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 一 王婉婷
摘要:保證私募基金規(guī)范化運作是私募基金治理中的核心問題,內部運作模式的規(guī)范和外部運作條件的完善是保證中國私募基金規(guī)范化運行的兩個重要方面。研究對象是私募基金規(guī)范運作的內部模式設計,即是通過內部組織形式、收益分配機制、風險控制機制和聲譽機制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各種機制能夠較好地發(fā)揮作用,以解決“私募基金財產剩余控制權和索取權如何分配”這一中心問題。
關鍵詞:規(guī)范化;內部模式;私募基金
中圖分類號:F8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1-0056-02
私募基金的規(guī)范化則是指這種制度要被法律承認,其設立和運作不僅要符合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而且要符合有關市場規(guī)則和規(guī)律,給其他參與主體主要帶來正的外部性等。
一、私募基金規(guī)范化運作的衡量標準
1.內部的規(guī)范化。主要指私募基金設立和運作產權清晰、組織形式設計合理、風險控制有效等,能夠依靠自身一系列制度安排成為市場獨立運作的主體。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中國私募基金規(guī)范運作所需的內部模式。私募基金規(guī)范運作的內部模式的影響因素很多,可以從管理的角度分析管理的規(guī)范性,也可以從制度的角度研究各種制度建設的合理性等。本文選取從契約理論的角度出發(fā),研究私募基金內部各項機制對其運作的影響。當然,這并非意味著管理、投資決策等因素對私募基金的運作沒有影響。
2.外部的規(guī)范化。規(guī)范運作需要的外部條件,即參與主體具備一定資質,市場環(huán)境一定程度上滿足完備性要求和制度環(huán)境相對完善等。
二、中國私募基金規(guī)范運作的內部條件分析
(一)組織形式對私募基金運作的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jù)中國相關法律,私募股權基金的設立模式可以采用公司制、契約制和有限合伙制。中國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公司制形式,而以美國為代表的海外私募投資基金絕大多數(shù)采用有限合伙制。
2007年6月1日起實施的新《合伙企業(yè)法》為本土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中國的實踐提供了法律依據(jù)。目前,深圳、上海、溫州等地已陸續(xù)成立了十多家本土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例如:2007年6月26日,全國第一家有限合伙企業(yè)——南海成長創(chuàng)業(yè)投資有限合伙企業(yè)在深圳成立,這是中國自今年6月實施新的《合伙企業(yè)法》后,首家人民幣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007年11月,深圳東方富海有限合伙企業(yè)成立,一舉募資9億元人民幣和5 000萬美元,成為當前國內最大的本土有限合伙制創(chuàng)業(yè)投資基金。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在中國的發(fā)展方興未艾。
(二)收益分配機制對私募基金運作的影響
1.收益共享型下基金管理者行為分析。收益共享型分配方式是指管理者不必向投資者支付固定款項,而是由兩者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和收益。在收益分享制下,私募基金投資者和管理者共同出資設立基金,管理者占其中10%~30%的比例,兩者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管理者和投資者組成利益“捆綁體”,這迫使管理者努力工作精心管理資產,因而能較好的降低道德風險,并形成對管理者較強的激勵機制,促使管理者充分發(fā)揮其投資技能,在實現(xiàn)個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時最大化投資者效用。我們用博弈模型簡單分析如下:
假定投資者和管理者是風險中性的,管理者不可觀察的努力水平為e,基金收益除取決于管理者努力外,還受外生變量ε(市場狀況等)的影響,π(e,ε)表示收益函數(shù)。假定π隨著e的增加而增加,則管理者的收益函數(shù)為:R(e,ε)=f+t·π(e,ε),效用函數(shù)為:u1(e,ε)=R(e,ε)-c(e),對應的投資者的效用函數(shù)為:u2(e,ε)=π(e,ε)-u1(e,ε)=(1-t)·π(e,ε)-f。
其中,f表示為維護基金日常運作提取的少量管理費用,t表示收益分成比例,c(e)表示管理者的努力成本。在假定基金業(yè)績和管理者努力成線性關系的前提下,管理人越努力基金獲得好業(yè)績的可能性就越大,即?墜c/?墜e>0,但管理人努力的同時是要付出成本的,因此,管理人在付出努力時也要權衡收益與努力成本之間的關系,使自身效用達到最大化。
為了使max[R(e,ε)-c(e)]的討論簡便,我們假設在基金管理者的努力水平達到最大化之前,他所獲得的邊際收益大于其付出的邊際努力成本,管理者獲得的收益會隨著其投入的努力而增加;在達到最佳效用水平后,其獲得的收益將小于投入的努力成本。因此,當且僅當二者相等?墜R/?墜e>?墜c/?墜e時,基金收益和管理者的效用同時達到最大化。
