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祥
隨著解放戰爭走向全面勝利,新中國的籌建工作也很現實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與此同時,開國大典的籌備工作開始啟動。當時,迫在眉睫需要確定的是大典上采用什么樣的閱兵進行曲及國旗、國歌和國徽。為此,在以毛澤東為主任的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的領導下,迅速開展了遴選閱兵曲目和確定國旗、國歌和國徽的工作。
羅浪主張閱兵曲目用自己的軍樂
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籌備會議決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隨即,中共中央成立了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周恩來任主任,朱德任閱兵司令員,聶榮臻任閱兵總指揮,二十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任閱兵指揮所主任。會議還確定開國大典的閱兵按閱兵式、分列式的組織程序進行。閱兵式要求全體受閱部隊以天安門主席臺為中心,按序列在東、西長安街列隊,接受閱兵司令員的檢閱;分列式要求各受閱部隊依次由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城樓前接受檢閱。但這次會上關于閱兵擬演奏的樂曲沒有確定。
9月中旬的一天,閱兵指揮所主任楊成武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主持召開閱兵部隊聯席會議。會上,對閱兵奏什么樣的軍樂,與會者莫衷一是。有人說,隨便找一個好聽的閱兵進行曲就行了,但二十兵團第68軍參謀長宋學飛卻提出,開國大典閱兵的軍樂應用德國曲目。他說,外國軍隊的閱兵曲目主要是“德國式”或“日本式”,而日本的分列式進行曲又是模仿德國的。所以宋學飛認為中外一個樣,都是閱兵用的曲子嘛。還沒等宋學飛把話說完,有人就打斷了他的發言,說:“不能用舊的了,應該用蘇聯的曲子。新中國與蘇聯一樣,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怎么能用資本主義國家通用的曲子呢?”會場上一時間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這時,楊成武以軍人特有的目光,看了看軍樂團總指揮羅浪,似乎在說:“我想聽聽你的意見。”1937年從馬來西亞回國的羅浪,抗戰前曾經到上海求學,17歲到了延安,是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學生。1939年,他來到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軍區,后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第一任團長。等會場稍微平靜下來后,羅浪委婉地說:“華北軍政大學曾在石家莊搞過一次閱兵式,用的是我軍自己的軍樂。這套曲子以解放區流行歌曲作為陪襯,以《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為主旋律,中間穿插了《騎兵進行曲》、《炮兵進行曲》,而且晉察冀軍區曾幾次閱兵都是用這組軍樂聯奏。我主張用它。”
三種意見,三個思路,大家各抒己見,一時難以統一。于是,楊成武讓羅浪會后把自己的設想寫成文字,列出閱兵時擬演奏的樂曲名稱呈送閱兵指揮所。按照楊成武的指示,羅浪熬了一個晚上,把人民解放軍現有的進行曲串在一起,寫出了一份閱兵曲目方案,于次日早晨交到楊成武手上。楊成武看后又將此方案呈給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審閱。聶榮臻閱后即在方案上批示:“同意用我們軍隊自己的曲子,并請中央五大書記審閱。”
不久,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簡單地碰了碰頭,很快就統一了口徑。毛澤東說:“這是我們自己的國慶,當然要用自己的曲子。”并在閱兵曲目方案上作了“以我為主,以我國為主”的批示,決定采用羅浪所報的《東方紅》、《抗大校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等曲目為開國大典閱兵樂曲。為了使閱兵曲目達到適合典禮使用的音樂,羅浪挑燈夜戰,連夜對樂曲的旋律進行了修改。很快,一套以解放區流行歌曲作為陪襯,穿插《騎兵進行曲》、《炮兵進行曲》、《戰車進行曲》、《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為主旋律的開國大典閱兵樂曲誕生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毛澤東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隨后,毛澤東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全體委員,分別乘車直接開到天安門城樓下。當毛澤東和全體委員,沿著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拾級而上時,由200多人組成的聯合軍樂隊在羅浪的指揮下,連續演奏了3遍《東方紅》。當毛澤東出現在主席臺時,廣場上30萬群眾立即沸騰起來,人們歡呼雀躍。
下午3時,在大典司儀、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大典開始后,毛澤東走到麥克風前,用洪亮的聲音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頓時,廣場上歡聲雷動,群情激昂。與此同時,軍樂隊開始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雄壯的樂曲聲中,毛澤東按動電鈕,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曲終時,54門禮炮齊鳴28響剛好完畢,國旗也正好升到旗桿頂端,迎風飄揚。
