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才春 楊寅桂
改革開放以后,江西省蔬菜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實施“菜籃子工程”以后,蔬菜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市場供應數量充足,產品質量明顯提高。面對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到來,江西省蔬菜產業應盡快實現產業升級,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1江西蔬菜生產現狀
1.1 生產規模與發展過程及分析
據1978年統計,全省蔬菜面積6.67萬hm2,到1982年播種面積也只有8萬hm2。1988年底,國家提出“菜籃子工程”后,全省蔬菜面積進一步得到擴大,蔬菜面積為19.9萬hm2,1992年增至31.79萬hm2,尤其是1993年我省實施“菜籃子工程”以后,每年均以3.33萬hm2的速度發展,至2001年全省蔬菜(含西甜瓜,下同)播種面積達70萬hm2,進入了全國前10位,總產達1386.5萬t,產值近100億元,從此以后,蔬菜面積基本穩定在73.33~76.67萬hm2。2007年,全省蔬菜、西甜瓜播種面積為76.67萬hm2,其中蔬菜面積68萬hm2(其中商品蔬菜47.3萬hm2),產量1600萬t,其中蔬菜產量1350萬t,產值達120多億元。
目前,由于國內市場的蔬菜產品產量已步入相對穩定和充裕階段,并出現了季節性、區域性、品種結構性供過于求的局面。近3~5年來,國家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實施了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發展糧食生產,并收到了明顯效果。對蔬菜產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使部分種菜技術水平不高,市場體系未能形成,經濟效益不好的地區,多又改菜種糧,致使蔬菜種植面積出現相對穩定甚至有所回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為蔬菜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提供了機遇。而今后一段時期內,蔬菜優勢產區能否真正形成優勢,關鍵在于如何進一步提高蔬菜產品的競爭力。
1.2品種結構
經調查,江西蔬菜品種的結構比例(不包括西甜瓜)為:葉菜類占35.2%、瓜菜類占9.9%,塊根塊莖類占15.8%,茄果類蔬菜占14.6%,蔥蒜類占6%,菜用豆類占6.6%,水生蔬菜類占2.3%,其它蔬菜9.6%。
1.3區域布局及產銷情況
蔬菜生產遍布全省各地。在多年發展蔬菜過程中,各地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和適栽蔬菜種類及品種,形成了5個蔬菜產區。
1.3.1贛東北蔬菜生產區。主要發展精細蔬菜和“春提前”蔬菜、水生蔬菜、塊根及豆類蔬菜。如我省蔬菜面積最大的樂平市的燈籠椒等辣椒系列、水芹、蓮藕、萵筍、甘藍、涼薯等,浮梁、婺源、德興縣的食用菌系列,黎川、廣昌縣的茶樹菇、白蓮等,鉛山縣、上饒縣的紅芽芋、菜用豌豆,玉山縣的茭白、白玉豆等。主要銷往上海、杭州、寧波、溫州、福州、廈門等市及方圓400km的一些城市。如樂平市外銷蔬菜達56萬t,銷往長江三角地區占50%;鉛山縣紅芽芋10萬t左右,70%銷往上海、江蘇、浙江。
1.3.2贛南蔬菜生產區。主要利用遮陽網覆蓋發展夏秋蔬菜。如尋烏水咸菜,信豐蘿卜、草菇,龍南荷蘭豆、毛瓜、上海青白菜、反季節香菇,全南黃瓜,定南甜椒等,主要銷往廣州、深圳、福州、廈門等沿海城市及港澳地區。如龍南縣近2.33萬hm2商品蔬菜、9萬t產量,70%銷往廣東的一些城市,其中有上海青白菜133.33hm2、西圓椒(甜辣)40hm2、紅菜心66.67hm2基地蔬菜基本全部外銷。
1.3.3贛北蔬菜生產區。主要發展“秋延后”蔬菜和高山蔬菜及水生蔬菜。如瑞昌的高山辣椒、山藥、蓮藕,九江、德安縣的大棚蔬菜,湖口縣的黃花菜,永修縣、修水縣蓮藕等,主要銷往南京、上海、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1.3.4贛西北蔬菜生產區。主要發展地方特色的蔬菜,如萬載龍芽百合、生姜,新余魔芋、香椿,上栗的白皮黃瓜,蘆溪縣的芹菜,安源的肉絲瓜,上高縣的西葫蘆,銅鼓縣的反季節香菇,奉新縣的毛芋,安義縣的葉菜類,高安縣的雞瓜×吉林辣椒、芥菜蔸等,主要銷往廣東、湖南、湖北、港、澳等地。如高安辣椒每年播種面積0.67萬hm2,產量17萬t,外銷數量達12萬t,70%銷往湖南、湖北省等各批發市場。
1.3.5贛中蔬菜生產區。主要發展“春提前”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如永豐縣的早辣椒、番茄、黃瓜、西葫蘆、魔芋,吉安大葉空心菜、韭菜花,吉水螺田大蒜、生姜,樂安縣的茄子,泰和縣竹蒿薯,興國縣的生姜等,主要銷往福建、浙江、湖南等距江西方圓500km的一些城市。如永豐縣商品蔬菜面積1.07萬hm2,產量46萬t,外銷數量達39萬t,主要品種是辣椒系列、黃瓜、冬瓜。
