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煒
一直以來,職業教育有不少諸如建構主義教學、新課程教學等先進的教學理論,很多中等職業學校在教學實踐中貫徹了這些理念,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學改革。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成長。學生學業是否得到了成長,就需要一個系統完整的評價體系。
目前,全國很多技工學校都在進行“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改革,筆者所在學校自2001年起進行了這項改革,構建了比較成熟的“職業活動導向”課堂教學模式。同時還建立了適合技工學校學生的學業評價體系,成為了國家人力資源和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活動導向”的實驗學校。
下面,筆者就自己這幾年參與的教學改革,談談學生學業成長評價體系建立的的做法和體會。
一、構建新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長久以來,職業教育還在沿襲普通教育中傳統的學生評價標準,這與學生的現實需要和發展背道而馳,也與社會的進步和用人單位的要求不相符合。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必須清楚的是:生命的成長和人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傳授與習得,教育和養成,潛在的和培育的等等,都在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在我們關注的教育視野里,往往遺忘了對學生成長最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個性和品質,情感和態度等;在我們以往的評價中,往往遺失了對學生進步最具發展性的東西,如:想像和創新能力,學習和做事能力等。現代社會崇尚生命個性,我們應該珍視學生的經驗、經歷和感受,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努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評價的基本功能在于引導學生的進步,促進學生的發展。
如何改變簡單傳授、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諸如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形成較完善的學生學業評價體系,是職業學校在教學改革中都要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
二、“職業活動導向”教學理念
“它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依據,以職業活動為學習領域內容,運用“行為導向”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培養具有綜合職業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學模式。
我校對其作了一定的本土化處理。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其應用性,其實質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種學與教,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社會交往的情境。“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法是一個完整的行為模式,它以學生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及創新能力,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最佳途徑之一。
三、新評價體系的實施方法
下面筆者以我校烹飪專業為例,談談學生學業評價的實施。
我校的烹飪校本教材是以“職業活動導向”學習領域的理論編寫的,將有關傳統專業學科按照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總要求,重新整合,如將原來的《原料知識》《原料加工技術》《烹調技術》《飲食營養與衛生》等學科整合,形成一個新的學習領域,取名為《烹飪工藝》。將理論教學和校內實訓結合在一起,改變了以往先學理論再實訓的做法,在每一個領域里,既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又有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訓。學生分組進行團隊合作學習,將菜肴作品等學習成果進行展示,既掌握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又在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得到了鍛煉。這使本來最不受學生歡迎的課一下子成為了學生參與熱情最高的課程。
四、評價方式與方法的多樣性
1. 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
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和以及“關鍵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漸進的、發展的,對學生的評價在不同階段上形成不同的評價方式,即過程評價。
2. 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在上述評價中,評價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還應包括學生本人、同學、家長和社會。因此,在開始評價時,我們就對學生采用“定人跟蹤”,開展社會調查,關注他方對學生的評價,并把這些評價結合到過程性評價中。
五、新評價體系之實效與反思
我校實施的“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改革以來,特別是建立起評價體系之后,學風、班風、師生關系、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得到了明顯提高。
2006年起,我校開始試行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和利用業余時間開展“項目活動”。即管理上采用企業化管理方式,教學上采用“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模式,并實行學分制,有效地促進了評價體系建設。同時,我們也在思考烹飪專業的學生的發展,不僅要有較強的“關鍵能力”、創新能力和較高的職業素養,還要學習財務管理、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如果將這兩個方面能力的培養并納入評價體系中,將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作者單位:浙江省海寧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