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榮
教學模式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根據教學的規律原則而歸納提煉出的包括教學形式和方法在內的具有典型性、穩定性、易學性的教學樣式。教學模式的創新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樹立創新意識、創建創新情境、培養創新能力、優化創新過程等來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因此,創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成為現代教育教學領域研究的發展趨勢,也是當今素質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
一、樹立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人們對創新及其價值、重要性的一種認識水平、認識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對待創新的態度,并以這種態度來規范和調整自己活動方向的一種穩定的精神態勢。創新意識的培養和開發,是培養創造人才的起點。
1.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觀念
教師的觀念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把自主學習融入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以創新為方向的教學原則,才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必須認真開展教學方法的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符合教學內容需要的多種情境,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教堂”為“學堂”,提高課堂效率。
2.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創新精神
利用學生渴求的心理,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設置學生感興趣而又難易適度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學生會因興趣而學習、思維,并提出新質疑,自覺地去解決問題,走向創新。
3.師生共建創新的環境
學生時期自我評價能力較低,常常默認教師的評價,而且常以教師的評價衡量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教師應對學生的正確行為表示明確的贊揚,使學生明白教師對他們的評價,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從而激勵學生的創新能力。
由于好奇,學生才有了創新的愿望。這種欲望就是求知行為在孩子心靈中點燃的思維的火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程度會受外界的干擾。教師應保護學生的好奇欲望,對教學中學生的好奇表現應給予肯定,養成學生的創新性格。
二、創建創新情境
在教學改革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能力內化的課堂教學情境,用現代理念統攝課堂教學,創設創新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1.和諧師生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師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構建共同探索真理的伙伴關系、合作關系和益友關系。教師要尊重每位學生,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位學生潛在的智慧,大力開發學生的主體精神,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2.優化課堂結構
改革課堂教學,優化課堂結構,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創新設計,使每一個環節緊緊相連,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3.多媒體手段的應用
應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并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媒體之間互動的立體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動腦思索、動口表達、動手操作等種感官參與,協同配合,激發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鼓勵學生探索思考
教師應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鼓勵學生懷疑和發問,鼓勵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意去觀察、實踐和發現未知,引導學生沖破現有知識的限制,擴大思維空間,實現知識、能力的飛躍。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有選擇地把知識設計成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發問,促使學生思考,一步步深入到問題的關鍵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問意識和創新能力。
3.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
創新必須重視知識的積累,這種知識的積累不是單純地累加知識,而是強調知識的廣泛性,觸類旁通,要掌握堅實的基礎知識,還要關注各種知識的發展動態,不僅要了解專業內的知識,還要了解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教師能夠給予學生的最大幫助是令其學會獨立自學。教師引導下的自學過程,是一個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5.引導學生學會創新
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需要教育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發揮其創造性的機會和動因。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把新知識、新觀點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系迅速發展的科技和千變萬化的生活實際,認識和解釋更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問題,不斷增強自身的動手能力,活學活用,讓知識得以豐富和發展并轉化為屬于自己的方法,在學習中學會創新。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