功地恢復到一定的或原有的甚至更高的水平。根據濕地構成和生態系統特征,濕地的生態恢復可概括為:濕地生境恢復、濕地生物恢復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3個部分。這是對濕地公園建設的挑戰,也是公園建設最大難點。
由于防洪堤及桔子洲大橋等一系列建設,此區濕地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規劃將按湘江流域濕地特征,人工模擬自然群落,重塑此區濕地環境,豐富生物物種,與生物學家密切配合重現此區典型濕地,對長株潭乃至全省濕地的保護具有重大意義。此區建設需要一定時間來完成,前期同時承擔科學實踐基地的功能。
4.5濕地生物多樣性科普區
科普是濕地公園建設的重要目的,湘江長株潭段水域及沿岸洲灘主要為天然濕地,它既是我國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中轉站,也是候鳥由湘江口向湘江流域腹地滲透的必經途徑。濕地環境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通過各類生物觀察平臺,以群眾參與方式,讓游人在此觀魚、觀鳥,觀察生物多樣性。同時,通過科普介紹了解濕地的重要性,是一處集游覽、教育、科普為一體的重要景區,也成為青少年科普基地。
4.6原生濕地保護區
濕地公園建設重在保護,應切實維護好生態系統的生態特征、基本功能和生態平衡,保持和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和效益,保護濕地功能和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保證湘江生態廊道及各種鳥類生存的不受干擾,在江中劃出大片濕地保護區,進行嚴格保護,成為鳥島,游人可遠觀,不能登臨。
4.7蘆葦蕩生態游覽區
在湘江風光帶濕地公園中,蘆葦蕩生態游覽區可以成為最大的一個功能區(需要論證,如果可實行應該加入濕地公園的建設規劃中),湘江風光帶的現狀景觀資源豐富,可以充分利用 。規劃本著尊重自然,盡量減少人為干擾的原則,利用木棧道組織主要游覽路線。同時結合塊石小徑,引導游人。全區設有親水平臺、生態休閑居、望江觀鳥臺、野渡橫舟及蘆葦蕩原生態區等。
4.8濕地公園的科研基地建設
湘江風光帶濕地公園的建設可以充分利用湖南省的科研院所實施科研項目,結合專項調查,開展湘江風光帶濕地公園有關自然資源、生態、科研和科普教育功能、生態恢復和保護、生態監測和預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出適合湖南省濕地公園的建設體系、生態保護和監測體系、功能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等,探討湘江風光帶濕地公園與區域生態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取得體現湘江風光帶濕地公園的獨特性、示范性、指導性、理論性和綜合性的科研成果,為湖南省制定濕地公園標準提供參考指標。
建設環境、野生動植物疫源疫病和氣候監測站,兼有環境、區域內野生動植物的動態變化和氣象監測功能,為湖南省的環境變化、疫源和植物病蟲害和氣象災害預報提供更有利的觀測及預防資料。
5結 語
如果長沙沿江風光帶濕地公園建成并對外開放,那么它將對長株潭濕地保護、市民濕地保護意識、建設生態大省起到積極的作用。至于濕地公園中是否設置蘆葦蕩生態游覽區,還需要論證。本人建議建設蘆葦蕩生態游覽區,其他各分區均的落實要根據各處的實際情況酌情增減,而且要特別注意沿流大橋的建設及內側城市建設造地采沙, 而導致濕地公園面積縮小的現象。筆者相信濕地公園的建設將為長株潭乃至湖南省城市近郊濕地的保護和開發探索了一條新途徑。
致 謝:本文的修改過程中曾得到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康文星老師和張志強老師的指導,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安樹青.地生態工程——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優化模式[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2]黃曉鸞.保護我國濕地資源[J].中國園林,2003(9):58~59.
[3]章家恩,徐琪.生態退化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框架[J].水土保持通報,1997,17(6):46~53.
[4]張永澤,王亙.自然濕地生態恢復研究綜述[J].生態學報,2001.21(2),309~314.
[5]湖南省人大常委會.湖南濕地保護條例/S,2005-10-1.
[6]徐永新.湖南濕地資源.[EB/OL].http://www.shidi.org/,2008-8-8.
[7]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生態建設規劃(2006-20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