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華
在省級骨干教師的培訓會上,一位老師講《現代教育新理念》,現場互動環節時提問了一個問題:大家說說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哪些?老師們積極性很高,從改善師生關系上、從制定教學目標上、從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上說了很多,有一個老師站起來一下子說出了十多條,互動現場異?;钴S。可我始終高興不起來,心中一陣陣發緊:課改的理念真的已經轉化為扎扎實實的教學實踐了?課程改革真的是一帆風順嗎?
想起來放假前幾天,和鄰居家的一個四年級的女孩一同去學校,邊走邊聊,就聊到了緊張的復習考試。她咬牙切齒地說:“一考完試,我就把所有的卷子都燒了?!币郧爸宦犝f過高考結束后焚毀書本的,因為那段“黑色的”的歲月在他們的心底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燒了書從心理上要徹底告別不堪回首的日子。但如今,一個伴隨著新課改成長了4年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我的心一下子涼透了。
捫心自問:除了分數,我們還給過學生什么?我們有沒有因為教學能力欠缺,著急把學生成績提高上去,又不想通過“研究”來解決,就選擇加班加點,讓學生做反復訓練,用“體力”來彌補“腦力”的不足,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積累。課改倡導三維目標,我們有沒有在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學習興趣、學習的質疑和創新能力后,一旦發現那張期末的卷子是不考這些的,自己的學生考不過那些用習題“喂飽”的學生,轉了一圈后,又無可奈何地回到應試教育的圈子里,認為這樣最保險;我們有沒有因為學生作業寫不完、考試成績的原因讓他坐角落、請家長;我們有沒有以學習論人品,以分數論人才,以片面論綜合……
課改倡導“以人為本”,面對一個個生命的差異,我們是不是做出了不同的回應?我們呵護他們的自尊了嗎?我們引導他們的特長了嗎?我們真的關注他們學習的體驗和感受了嗎?答案讓我們汗顏!很多地方的課改理念和實踐還存在著“兩張皮”的現象。
課改之初,聽到抱怨最多的是條件的簡陋和硬件的缺乏,幾年后,這種聲音基本消失了,因為連農村學校都實現了現代遠程教育系統。各級各類政府下大力氣圍繞硬件發展、師資培訓、信息技術的普及率去運作,辦學條件和師資水平有很大的改善。
無可否認,課程改革已從外圍逼近內核,或者說課程改革正逼近“臨界點”,超過它,重大的突破才能發生,否則,只能原地打轉甚至是“新瓶裝舊酒”。說這些話并不是一種悲觀,也不是在給課改潑冷水,只是想提醒我們越過“臨界點”的難度。
有一點不容忽視:真正在教室里和課改打交道的,站在講臺上能決定點什么的,和學生朝夕相處的還是一線的教師。也就是說,課改熱切呼喚一支能把理念轉化為實踐的、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師團隊。也許有教師會回應: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不變,我們有什么辦法;外部的大環境不改,我們也無能為力;在各項冷冰冰的數字量化考核下,在家長和社會的壓力下,我們已經盡力了……似乎為自己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課改總不能守株待兔!
在課程改革和應試教育同時并進的大環境下,當我們已經習慣于向外部尋求支持后,再要求我們向內看,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這個轉身是需要大力氣的。當課改指向這個層面時,我們不能再希冀有突飛猛進式的變化,要允許緩行一步,甚至停頓一下,去花時間反思、內化和改進。
在這個非常時期,真的希冀一線老師能夠潛下心來,在教學理念和實踐的結合上尋找著力點,把全新的課改理念轉化為自己獨具特色的教學行為并落實到每一節課上;能夠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做法是否體現了學科的本質,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能夠在豐實課堂底蘊上下功夫,讓學生對課堂產生向往和眷戀;能夠站在生命哲學的角度,關注學生的成長,讓他們快樂學習、感受幸福,這也正是課改的終極目標。
我知道這很難。這需要一種超越職業意識的責任,一種深厚的專業素養;這需要一種勇氣、一種眼光,一種高度,將整個教育融入自己的胸懷。
(作者單位:河南鶴壁市山城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