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婷
在第19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以整體亮相的形式,推出日本4本暢銷青春文學讀物《窗燈》、《裂舌》、《夢女孩》與《君空》,立即吸引眾人眼球。中國80后作家掀起的青春文學熱在文藝界、出版界一直話題不斷,如今日本80后作家集中挺進中國圖書出版市場,大有搶灘之勢,一場PK大戰引人遐想。
其實,境外青春文學大舉進軍中國圖書市場這也不是頭一遭,最具代表的是可愛淘刮起的青春校園小說韓流,橫掃我國各大圖書排行榜,賺得缽滿盤溢。直到2007出版的《致我的男朋友》系列終因其情節沒有突破,語言沒有創新,可愛淘的影響力才日趨式微。相比之下,此次上海譯文社引進的日本4部作品,風格迥異,內容新穎,實力更勝一籌。
一批日本80后作家作品引進中國,最大的意義與其說讓日本80后作家PK中國80后作家,爭奪中國圖書市場,不如說是讓中國的80后作家、中國的出版界深刻反思。
被專業獎項遺忘的中國80后作家
此次引進的日本青春讀物,其四位作家中三位獲得過日本純文學最高獎芥川獎,雖然她們中有的作品也被一些評論家質疑和否定,可是能夠在激烈競爭中突出重圍勇得大獎,說明作品還是得到大多數專家學者的認同和肯定。反觀以韓寒、郭敬明為代表的中國80后作家,通過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脫穎而出,進而開始文學創作。之后,他們也確實出版了不少暢銷作品,得到過讀者和市場的追捧,可就是一直得不到主流文壇的重視、得不到專業獎項的肯定。至今,80后作家在全國范圍內獲得過有影響、有分量的文學獎項的也只有鄭小瓊2007年獲得了“利群”人民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以及張悅然2004年獲第三屆“華語傳媒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2005年獲得春天文學獎、2008年“茅臺杯”人民文學獎優秀散文獎。至于代表中國文學界最高榮譽的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等,80后作家還無緣問鼎。韓寒、郭敬明等人更是雙手捧著18歲那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獎狀,止步不前。誠然,得獎不能說明一切,可是不得獎,卻或多或少還是能說明點什么,比如思想內涵、文化修養、現實關注。我們也不該去過多地質疑文學獎項是否公平,如同我們沒理由去質疑高考制度是不是合理。
青春文學圖書只“進”不“出”
在中國出版市場,特別是青春文學類,不乏像《裂舌》、《夢女孩》、《君空》這樣銷售過百萬的超級暢銷書,比如郭敬明的小說,出版的每一本都號稱過百萬,并且以韓寒、郭敬明等人在國內累積的人氣和名氣,放到國外也還是有焦點和賣點,海外讀者未嘗不會被吸引。可惜國內圖書,尤其是青春文學作品,能真正走出國門的機會不多。韓寒和郭妮的運氣好,有個盡職盡責又有才有謀的經紀人路金波,通過貝塔斯曼在海外的聯系,于2005年把韓寒的文集《韓寒五年》輸出到法國、韓國、日本、新加坡及我國臺灣、香港。2007年又開始陸續推出郭妮的《天使街23號》臺灣、香港等其他版本。然而,隨著貝塔斯曼退出中國市場,韓寒和郭妮的海外之路也跟著堵死。之后,中國的青春文學圖書只“進”不“出”,致使我們可以近觀境外80后作家在中國風生水起的盛況,卻無法禮尚往來,這是國內出版界的悲哀。
2008年5月4日,美國《紐約時報》以《Chinas Pop Fiction》為題報道了郭敬明,評價他為“中國最成功的作家”。當時若能順勢把郭敬明的作品輸出到美國,還省了不少的廣告宣傳呢。然而,正如中華版權代理總公司原版權代理部主任張洪波所說:“現在(中國)總體的狀態,一方面是版權經紀人嚴重稀缺,一方面是其素質亟待提高。而且現在國內的版權代理機構才不到30家。”所以,中國應重視圖書發行人員的培養,特別是懂外貿、懂出版、懂發行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青春圖書出版商應有針對性地調研國內版貿輸出資源,對我國港澳臺地區以及美國、歐洲、東南亞等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分門別類的輸出項目策劃,制訂宏觀項目的發展戰略。
手機出版撬動青春文學新市場
中國出版業正處于數字化出版的探索階段,而手機這一新興載體本身所蘊含的巨大商機,從目前手機出版的主要業務彩鈴、游戲便可窺一斑。特別是諸如《戀空》、《君空》等這樣的手機書在日本動輒百萬銷售,是任何一家傳統出版社所不能忽視而又向往的。隨著國內3G手機的推廣普及,對于手機小說的開發和出版將會是一次重大的機遇和挑戰。上海譯文出版社陸續推出《戀空》、《君空》,正是投石問路,謀劃其在手機小說產業鏈的“藍圖”。日本手機小說誕生于2000年,從2006年開始漸成氣候,2007年度暢銷書排行榜前三甲首次由手機小說作家包攬。有日本手機出版的珠玉在前,中國傳統圖書出版業確實有理由對手機出版抱有極大熱情和無限希望。然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如何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上謹慎把關、大膽嘗試,將值得中國出版業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