另外,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供港蔬菜企業,擴大供港蔬菜量,提升我省蔬菜發展水平。近幾年來,全省各地積極建立供港蔬菜基地,從建立的基地情況來看,供港蔬菜發展勢頭非常好。據調查,由香港老板來贛建立的蔬菜基地有6家,面積近133.33hm2,由當地老板建立的蔬菜基地達幾十家,面積近0.67萬hm2。這些蔬菜基地的建立,為江西蔬菜的提升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1.4安全質量逐步得到提高
幾年來,我省在加大已認定的無公害蔬菜基地的監管力度的同時,積極引導組織各地申報了無公害蔬菜基地,截2007年底,全省通過專家審定的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200多個,面積10萬多hm2;另外,永豐、樂平、高安3縣(市)被農業部審定通過列入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4萬多hm2,從一定意義上講,大大改善了我省蔬菜產品質量,促使了我省蔬菜朝著鮮嫩可口、營養豐富、安全衛生方向發展。如南昌市蔬菜產區經農業部定點農殘抽檢,在全國達標率綜合排名屬前10多位,大大降低蔬菜農殘在市場的超標率。
2 影響我省蔬菜產品提升的主要問題
雖然江西蔬菜生產已具一定的規模和優勢,但要把江西建成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蔬菜產業基地,仍存在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
2.1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流通不暢
由于整個農業的市場環境和市場發育程度,以及流通秩序等方面的因素,加之,農戶經營規模普遍偏小,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蔬菜千家萬戶分散生產,農民直接進市場的局面不改變,就難以提高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目前,江西蔬菜加工企業尚少,凈菜配送的企業更少。以營銷為紐帶的菜區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處于起步階段,由于蔬菜是鮮嫩產品,運銷風險性大,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承受能力有限,需要政府的扶持,而目前尚缺乏有關的政府扶持。
2.2質量不高
我省在花色品種上、時令上、營養成分以及無污染產品開發上,與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尚有差距。近年來,由于菜農普遍缺乏安全使用農藥的知識和意識,蔬菜農藥殘留量超標的問題時有發生。此外,地方特色蔬菜品種開發力度不夠,“好的東西不多,多的東西不好”。
主要有:一是產品的商品外觀質量不高,即產品色澤、大小、形狀的整齊度不高,多數上市的產品未能分級;二是產品的營養度和風味品質不高,如黃瓜的黃瓜味不濃,番茄的番茄味不濃,辣椒辣味太重等;三是產品的安全、衛生存有隱患,不能令消費者放心;前幾年曾有贛南某縣蔬菜運到沿海某城市后,由于安全衛生不達標,不準進入市場;四是產品整體包裝等滯后,缺乏產地標識,保鮮運輸措施不力,降低了蔬菜市場競爭力。
2.3良種繁育管理體系不健全
我省目前的蔬菜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尚不完善,蔬菜種子市場較為混亂,以劣充優、以假亂真等坑農的事件時有發生。還有,不同的品種存在一定的區域適應性,從外省調入的種子,往往會發生不能適應本地自然條件而生長不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等現象。
2.4科技含量不高,無公害標準化生產仍處起步階段
江西農民的科技素質偏低,科技對蔬菜的貢獻率還很低,實用技術推廣普及速度滯后,單產低,蔬菜生產設施化栽培的程度仍然不高,對不利氣候和復雜的市場需求應變能力不強,生產的季節性與消費的周年均衡性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無公害蔬菜工程剛剛起步,推廣面積只有2萬多hm2。部分菜園的病蟲害防治缺乏科學性,過分依賴農藥,造成不必要的環境污染和增加生產成本。
主要有:各生產技術標準化制定落后,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蔬菜標識的申報困難;有了標準和標識也很難落到實處,更沒有可運行的模式,標準化生產仍然是一句空話;產地環境檢測、產品檢驗體系相當薄弱,無經費購制儀器、設備,即使有了儀器、設備,缺乏熟練的操作人員;有了儀器、設備和熟練的操作人員,而又缺乏運轉經費等問題。我省蔬菜生產的緊迫目標是全面推進無公害蔬菜的標準化生產,這也是提高江西省蔬菜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目標和舉措,而上述問題若不能逐一解決,則此目標難以實現。
相應的科研力量、設施、經費等未能隨產業發展而相應發展,導致蔬菜科研滯后,形成了大產業、小科研,甚至有些地方無科研或科研下滑的局面。在蔬菜設施栽培、外銷蔬菜優質專用品種選育、引進、設施環境與蔬菜生長發育規律研究,設施栽培溫、光、肥、水、氣關鍵技術指標研究,危險性病蟲害(根結線蟲、土傳病害、韭蛆等)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產品包裝、運銷技術標準研究等,都很少或尚未進行研究。群眾創造的經驗深入總結上升不夠。在維持一定產量水平基礎上,提高產品品質的科技培訓和樹立的樣板工作任重而道遠。
