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軍
兩年前,筆者曾有幸到德國歐洲職業和社會教育協會(簡稱EBG),接受了為期兩個月的機電一體化職業教育培訓,參與了德方安排的一系列考察活動和諸多關于德國教育體制的專題講座,親身體驗和感受德國的職業教育培訓,逐漸對聞名于世的德國職業教育體系有了諸多認識和思考,現總結如下。
一、德國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
德國的職業教育以二元制為主要形式。所謂二元制,簡短描述便是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而到企業或像EBG這樣企業性質的培訓機構進行實踐。2004年德國進行了教學大綱的改革,以代替早在1987年所制定的相關職業培訓規定。新舊規定的差別較多,頗為引人關注的是新舊規定對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實施做了大的改革。以工業金屬加工專業為例,1987年舊規定中大致安排是:第一年先進行基礎理論培訓,第二年進行跨專業的專業基礎培訓及本專業方向的專業基礎培訓,第三年始直至畢業進行專業技能和實踐培訓。這種教育模式的安排與目前我國諸多職業學校仍在實施的教育模式頗為相似。而在2004年的新規定中,一開始便對學生進行實踐內容的教學,不過所占的比例很小。隨著時間的推移,實踐教學的比例愈來愈重,理論教學的比例愈來愈小。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始終并存。仔細品味德國職業教育中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安排,其主要意義在于:原先先講完所有理論再進行實踐的模式,不可避免的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首先脫離實踐,長篇累牘的為學生灌輸理論,學生會感到空洞、艱澀而難以理解,而待到進行實踐時,很長時間以前講的、而又未經實踐夯實的理論知識大多已被學生所淡忘。但是如果采取另外一種極端的模式,即完全以實踐為導向,完全根據每個課題的需要而零零散散的講理論,又不可避免的存在著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系統性,實踐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后勁。而德國目前所采取的職業教育模式,巧妙的避免了走上述兩條極端路線學生即學即練,即學即用,實踐不缺乏理論的指導,理論又能迅速經過實踐來夯實,理論與實踐相映成輝,相得益彰。
二、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
德國二元制職業教育中的教學內容隨專業的不同而各有不同,但有幾項內容是所有的職業培訓都必須要學習的,它們是:勞動法與工資等級法、行業中企業的組織結構、勞動保護和勞動安全、環境法、認識與技術方面的交流問題和質量管理。引人關注的是質量管理是每個參加職業教育學生的必學內容,讓學生在未走上工作崗位以前就先行確立良好的質量意識和職業素養,這不能不令人深思。質量是一種社會責任,職業學校作為職業勞動者的培養單位,如果能為他們開設質量管理體系的相關課程,提前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既是職業學校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也是學校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實行品牌戰略的重要手段和環節。
三、德國職業教育的考試與畢業
德國的二元制職業教育中,學生要參加兩次關鍵的考試,一次是他們入學18個月的期中考試,成績占學生最后總成績的40%,期末考試在三年半后舉行,分理論與實踐兩部分,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期末考試的理論考試主要考核:“經濟社會學”、“加工工藝”和“不同系統的功能分析”三部分,而實踐考試則分“實踐操作”與“答辯”兩部分進行,其中實踐操作總共要進行18個小時,讓學生大約準備11個小時,操作7小時,然后學生需要進行最多30分鐘的答辯。答辯的主要內容是向考官陳述自己的實踐項目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學生陳述過程中,考官進行提問。通過答辯,考官將發現學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關知識。需要我們注意的是:以上所說的影響學生前途、甚為關鍵的兩次大考,既不是由二元制中的職業學校來進行,也不是有二元制中的企業或像EBG這樣企業性質的培訓機構來組織,而是由國家設立專門的考試委員會,在規定的時間全國統考。二元制職業教育中最后關鍵的一環,畢業證書的頒發,既不是由職業學校頒發,也不是由考試委員會頒發,而是根據專業不同由“德國工商行會”或“德國手工業行會”根據考試委員會提供的學生考試成績頒發。
這次赴德培訓雖然已經過去2年,但本次赴德培訓的一些體驗、收獲和思考歷久彌新,愈來愈清晰。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為德國培養出無數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對德國的工業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借鑒,想必會對我們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