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
今年中職招生860萬,規模有望超普通高中
來自教育部的消息,今年已確定中等職業學校招生860萬人的目標,并將從教學模式、師資建設、學制設置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
據了解,今年860萬的招生目標是在去年810萬的基礎上再增加50萬。如果實現這一目標,中國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總體將超過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
在近日召開的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明確提出了今年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任務,強調要更新觀念,通過各種政策措施,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魯昕指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要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的基礎能力建設;降低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習成本;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加強職業教育繼續學習體系建設。魯昕強調,中等職業教育要創新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共同參與辦學的多元化辦學模式;創新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共同促進學生道德素質、職業素質、技能素質的培養模式等。
另悉,教育部等部門日前已聯合發出通知,要求有關部門提供必要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有效地引導更多青年接受中等職業教育。
冷熱
北京市中職校招生冷熱不均?部分學校無法開班
中招錄取通知書近日已陸續寄出。與往年相比,今年中職校招生冷熱不均,有的學校提招時就因報名學生太多而不得不擴大招生計劃,而有的學校統招時只招來兩名學生,面臨著無法開班的尷尬。
據了解,今年北京中職校招生最火的是交通、醫藥和幼師三大類,軌道交通專業尤甚,家長甚至沒弄清地鐵和鐵路的區別,一聽說“軌道”二字,便“呼啦”一下圍上去報名。業內人士分析,家長和學生看中的是這些專業的就業率。北京商貿學校曾做過統計,近幾年該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為100%,中專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的平均月收入已達到1900元。而北京市交通學校明年畢業的學生早已被企業預定一空,僅豐田公司一家就向學校預定了近500名畢業生。
不過不愁生源的中職校畢竟是少數,像財會等老專業招生還出現嚴重下滑,不少學校因此縮減了開班數量。據不完全統計,全北京市130余所中職校完成統招任務的只有8所,至少有11所學校招來的學生還不到計劃的10%。某區一所職業學校只招來兩名學生,占計劃招生比例的1.6%,根本無法開班。腦筋靈光的學校把目光投向了外地生源,以與外地中職校合作或直接招收借讀生的方式維持辦學。
培訓
我國擬規定僅職校等3類機構可從事職業培訓
近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全文,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職業技能培訓主體為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三類,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開展營利性的培訓活動。
《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條例(征求意見稿)》全文共50條,分為總則、職業技能標準、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法律責任和附則六章。
征求意見稿指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統籌協調,鼓勵和支持各類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依法開展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
造假
就業率造假,高校工作將被一票否決
針對近日引起熱議的“被就業”事件,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高校在就業率上有造假行為,教育部在審核評估高校工作時將實行一票否決。對于個別高校畢業生虛假簽約的情況,教育部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會認真查處,絕不姑息。
這位負責人表示,政府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置于就業工作的首要位置,各高校也在畢業生就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多數高校的就業統計工作是認真負責的。教育部日前發布消息,截至7月1日,全國已有415萬高校畢業生落實去向,就業簽約率為68%。“就業率是事關大學生就業狀況的核心數據,同時也是考量高校工作的重要指標,但絕對不是評價高校工作的唯一指標。”這位負責人說。
有專家建議,如果現行的就業率數據統計時間改為大學生畢業半年后,會更為科學。
免費
山東青島在全國首開公益性職業技能培訓
