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萍
為了能培養出滿足社會和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職業教育顯的越來越重要。本文就高職《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以及當前課程教學存在的弊端,對課程的建設和改革提出一點淺見。
一、《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大量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注重學生的心理素質、職業道德、服務意識、誠信意識的教育,要更加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達到既要能動腦,更能動手。這就要求職業教育要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并對各個專業的課程設置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各門課程的內容更能適應時代的需求。
隨著產業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應用的日益廣泛。《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作為理工科的技術基礎課程,涉及到電路、電機、模電和數電的相關知識,在高職高專相關專業的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后續課程的學習以及從事相關的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存在的弊端
現行很多高職《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教材大多采用高校學歷教育的相關教材,知識結構陳舊,不能及時補充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基本沒有實踐性培養,制約了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進程。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實驗環節,由于受元件、設備和場地的限制,實驗內容都是驗證性的,對學生創造性的發揮非常不利。
因此對《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進行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如制定適應現代社會特色和需求的《電工與電子技術》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選用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教材,還可嘗試自己編寫適用的教材;加強對實驗教學形式和內容的改革,增強實驗的創新性、自主性、綜合性。
三、《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的構思
1.構建融“素質、知識、能力”為一體的教學體系
(1)教師要積極開展教研和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的學術造詣,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鉆研新的教學方法,了解本領域的前沿知識,研究優秀的科技成果。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信息量,根據培養目標,有所側重地選擇、調整教學內容,如對數控類專業學生側重講電力拖動、低壓電器控制系統、電磁感應及變壓器;對汽車類專業學生,側重講電動機、發電機、電子點火裝置、防抱死制動系統等。
(2)對《電工電子技術》課程進行模塊化教學改革,確定各模塊的基本要求,整合各模塊教學內容;針對不同專業的要求,形成不同層次的課程教學方案,滿足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
(3)強調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模塊化教學和側重點講解,提高學生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2.運用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方法
如何構建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通過教師的引導學到知識和提升能力,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
(1)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和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仿真軟件演示、網絡課堂等教學方法,使課堂更加生動、直觀。如對于電路中的電流電壓等物理量,可以借助計算機工具,將其轉換成動畫,既節省了上課畫圖的時間,也更生動直觀地描述了這一物理現象的特性。
(2)開展課堂討論、課題制作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們自己動腦想、動手做,通過相互的交流探討,加快對概念的理解,也加強對知識的記憶。
(3)開展經常性的課堂小測驗,一方面通過小測驗鞏固和加深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讓學生有緊迫感。
3.建設實驗實訓教學情景
改變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做法,增加實驗的自主設計創新性,從簡單地培養動手能力,轉變為既培養動手又培養動腦的綜合實踐應用能力上來。將案例的設計、制作與改進融為一體,讓學生學會查電路手冊、選電子元器件、優化電路連接、調試系統。開放實驗室,讓有興趣的學生能進一步學習和加深對《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理解。
重視硬件實驗條件和軟件實驗條件的配合使用。在實驗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操作,很容易損壞元件和儀器儀表,一般教師不主張學生將創意和想法付諸實踐,而且硬件實驗條件受教學課時、實訓場地和實訓設備等的制約,一些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無法開設。通過采用EDA軟件手段,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通過軟件的模擬仿真提供完備的電路分析手段,得到精確的實驗數據,為學生進行實踐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性保障。
(作者單位: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