因此,在收益分享制模式下,基金管理者的效用與他的努力水平正相關,他努力工作,直至他的邊際效用與他的邊際努力成本相等,在最大化其預期效用的同時也使基金收益達到最大化。基金收益的最大化與投資者效用最大化并不矛盾,因為在投資者確定分享比例時,t不能趨近于1,那樣意味著投資者一無所獲;t也不能趨近于0,那樣意味著管理者不會投入努力成本,也就無收益可分。因此,在0 2.中國目前條件下保底分成型的合理性分析。保底分成型收益分配方式指私募基金管理者承諾每年向投資者支付等于或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息的款項,如果基金運作有盈利,這部分再按一定比例在兩者之間進行分配。但中國有關法律是禁止這種做法的,保底合約不能實現(xiàn)時產生的糾紛往往得不到法律救助,產生大量經濟社會問題。并且,有些保底收益相當高,管理者為實現(xiàn)保底收益率,有很強的操縱市場,高風險操作的傾向。 本文認為,鑒于中國目前的投融資環(huán)境和社會信用環(huán)境并不十分規(guī)范,僅僅依靠市場機制難以實現(xiàn)對投資者的有效保護,因此有必要打破常規(guī),允許私募基金管理者從事委托理財業(yè)務時采用保底的做法。這會產生兩個好處:一是在目前情況下,保底的做法能夠加強對資金委托人的保護,消除他們的顧慮,從而促進這項業(yè)務的發(fā)展;二是保底、保本的做法對有實力的大型委托理財機構更有利,這些機構由于管理的資金規(guī)模較大和擁有良好的品牌,理財成本較低,有能力來承諾保底、保本,這也有利于委托理財業(yè)的優(yōu)勝劣汰。 但是,即使是允許保底的做法,也要施加一定的限制,以避免一些資質較差的機構進行虛假承諾,或是委托理財機構進行超出保證能力的高風險投資,導致保底名不副實。為此應規(guī)定:嚴格控制對保本性委托理財?shù)氖跈?由資質合格的第三人(通常是銀行)提供民事?lián)?嚴格控制保本性委托理財對衍生商品的投資比例,加強信息公開等。 (三)風險控制機制對私募基金運作的影響 1.事前的風險防范措施。(1)管理者保證金。這一比例按投資者對其的信任程度而異,國外一般在1%~3%(中國高達10%~30%)。基金管理者份額與投資者資產一起運作,能保證管理者與基金投資者利益綁在一起,促使其自覺回避風險。當基金運作出現(xiàn)虧損時,首先用基金管理者的份額彌補,當基金凈值下降到管理者的出資限額時應止損平倉,以維護投資者資本金安全。(2)收益分配順序。私募基金收益首先用來彌補往年虧損,待虧損彌補完全后,剩余收益可在投資者與管理人之間按約定比例分配。(3)基金財產的分割管理。私募基金投資者與管理人的財產相互分離,分賬戶設置,當管理人管理不止一個私募基金時,不同基金的資產也分割設置。這樣可以防止管理人利用不同賬戶的資金轉賬,從而掩蓋基金的真實盈虧。
2.運作中的風險防范。(1)信息披露。私募基金不需要向主管部門和社會公眾進行信息披露,但有義務向其投資者披露信息。在定期或不定期或投資者要求時進行披露,披露的內容包括私募基金的投資組合、預期的風險收益以及其他重大事項等。(2)投資者直接干預。對私募基金一些重要的事項,如更換基金管理人,增減基金股份,重大投資者決策等,基金投資者有權依據(jù)個人的判斷給予否決或通過。(3)基金半開放式運作。私募基金的投資者可隨時買入基金單位,但在買入的起初一段時間內不可以贖回,鎖定期可依據(jù)不同基金類型確定,可為半年、一年、二年不等。鎖定期過后,在提前通知管理者后,可以隨時贖回。投資者擁有退出權,實際上給了他們用腳投票的權利,對管理人的約束效果更為直接。
3.風險內化的措施。(1)風險準備金制度。私募基金契約中規(guī)定按基金投資收益凈額的一定比例提取風險準備金,當發(fā)生虧損時,風險準備金可用來彌補虧損。還可按投資組合風險的大小設定不同的風險準備金提取比例,如規(guī)定當投資組合風險超過預定的水平時,應啟動風險準備制度,組合風險每增加一定比例,風險準備提取比例相應的提高一定比例,可有效制約基金經理過分追求風險的沖動。(2)損失賠償制度。當私募基金發(fā)生投資虧損時,管理人股份首先用來彌補投資者和交易對手虧損,未彌補部分用風險準備金彌補,盡量把風險內化于基金內部,減少對其他經濟主體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惠.走近私募基金:第1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李建軍,等.中國地下金融規(guī)模與宏觀經濟影響研究:第1版[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3]張泉.中國私募基金行為研究[D].北京:中國海洋大學,2004.
[4]張維迎.企業(yè)的企業(yè)家——契約理論:第3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胡笳珂.中國發(fā)展私募基金的有關討論[J].現(xiàn)代商業(yè),2005,(8).
[6]陶建華.中國私募基金現(xiàn)狀分析[J].合作與經濟,2006,(9).
[7]夏斌,陳道富.中國私募基金報告:第1版[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
[8]李建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發(fā)展路徑與有限合伙制度[J].證券市場導報,2007,(8).
[9][美]斯圖亞特·A.麥克奎瑞.對沖基金:第1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