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志民
北京地鐵四號線 9月底正式開通。四號線的運營不僅緩解了部分交通壓力,也在這一自然壟斷行業里引入民間資本方面作出了嘗試。北京地鐵四號線首次采用了“PPP”運作模式,即政府、社會、公司共同投資的模式。獲得特許經營權的公司為京港地鐵有限公司。
城市軌道交通是一種自然壟斷行業。傳統的思維方式是自然壟斷行業必須實行國建、國有、國營,在歐美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里,這已經是一種非常落伍的“傳統智慧”了,但因為我們國家特殊國情和目前所處的改革階段,這種傳統智慧目前還是社會的主流認識。
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領域,市政當局應該明白自己的改革大方向是民營化,通過民營化來引入市場競爭,降低運行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首先需要在建設環節,公開招標,平等競爭。政府投資并不意味著一定要由國有公司來建設,也不意味著一定要由中國的公司來承建,誰能夠以最低的造價完成工程,就由誰來建設,商業原則說了算,這就是市場經濟,這就是市場競爭,當然要符合設計標準和建筑要求了,這是需要我們打破的一個傳統智慧。政府充當服務質量、運營公司運營成本、利潤水平的監管者,根據客流和運營成本的變化通過定期的票價調整談判機制或補貼數額的談判來控制運營公司的利潤率,使之獲得一個合理的回報率。
其次,在運營環節引入市場競爭,實行民營化。政府企業入股甚至控股違背了我們實行民營化的基本初衷——引入市場競爭,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就變成父親特許兒子經營、父親監管兒子了,而且父親還參與兒子控股的公司的分紅。一紙合同30年,沒看出引入了什么競爭機制。國有控股無法解決國有企業的所有老毛病,內部人控制,信息不對稱、缺乏激勵約束機制,效率低下。
運營公司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保障公共交通系統的安全不是靠控股,而是要靠監管。
引入市場競爭、進行特許經營的改革方向毫無疑問是對的,引入競爭和解除管制者與被管制者之間的“父子關系”是自然壟斷行業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關鍵所在?!ㄗ髡呤潜本煼洞髮W中國經濟與政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