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赟
看過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鸕鶿》(第二課時)的案例,印象頗為深刻。上課伊始,王老師組織學生默寫新詞。
王老師讓學生默詞的方式很特別,他采取的是“看圖片默寫新詞”的方式,即用多媒體呈現三幅圖片(每幅圖片都是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每呈現一幅,就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這幅圖片的理解自主默寫出相應的新詞。
(1)根據第一幅圖片的內容,學生可默寫“一望無垠”。默寫后王老師進行了反饋,了解學生默寫了哪個詞;
(2)根據第二幅圖片的內容,學生可默寫“夕陽”“柔光”“波光粼粼”等詞語,默寫后反饋;
(3)根據第三幅圖片的內容,學生可默寫“炊煙裊裊”,默寫后反饋;
……
眾所周知,在語文教學中,默寫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千百年來,它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之一。然而,當下我們語文課堂中的詞語默寫,其目的幾乎都是為了檢查反饋,僅僅就是為了給學生學習課文掃清障礙。因此,默寫所采取的幾乎都是“教師報詞語,學生聽寫”這一單一的機械方式。而上述案例中王老師所采取的“看圖片默寫新詞”這一自主默寫方式,讓默寫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讓人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教學效果。
首先,“看圖片默寫新詞”這一自主默寫方式,是讓學生在觀察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對這幅圖片的理解自主默寫出相應的新詞,這樣的默寫就不僅僅是對學生生字新詞掌握情況的檢查反饋了,而是將默寫融寫字、釋詞、觀察、回憶、聯想、審美于一體,既發揮了傳統默寫在收心凝神、鞏固字詞、夯實基礎方面的作用,又避免了傳統默寫功能單一、形式呆板、被動應答的缺陷。可想而知,學生在自主默寫的過程中,首先必須認真觀察圖片,然后在腦海中搜索課文內容中與之相關的字詞,將圖片與詞語聯想在一起,將詞語與具體的畫面、情境相聯系起來。這樣一來,學生在默寫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相關字詞的意思,就明白了這個詞語應該出現在什么樣的語境中,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語感的培養,真是一舉多得啊!
其次,“看圖片默寫新詞”這一自主默寫方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發展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如果我們所采取的都是“教師報詞、學生聽寫”這一單一的形式,那么學生在默寫的過程中無疑是要注意力高度緊張的,因為他們不僅要聽清楚我們所報的詞語,還要在短時間內寫出來,學生們自然也就會產生累的感覺了。但是,我們應當明白,默寫應當從學生的自我需要出發,從學生的詞語積累出發,從學生的實際運用出發。而采用“看圖片默寫新詞”這一方式,讓學生自主默寫,就沒有了老師的“居高臨下”,沒有了老師所布下的“樊籬”,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展現自我,在自我的知識構建中發展自我,使學生感受到的是學習語文的快樂,感受到的是自我的學習需要與發展,感受到的是師生間的平等和學習環境的優美和愜意。這樣的自主默寫方式,改變了形式單一、被動應答的傳統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從而促使學生在趣意盎然中默寫,其教學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老師曾經說過:“默寫很傳統,傳統得快要被人遺忘;默寫很管用,有經驗的語文老師對此愛不釋手。因為管用,我們很有必要加以繼承;因為其傳統,我們也有必要加以改造。”的確如此,試問,上述王崧舟老師的教學案例不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作者單位:江蘇鎮江新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