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反根 彭慶文
近年來,新干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建,形成了“發展快、專業廣、功能強”的格局。截止到2008年10月,全縣共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8家,共有社員3500多戶,占總農戶的5%;帶動相關農戶7600多戶,占總農戶的11%。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糧食生產、生豬生產、果業生產、農機服務、香菇種植、水產養殖和養兔等生產領域,為這些農業特色產業迅速壯大發揮著巨大作用。
1 農民合作社的主要功能
1.1化解市場風險的“保護傘”
桃溪鄉嶺背村的菇農們再也不用為香菇銷路、價格發愁了,農民種菇的風險化解在專業經濟合作社的“保護傘”下。 桃溪鄉嶺背村自2002年開始種菇,但在永安香菇合作社沒有成立之前,菇農們買香菇只能讓菇販子牽著“鼻子”走,常會出現香菇豐產了,但價格降下了,最終菇農收入減少了。引進香菇產業的村主任陳炳如見村民豐產不增收,被“逼”出一個點子:“我們必須進一步組織起來,找到一種既能提供生產技術,又能搞好經營的形式!”2005年初,村里100多戶菇農采取入股的形式,注冊成立了香菇產業合作社。合作社組建了公司,建起了4個香菇保鮮冷庫,并與福建、廣東等地客商簽訂了長期購銷合同。2006年,嶺背村香菇大豐收,菇販們又想趁機爛價,合作社果斷出手,以保護價敞開收購鮮菇,為菇農挽回經濟損失100多萬元。2007年,該村菇農667m2均純收入2萬多元,戶均增收近萬元,一躍成為桃溪鄉“首富村”。如今,桃溪鄉嶺背村的香菇遠銷廣州、深圳、福建等城市,聯合起來的菇農成了市場的主角,再也不為變化無常的市場發愁了。合作社以經濟為紐帶、共贏為目的,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提高了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1.2農業產業化的“助推器”
專業經濟合作社不僅能“救市”,保護農民利益,而且能夠“興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前行。 新干縣新旺生豬專業合作社社長對此體會尤深。他說:“農業產業化是個系統工程,種、養只是其中一環。單純服務某個環節的專業協會擔當不了推進產業化的重任”。新干生豬產業化過程印證了這一觀點。 新干縣是省內外聞名的商品豬養殖基地、生豬調度大縣。但幾年前,行情好時,養豬戶一窩風跟風養,仔豬價格高得出奇也不計后果地買入,隨后又進入行情低谷,養豬戶虧得血本無歸。新干的生豬產業隨市場行情的激烈波動,養豬戶大起大落,深受其苦。對此,許多養豬戶也作了很多努力,但因缺乏行業約束力和經濟實力,只能無奈地看著局面惡化。2007年7月,沂江鄉幾家養豬大戶和銷售大戶牽頭、20多戶養豬戶積極入股,成立了新旺生豬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運用經濟手段出了兩招:一招“護業”,加強行業自律,重建市場秩序,成立了質量、市場監督組織,推廣生豬標準化養殖技術,全面提高商品豬品質。另一招“興業”,爭取縣、鄉政府扶持政策,能繁母豬生豬獎勵、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資金、生豬調度大縣資金都傾向了合作社成員。新干的生豬生產也因此真正走上了產業化之路。2007年出欄80.19萬頭,社員平均增收2200元,而2008年1~4月出欄生豬達33.8萬頭。目前,全縣的生豬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了5家,合作社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已蔚然成風,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新干縣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
1.3功能齊全的“服務器”
專業經濟合作社的服務功能比較完善,農民入社增收更有保障。大洋洲鎮塘西村農民有養魚苗的傳統,但以前規模不大,效益不高。2007年,村里成立了水產苗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對入社農戶實行“四統一”,即統一原料購買、統一生產技術、統一產品銷售、統一打造品牌。合作社與國家級原、良種場、飼料公司“結盟”,利用團購優勢,以低于市場價7%~10%的價格購進原、良種魚苗、飼料,降低養魚成本。合作社還與有關公司簽訂產銷合同,實行“訂單養殖”,解除農戶后顧之憂。農戶擴大養殖規模資金不足,合作社實行“聯戶擔保貸款”,通過這種方式,2007年為入社農戶解決資金80多萬元。這種全方位的服務,大大促進了村里魚苗養殖產業的發展。合作社成立后,社員銷售魚種225t,創產值225萬元,平均每戶社員比入社前增收6000元,此外還幫助周邊農戶銷售魚種300t,創產值300萬元。合作社給社員帶來的顯著效益,極大地調動了該地群眾投資水產苗種養殖業的積極性,周邊農戶也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社員已由成立時的60多戶增加到近百戶。
2 農民合作社的操作措施
新干縣各類專業合作社把農戶和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不斷提高合作社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帶領著農民勇闖大市場,使社員致富,在具體操作上,始終堅持做到“四統一”。
2.1統一原料購買,節約了成本
合作社根據社員所需原料數量,統一購買后分配給社員,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且改變原先分散購種,質量差、產量低、品種不齊、無規模、銷售難的現象。香菇合作社對全體社員的雜木需求量進行登記造冊,選派社員到峽江、永豐、贛州等雜木林主產地聯系收購原材料,統一供應給每個社員,統一到外地采購菌種分發給社員,降低的生產成本平均每戶達1000元。塘西水產合作社2007年通過統一購買良種魚苗、購料、藥品等,為社員節省開支7萬元,若將誤工、車費等計算在內,預計全年可節省開支10多萬元,平均每戶社員減少開支1500元。
2.2統一生產技術,提高了產品品質
合作社根據實際制訂統一的內部生產標準和技術,通過組織對社員進行培訓,使社員掌握技術標準并據此進行生產。香菇合作社通過改善栽培房棚的生態環境、培養料配制采用植物抑霉劑和植物農藥、實行物理防治、嚴格科學用藥等一系列的統一生產標準,確保了香菇產量和品質,2007年同比增產15%以上,品質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塘西水產合作社統一應用水產苗種健康養殖技術增產20%以上,確保了品質。
2.3統一產品銷售,增加了社員收入
合作社通過統一銷售渠道,改社員“單打獨斗”闖市場為“抱團”闖市場,杜絕過去村民各自為陣、互相壓價,損害自身利益的事情發生。2006年塘西水產合作社未成立之前,魚苗銷售遭遇寒流,草魚苗賤賣到3.6元/kg,僅社員楊春華一戶,當年虧損3萬余元;2007年,在合作社的幫助下,他養的11t草魚苗以12元/kg的價格全部賣給了贛州的一位客戶,純收入達4萬元。
2.4統一打造品牌,提升了產品市場競爭力
合作社注重創建自己的特色品牌,并努力保護好品牌效應,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塘西水產合作社申請注冊塘西魚苗的商標,避免被外地的魚苗冒充,更好地維護全體社員的利益。香菇、葡萄等合作社已申請了無公害產品認證,以此來提升產品竟爭力。葡萄合作社因獲得無公害標識,產品較認證前提高2元/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