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以不斷實現其中國化飛躍的歷史過程,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與相互促成的必然結果。盡管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驅動作用的是那些內生性動力構造要素的有機組合即內生性動力機制,但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要真正實現其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一刻也離不開那些外生性的動力構造要素及其有機組合即外生性動力機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生性動力機制,就其精神實質來說,指的是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實現其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各種有利的外部環境條件,這些有利的外部環境條件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促生性因素,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外生性動力機制的存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所以形成階段性發展特征的根本原因。
一、外生性動力機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因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指的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周圍的其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它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外部條件。在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問題上,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處于決定性的地位,而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居于第二位的地位。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一文中指出:“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這樣,唯物辯證法就有力地反對了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的外因論或被動論。這是清楚的,單純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機械的運動,即范圍的大小,數量的增減,不能說明事物何以有性質上的千差萬別及其互相變化。事實上,即使是外力推動的機械運動,也要通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1]由此可知,盡管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外在條件,是事物變化發展第二位的原因,但這并非意味著事物完全可以拋棄其外部的環境條件而僅僅依賴其內在矛盾實現它的變化發展,事實上,外因在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事物變化發展的促生性因素,起著催化劑的作用,離開了外因,事物會延緩甚至無法實現其變化發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生性動力機制,就其根本性質來說,指的是那些驅動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以及改革實踐相結合的各種外生性動力構造要素的有機組合。總的來說,時代背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外生性動力機制中的重要構造要素;在理論形態上,前蘇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優秀成果等都是驅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較為重要的外生性理論要素;在實踐形態上,國外現代化建設的模式選擇譬如計劃權威型現代化模式、自由市場型現代化模式以及后現代化模式等,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歷史影響。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生性動力機制就是時代背景同外生性的理論形態以及實踐形態結構要素的對立統一。具體來說,包含以下幾種對立統一關系:其一,時代背景與前蘇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在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對立統一關系;其二,時代背景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優秀成果在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對立統一關系;其三,時代背景國外現代化模式選擇在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對立統一關系;其四,蘇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優秀成果與國外現代化模式選擇在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對立統一關系。歷史表明,正是這些外生性動力構造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才有效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
二、外生性動力機制增添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活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實質上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在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土壤中尋求新的生長點,并實現與時代特點的有機結合不斷形成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歷史過程,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活力之所在。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活力”,[2]也就是說,外生性動力機制作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實現其中國化的外部條件,事實上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實現其新突破的外部條件。
(一)外生性動力機制激活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首要的和最為基本的觀點就是實踐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就是一種從實踐中來、面向實踐并為實踐所檢驗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自己都承認,其學說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教條,即“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3]然而,盡管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實踐性的理論品格,但馬克思主義理論畢竟是二十世紀西歐現代化實踐尤其是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理論反映,其理論觀點對于當時的社會實踐來說可能是相當正確的,但并非就此表明,形成于二十世紀西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就能無條件地指導當前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事實上,我們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是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正確的和科學的,而它只有同變化了的時代條件相結合,只有在新的外在條件作用下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并形成新的當代化、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真正指導當代現代化建設實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外生性動力機制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部條件,在實質上構成了激活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的重要條件和依據。
(二)外生性動力機制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放性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是實踐性的理論體系,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生性動力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具有開放性。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放性,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過程是一個不斷突破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束縛以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歷史過程,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放性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活力的重要體現。總的來說,外生性動力機制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放性,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解放思想的實踐進程
外生性動力構造要素的存在迫使我們要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及改革實踐的有機結合,就必須從時代特點出發、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并堅持解放思想。鄧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4]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如果分析不當,造成誤解,就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5]譬如,在理解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問題上也要解放思想,即“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4]“不解放思想,不實事求是,不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不相結合,不可能有現在的一套方針、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積極性統統調動起來,也就不可能搞好現代化建設,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4]并且認為,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4]事實上,我們在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之所以要解放思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時代背景等外生性動力構成要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由此影響并制約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主題及其發展方向,在這個意義上,外生性動力機制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解放思想的實踐進程。
2.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對外開放的實踐進程
外生性動力構造要素的存在迫使我們要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及改革實踐的有機結合,就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大膽吸收別國科學解釋并成功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經驗。鄧小平指出:“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5]這種“對外交流”就內在地包括了對于其它國家科學解釋與成功實踐馬克思主義歷史經驗的吸收,并且認為對外開發本身就是改革,即“對外開放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總的來說,都叫改革”。[5]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對外開放,與純粹改革意義上的“對外開放”還是有區別的,前者主要指的是一個文化交流的概念,重在歷史經驗的吸取;而后者則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概念,重在對外吸收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現代化建設經驗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5]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是積極學習別國科學解釋與成功實踐馬克思主義歷史經驗的發展過程。
3.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代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化進程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實現其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是因為它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中國革命、建設以及改革具有較為廣泛的理論指導意義。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非解決了中國革命問題就止步了,事實上,隨著時代形勢的不斷向前發展,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實踐過程中又會形成許多新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命題,其本身也面臨著一個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問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代化。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代化指的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主題、方式與方法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由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事實上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實質上就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代化轉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就必將實現其當代化進程。所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化進程指的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等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問題。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代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發性的重要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外生性動力構造要素驅動的必然結果。
(三)外生性動力機制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有一個較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性。在某種程度上,這個概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建設的前提和邏輯起點,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是一個牽涉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觀念等在內的社會性、歷史性以及實踐性的整體變遷過程。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內在本質屬性的外在展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體系構建的重要前提和邏輯起點”。[6]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性之所以能夠得以展現,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外生性動力機制作用的必然結果。這是因為:首先,外生性動力機制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得以展開的各種外部條件,也就是說,最初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能只是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的中國化,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思想等逐步具備了中國化的條件;其次,外生性動力機制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豐富性”得以展開的各種外部條件。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的“豐富性”指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某種觀點,具有多維的理論內涵即具有內涵或意義上的多元性或多樣性,譬如社會發展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將之理解為階級斗爭,而建國后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將之理解為社會現代化、和諧社會等等。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豐富性”的展開需要具備一系列的外部環境條件。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生性動力機制作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實現其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各種外部條件的有機組合,不僅激活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而且事實上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放性和整體性,極大地增添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活力。
三、外生性動力機制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段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個逐步完善、逐步深化的階段性發展的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段性特征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個最具根本性的特征。從實質上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段性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科學內涵:其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深化過程,這符合一般的歷史發展邏輯;其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理論創新的歷史過程,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逐步生成并實現當代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其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段性在本質上意味著斷裂,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質的飛躍與發展,意味著新的馬克思主義實踐模式的形成以及舊有馬克思主義實踐模式的被取代,其本質上是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模式的問題;其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段性也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逐步在中國得以展現、實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最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段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連續性是有機統一的,或者說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連續性的客觀基礎上的,在理論形態上它體現為一脈相承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實踐形態上,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逐步深化的歷史過程。
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外生性動力機制的存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所以形成階段性發展特征的根本原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個較為重要的特征就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實踐主題,而不同的實踐主題是由時代背景以及其它外生性動力構造要素所共同決定并積極推進的。在迄今為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伴隨著時代主題由戰爭與革命——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條件下的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和平、發展與合作新的時代潮流的變遷與發展,相應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主題也逐步實現由“進行什么樣的革命?如何進行革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如何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如何建設社會?”的歷史性轉變,由此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革命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劉國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活力:基本觀點的新突破[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95-9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王浩斌,王飛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性視野及其學科建設[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1-4.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