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進安
近年來,素質教育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全國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都在努力探索推行素質教育的新舉措。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明確指出我國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為學校教育提出了一個明確要求,即“四育并舉”,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發展。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教育投入仍然存在著不和諧的現象。這一現象在職業教育過程中的表現尤為明顯,片面的“突出技能訓練”妨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盡管學生的成長不可能實現德智體美均衡發展,但是,學校育人的性質決定其必須對每個學生負責,必須努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要讓學生能夠展現自我、發展特長,以便將來成為某一方面有作為的人才。在這一點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不應該有區別的。
一、加強學生個體性發展的必要性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天賦為每一個正常的頭腦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創造者。”有的學生雖然文化課學習成績平平,甚至有的科目不能及格,但在某一方面可能有很高的天賦;也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很強,語言表達能力卻很差。所以,應當看到每一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如果只以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優劣,那么,就目前職業學校在校學生的現狀來看,在一所學校里,恐怕找不到多少優等學生。這必然會造成教育失誤。
馬克思、恩格斯在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中曾經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有個性的個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珍視并培養學生個性,是對待學生的科學態度。一方面,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千差萬別,精神世界更是五彩斑斕;另一方面,個體差異是形成人的基本前提,也是世界多樣性的一種資源。學校教育培養人才,不應該有“整齊劃一”之說。學校應當啟迪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發展學生的個性,給予學生展現自我的時空,為學生個性與特長的發展創造有力條件。如果個別學生的教育需求一時無法滿足,學校應及時制定解決方案,必要時可建議轉學。無論如何也不能壓制學生的個性發展。一些學校沒有音體美教師,擅自擠壓副科課時,完全按照用人單位需要開展所謂“訂單辦學”,采用近乎于崗前培訓式的教學模式,都是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是教育的不公平。
二、實現教育者全面發展應采取的措施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要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無論是普通學校還是職業學校,都必須搞好兩個建設:第一,要搞好學校的硬件建設;第二,要抓好教師隊伍建設。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教師職業道德原則。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努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工作。
教師要做到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具體說就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志趣、性格、情感等,平等地對待成績不同的學生;平等地對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學生;平等地對待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學生;平等地對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教師還要處理好對學生關心尊重與嚴格要求的關系,努力做到嚴格有度、要求有方,不一味強調學校的統一要求,硬性地讓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的意愿去做,而應在平等的基礎上對學生施教。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特殊關注,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并認真分析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特殊性,為學生創造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設法挖掘學生的發展潛能,力爭使每個學生各得其所、立志成才。
教師要正確分析學生的個性,分析學生潛能沒有充分發揮的原因,努力調動學生的內在力量,幫助學生聯系個人實際情況,樹立起適當的奮斗目標,并注重追求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
教師要在努力學習和應用一般教育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反思教學實踐,并積累教育經驗,形成成熟睿智的個人教育風格和教學智慧,既追求教學目標的達成,又注重教學過程的有效。教師要使德智體美相互滲透、相互交織,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使教育呈現統一完整的過程。教師要盡可能多地、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集體活動,給予學生、尤其是后進學生,以展示自己個性特長的機會。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身手、顯示才華的機會和舞臺,使他們打破以往的自卑,建立起應有的自信,在充實學習生活的同時,使自己得到完善和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