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林
堅持職業教育的就業導向,把滿足就業需要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是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這一點已經成為職業技術院校與社會各界的共識。要將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落到實處,實現高職院校學生的充分就業,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實踐取向。
一、實踐取向與就業導向的關系
導向,指使事物向某個方面發展,即指導行動或發展的方向。就業導向,是對整個高職教育辦學的方向性指引,就是為社會各行業不同工作崗位培養適應期短、能及時為企業所用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這是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是一個總的目標指引,它制約著職業教育培養體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如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的確定、專業開發設計、課程內容和結構、課程的實施、教育質量評價等等。總之,其目的是為實現學生的充分就業服務,其核心是使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能夠充分適應就業崗位的需要。
取向,是對事物進行權衡、比較、選擇時所采取的態度和行為傾向。實踐取向,是一種過程導向,就是在教育教學的各方面、各環節突出實踐的主導性,注重實踐內容,強調實踐環節,無論是專業的開發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還是課程的內容與實施、教育教學效果的檢驗與評價等,都要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適應企業、市場需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實現學生的全面充分就業服務。它是實現就業導向的途徑、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實踐操作為核心,課堂教學主要實施“項目教學”或“任務驅動”教學,學生掌握了某項或某一環節的技能操作后再開展下一步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任務應主要在實踐動手過程中完成,理論教學應為實踐操作服務,以實踐主導課堂理論教學。這是對以往課堂教學的重大變革,是由傳統的重視系統的知識理論教育為主轉向以實踐操作為主,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在職業教育中的具體運用,也是職業教育辦出自身特色的突破口,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基礎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實踐取向應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
實踐取向不只是教學中的一個環節問題,要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能,培養動手能力強的實用操作型技能人才,必須將實踐取向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
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方面,要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實踐的需要,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以實現學生的充分就業為直接目標,培養學生的規格應定位在實踐操作型技能人才上。
在專業開發設計方面,要根據企業、市場需要,針對一定區域或行業對某方面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一定的職業崗位群為中心,及時調整專業結構,適時開發新專業,培養社會急需的技術人才。
在課程設置方面,要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應從職業能力分析入手,圍繞培養目標,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專業技能的要求設置相應的課程模塊,強化專業核心能力模塊,根據專業崗位(崗位群)的能力需要,實施能力模塊教學。
在課程內容與結構方面,要強調課程內容的實用性,不苛求理論教學的系統性、完備性,應對理論課程進行重組、整合,刪繁就簡,以實踐教學的需要為尺度,根據學生動手技能操作的需要確定理論知識的取舍。
在教學過程的實施方面,要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大大提高實驗、實訓、實習教學課時的比重,實踐課與理論課的比例應達到1:1,將理論教學滲透于實踐之中,使二者有機結合,改變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理論教學可以在車間、工廠、企業進行,服務于實踐教學的需要,也可以根據實踐需要,對理論知識急用先學。
在培養模式方面,要較多地采取訂單式、合同式、校企合作式、行業依托式等模式,緊跟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緊貼企業、行業的需要,實現“零距離”、“零培訓”的培養目標。
在學習效果的考核與評價方面,要以實踐、動手、實際操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以動手操作為主要考核方式,以實際操作能力為主要考核標準,改變過去偏重于理論知識考核的傾向。
在辦學效果的評價方面,要以就業情況作為檢驗辦學成效的根本指標。社會對畢業生的評價反饋是衡量辦學質量的首要指標,學校應根據就業動向和社會評價評估檢驗教學效果,調整辦學的思路與對策。
三、突出實踐取向需要處理的問題
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過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強調理論的完整性、系統性,實踐教學只是作為陪襯,偶爾穿插于理論教學中,實踐教學是為理論教學服務的,其目的只是為了增強理論教學的效果。理論教學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教學體系,而實踐教學則只有零星的探索,尚未形成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與成型的模式。實踐取向的教學不僅是對傳統教學觀念與模式的變革創新,更是一種全方位的教學方式方法的革命,要求理論教學為實踐教學服務,整個教學以實踐為中心,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
