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看到劉第紅的一本兒童文學作品,書名叫《穿裙子的云》。這個書名本身就極富想象力,它吸引我一連幾天愛不釋手地讀完了這本書。
回憶兒童時代的趣事,不僅可以重溫天真浪漫的生活,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記憶力。第紅無疑是一個聰穎的人,他不僅具有十分豐富的想象力,而且還有驚人的記憶力。從這本書的誕生就可以證明這一點,正如他所說:“在一個不經意的午后,記憶的閘門突然開啟,‘童年沒來由地闖入我的生活,占據了我的思路。我感到不吐不快,欲罷不能,幾乎一口氣寫下了一百多篇有關童年的文章。”這是一種能力,是爆發式的創作智慧。
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愛因斯坦所指出的:“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是人與生俱有的,特別是少年兒童時代,是想象力最豐富的時期,這就是人們常常所說天真浪漫的童年。想象力的特點是:無序、非邏輯和不受約束,實際上這就是創造性靈感產生的條件。它就像是一位傲慢的紳士,請之不易,去之無影無蹤。
第紅認為:“在中小學階段,應該注重學生想象力的開發,到大學階段,再著重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是創造性思維方法的培養。”這個觀點很正確,它與歐美國家的教育理念非常吻合。他們認為從少兒到高中階段的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正是基于這種理念,歐美國家的小學是快樂教育,尊重學生的志趣,沒有頻繁的考試和培優、補習,不排列學生成績的名次,讓兒童的志趣、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讓他們的想象力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我欣喜地看到,書中充盈著靈動的新奇的想象,這既是作者對生活的發現,也是對現實的超越。我相信,它們對讀者的思路會有所觸動。這也是作者突破思維定勢的結果。
而兒童的思維恰恰沒有定勢,所以他們常常有許多怪異的想法,這正是他們發揮想象力的巨大空間。由此,我想起十多年前媒體上披露日本小學的一道考題:“雪化成了什么?”答案是各式各樣的,有的說雪化成了水,有的說雪化成了泥漿,但有一個學生的回答是:“雪化成了春天。”評分的結果是,教師給前兩個答案打了“回答正確”,給了滿分,而給后面的回答給了零分。后來,日本一名著名的科學家看到了這份答案,他感嘆地說:“‘雪化成了春天是多么有創意的答案呀!教師居然給學生判為零分,這是扼殺少兒的創造性啊!”
其實,何止是日本,在中國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么中國人缺乏創造性?為什么我國幾乎沒有原創性的重大發明成果?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的基礎教育仍然深深陷于應試教育的窠臼之中,規范的辦學模式、形式主義的檢查、標準化的考試,追求高分,爭上重點等一套傳統的做法,扼殺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在這方面,教育行政部門、為數不少的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實際上都成了應試教育的衛道士。由于各種功利的思想,他們都置身于素質教育之外。現在,是我們應該反思和改革的時候了,尊重智力開發的規律,肩負起開發學生想象力的重任!
《穿裙子的云》這本書,對于想象力的開啟將大有裨益,推薦大家讀一讀。
(劉道玉系武漢大學原校長)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