2.5采后商品化處理率低,加工業落后,品牌意識淡薄
江西蔬菜加工技術水平落后,生產規模過小,蔬菜年加工量僅占總產量的2%~4%,而且以腌制品、罐頭制品、冷凍等較低附加值的加工方法為主,保鮮、干制、湯制等較高附加值的加工偏少。另外,全省樹立了蔬菜品牌的寥寥無幾,品牌意識淡薄。
3對策與建議
通過這次對全省重點蔬菜產區的調研和蔬菜發展態勢的分析,我們認為:江西蔬菜已不再是種植面積的擴大和產品數量的增加,而是要以實現蔬菜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五要素為目標,以發展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為主,以設施栽培蔬菜、外銷和出口創匯蔬菜、名優特產蔬菜和食用菌為重點,調優結構,形成優勢,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并重點提升蔬菜產品處理、加工水平、全面提升蔬菜產品市場競爭力,創名優品牌產品,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進一步加強對蔬菜產業的領導
近十幾年來,江西蔬菜產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安排農村勞力和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豐富市場供應等方面,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與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支持密不可分。面對目前江西蔬菜發展的新機遇和產業發展升級的眾多難點和深層次的限制因素,蔬菜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強財政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標準化體系、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和蔬菜質量安全監控檢測體系建設。
3.2加強蔬菜科技創新體系、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和農民培訓體系的建設
首先,要加大對蔬菜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強設施蔬菜、外銷蔬菜優質專用品種選育和引進,無公害蔬菜生產關鍵技術和產品處理、加工技術的研究,為蔬菜產品提高競爭力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其次,要注重發揮省、市和重點蔬菜縣(市)蔬菜科研和教學科技力量優勢,省財政撥出專項經費,以項目將科技力量組織起來,開展科研協作,形成科技創新優勢和科技創新體系。
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可在現有技術推廣系統的基礎上,通過管理體制,增加經費支持,并結合開展科技示范、技術服務,建立起有效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技術培訓要分層次開展,省市蔬菜科研部門和省、市專業學會、協會,應建立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發布制度,并編印發行科學性強、操作性強的科普書籍。培訓中,還要適當增加法制觀念和職業道德的培訓,尤其要重視培訓農民在蔬菜生產過程中不施用禁止施用的農藥等。
3.3大力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
龍頭企業發展和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是關系到江西蔬菜產業升級、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組織保證。要擴大蔬菜產業的龍頭企業,積極為蔬菜龍頭企業搞好服務,省市、縣(市)應積極引導和扶持菜農合作社、專業菜農協會、農民股份制經濟實體的發展,明確其法律定位和領導歸屬,以便積極培育能夠代表農民利益的法人團體,實現有組織、有計劃地面向市場。發展生產,進入市場流通,逐步改變目前千家萬戶搞生產、進市場的局面,以推進蔬菜產業化和品牌經營目標逐步實現。借鑒蔬菜加工企業的相關標準和運作模式,提高內銷檔次,并著重支持以凈菜上市,由此推進蔬菜栽培管理、采后處理、包裝、貯運、銷售的標準化,大幅度提高蔬菜的凈菜率和衛生安全水平。
3.4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蔬菜可持續發展
統籌蔬菜生產和保持生態環境,實行蔬菜生產科學管理和合理輪作,實現產品安全和對環境友好;按照生態農業的要求,實現蔬菜可持續發展。
科學論證發展蔬菜產業的條件,充分發揮地區優勢,針對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發展特色蔬菜產品,推進產前、產中、產后的標準化運作,以有競爭力的產品拓展國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