據悉,從即日起山東省青島市將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為期5個月的公益性職業技能培訓活動,全市22所技工學校和17家民辦職業培訓學校,將免費為青島市5000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企業職工和該市戶籍高校畢業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
此次公益性培訓費用由各培訓機構承擔,市財政將給予鑒定費補貼。企業在職職工可由企業統一組織參加培訓;有培訓愿望的高校畢業生可根據自身條件,到有關技工學校和民辦職業培訓學校報名參加培訓。培訓結束后,由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統一組織鑒定考核,合格人員可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能力證書。
參與此次公益性培訓活動的培訓機構包括全市22家技工學校和17家民辦培訓機構,總數達39家,地點分布在青島市12個區市。據悉,各培訓機構提供的公益性培訓項目包括電子設備裝接工、中式烹調師、維修電工、鉗工、計算機操作員、冷作工、數控、企業班組長、鑄造工、服裝縫紉工、調酒師、育嬰師、平面設計、物業管理員、月子護理員等50余個培訓項目,既包括當前較熱門的專業,也包括社會需求量較大的專業。
網絡
江西首個高職院校職前教育網絡學堂開通
為進一步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日前,江西省首個高職院校學生職前教育網絡學堂在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通,在校大學生可在網上規劃自己的職業,并獲取校園直聘信息。
據介紹,這是江西省第一所高職院校就“聯合國青年就業網絡中國示范項目”展開的個性化應用。“職前教育網絡學堂”是一套全程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職業教育的軟件系統,目的是從大學伊始,就幫助學生科學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并幫助他們實施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學生只要登錄平臺后即可自主使用。每門課程均由國內外就業指導和職業發展教育專家主講,采用視頻授課的方式;在答疑解惑區學生可與就業指導老師進行溝通,就業指導老師則通過后臺管理系統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管理、輔導和考查。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將為每個在校學生配備一張網絡學堂學習卡,學生憑卡可上網進行職業測評與職業設計,從而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和求職技巧。
彈性
中等職業教育將實行彈性學制
為了擴大中職教育的招生規模,國家除了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的基礎能力建設和降低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習成本外,還將通過改革與創新等多種手段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包括實性彈性學制等。
改革創新的具體內容有:創新辦學模式,提倡以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共同參與辦學的多元化的辦學模式。
改革教學手段:將一個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室,建設成現代的“技能教室”。
改革教材:改變過去注重知識系統性的傳統教材,建立由行業、企業、學校等方面人員參加的教材建設委員會;以職業崗位標準為教材建設的基礎進行教材開發,建立全國性的以職業標準為依據教學資源庫。
改革學制:改變過去傳統單一的學制,實行更加靈活的學分制和彈性學制。
改革專業設置,今后將以國家頒布的職業崗位、市場和企業需要的崗位為依據,確定和設置專業。
觀點
大學生創業需“保駕護航”
大學生創業園、高校畢業生見習基地建好了,卻很難吸引入園安家的“鳳凰”。這是大學生創業遭遇的尷尬。對此現象,有人形象地比喻說:“就像是一盤做好端上飯桌的菜,卻找不到適合的人來吃。”據了解,雖然國家、各省市、相關部門先后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但真正踏上創業道路并取得成功的高校創業生人數,與600萬高校沉淀就業基數相比,簡直是“滄海一粟”。
共青團自貢市委黨總支書記楊斌分析說:“大學生創業需要邁過眾多門檻,首先個人應具備創業的能力和素質,其次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創業資金、創業場地等。種種條件限制,成為迫使高校畢業生最終放棄創業夢想的一道道障礙。”資金,依然是制約青年創業的瓶頸之一。許多人認為,雖然有專門針對大學生創業的資金扶持政策,但落實起來困難重重,許多學生依然付不起創業“入場費”。以青年小額貸款項目來說,有營業執照是郵政儲蓄銀行提供貸款的硬性指標,但很少有大學生能拿出資金進行工商注冊。此外,創業項目在開發、投入市場過程中,普遍面臨需要持續后續資金幫扶的問題。除了受經濟因素制約外,一些回鄉自主創業的高校生表示,許多家鄉親朋好友對自己返鄉創業的做法并不理解、支持。“在大城市讀了四年書,混不下去,又回到鄉間務農來了。”這種看法使他們背負了不必要的精神壓力。
一些專家建議,應進一步改善大學生創業的經濟環境。爭取相關政府部門支持,出臺失業青年創辦領班經濟實體不限注冊資金、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領域,減免稅費等優惠政策。采用多渠道籌集資金、搭建風險投資平臺、創建微型企業擔保資金等方式,提供更易操作的舉措為學生創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