2.學科體系與專業技能的關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科知識的完備性、系統性和理論體系的邏輯性、嚴密性,其知識結構在教學中有嚴格的先后順序和梯度差別,強調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以實踐為取向的教學,則打破了學科知識體系的結構,不過分注重理論的完備和邏輯的嚴密,而以實踐需要為尺度,堅持理論為實踐服務的原則,強調理論知識夠用即可,實踐教學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理論教學要適應實踐教學的需要,可以根據實踐需要進行安排或加以調整。原有理論體系的先后次序可能被打破,其內容結構也可能需要重新整合。教學的目的不再是為了使學生掌握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而是為了訓練、培養學生某方面的專業實踐技能,突出其操作應用能力。
3.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被動的。以實踐為取向,師生的地位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教師是主導,起引導、指引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以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的知識水平為參照。實踐取向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中心,教師的教是為了使學生會動手、會操作,師生的互動性將大大增強。
四、制約職業教育實踐取向的“瓶頸”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與職業技術院校都對實踐教學、實踐環節予以高度重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實踐教學仍受到多方面的制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受高職院校辦學條件的制約
理論教學主要依賴于教師,對教學硬件的要求不高,而實踐教學則需要強有力的硬件支撐,必須有足夠的實驗設備、實訓場地、實習工廠或車間,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由于50%以上的高職院校是近年成立的,底子薄、起點低,需要搞大量的基建工程,優先解決教室、宿舍問題,而且大多數院校尚未通過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評估,因而還需要優先考慮解決一般教學的硬件問題,無法將主要精力轉移到內涵拓展與深化教學改革方面來,對于實踐教學的諸多硬件建設也未能放到應有的重要位置。
2.受規模、成本、效益關系的制約
理論教學規模可以較大,成本低,效益明顯,而實踐教學則需要大量實驗設備,經費投入大,且教學規模受到場地、設備、師資的限制。這對于辦學主體而言,屬于高投入、低產出。雖然社會效益高于經濟效益,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提高會給學校帶來間接長遠的效益,但是很多學校對施行實踐教學還是缺乏動力。
3.受傳統教學觀念轉變與教學模式改革的制約
盡管諸多高職院校的辦學時間并不長,但追根溯源,許多院校由過去的中專、專科學校改建而成,大多有一定的歷史積淀,在教學和管理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傳統。以實踐為取向的教學,將引起教學內容、結構、過程的全方位的調整,教學方式方法與教學管理都將發生變革,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艱辛的勞動進行探索,因而很多教師和管理人員在開始階段都會有些不適應,甚至有一定的畏難和抵觸情緒。
五、應對職業教育實踐取向的“瓶頸”
實踐取向教學已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推行實踐取向教學是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客觀需要,是落實職業教育就業導向的根本所在,是提高職業技術院校競爭力、辦出職業教育特色的關鍵所在,也是其優勢所在。以實踐為取向,深入進行實踐教學改革,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以就業為導向,根據企業、市場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職業教育的定性與定位決定了其必須與社會、市場需求對接,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充分掌握市場的變化,瞄準一定區域和行業發展態勢,針對一定的崗位群,培養社會急需的技能人才。職業院校要廣泛進行市場需求調查,捕捉信息,以適應企業、社會需求,實現充分就業為目標,實現企業、社會與學校培養人才的互動合作。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的建構要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確定,而不能根據校內資源確定。
2.開放辦學,實現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要為行業、企業培養輸送實用型人才,要使這些人才更好地符合企業、行業需求,單靠學院一方是不夠的,必須有企業、行業的深度介入。課程的設計可劃分一定的模塊,由企業根據對員工知識結構的需要直接擬定,或組織企業相關人員直接參與學院的專業設計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踐教學可聘請部分企業與工廠的工程師、技師直接參與,也可到工廠車間直接進行。
3.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拓展社會實習、實訓、實踐基地
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其實踐取向。近年來,職業院校在實訓、實習、實踐方面做出了較大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以盡量適應實踐教學的需要。但單純依靠學校自身終究實力有限,力不從心。一方面,實驗場地和設施等硬件建設投入巨大;另一方面,實踐型師資普遍不足。因此,與企業緊密合作,拓展社會、企業實踐實訓場地,建立校外基地,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必要舉措。與行業、企業實行深度合作,產學研結合,優勢互補,學校參與企業有關產品的研究、開發、設計,企業與學校共建實訓基地,校企組成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共同體,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河南省職業技術培訓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