升旗儀式結束后,毛澤東隨即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著,閱兵式開始。朱德總司令身著戎裝,在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的陪同下,在軍樂隊演奏的《東方紅》、《抗大校歌》、《三大紀律八項紀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乘閱兵車檢閱了排列在東長安街的海軍代表方隊,陸軍的步兵師、炮兵師、戰車師和西長安街的騎兵師方隊。閱兵分列式開始后,軍樂隊聯奏《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騎兵進行曲》、《戰車進行曲》。在閱兵樂曲的伴奏下,年輕的人民海軍方隊首先通過天安門廣場。接著,步兵師以3個建制步兵團和臨時編組的沖鋒槍、輕機槍、通信、重機槍、輕迫擊炮、重迫擊炮、山炮各一個營的陣容接受檢閱。戰車師由摩托化步兵、裝甲步兵和坦克兵各一個團編成。當戰車師進至天安門廣場時,人民空軍分別以雙機、三機編隊,一批批接連飛臨廣場上空,正好與地面的戰車部隊遙相呼應。而騎兵師緊跟戰車部隊行進,依序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閱兵分列式結束時,天色已晚。這時,長安街華燈齊放,群眾游行開始。一隊隊滿懷喜悅、激動心情的游行群眾,在軍樂隊演奏的《新民主主義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民主青年進行曲》、《向勝利挺進》等曲目中,涌向主席臺,然后分東西兩路離開會場。至此,軍樂隊演奏的開國大典全部曲目結束。
從38幅精選圖樣中遴選出“五星紅旗”國旗圖案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協籌備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及各人民團體23個單位共134名代表。毛澤東在開幕式上講話指出:“這個籌備會的任務,就是完成各項必要的準備工作,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以便領導全國人民,以最快的速度肅清國民黨反動派的殘余力量,統一全中國,有系統地和有步驟地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和國防的建設工作。全國人民希望我們這樣做,我們就應當這樣做。”這次會議一致通過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組織條例》,并選出了以毛澤東為主任的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
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下設立6個小組,其中第六小組負責擬定國旗、國徽及國歌方案,指定馬敘倫為組長,葉劍英、沈雁冰為副組長,成員有張奚若、田漢、沈雁冰、馬寅初、鄭振鐸、郭沫若、翦伯贊、錢三強、蔡暢、李立三、張瀾、陳嘉庚、廖承志等。為了便于指導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及與各界人士交換對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的意見和建議,毛澤東于1949年6月15日從香山雙清別墅移住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
一天,毛澤東為征求張瀾對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的意見和建議,對衛士長李銀橋說:“張瀾先生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了不少貢獻,在民主人士中享有很高威望,我們要尊敬老先生,你幫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換換。”李銀橋按照毛澤東的吩咐,在僅有的幾件衣服里選來選去,可半天也沒有找到一件沒有補丁的衣服。于是,李銀橋對毛澤東訴苦道:“主席,咱們真是窮秀才進京趕考,一件好衣服都沒有。”毛澤東說:“歷來紈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績,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們會考出好成績!”李銀橋接著說:“現在做衣服也來不及了,要不先找人借一件穿?”毛澤東回答:“不要借,有補丁不要緊,整齊干凈就行。張老先生是賢達之士,不會怪我們的。”于是,毛澤東就穿著打補丁的衣服會見了張瀾,兩人就國旗、國徽、國歌方案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
7月4日,第六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登報公開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評選詞譜,設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和國歌評選委員會。隨后,經毛澤東、周恩來修改審定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為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也從7月15日起至26日,分別在《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進步日報》、《天津日報》等連續刊登。國內各報和香港及海外華僑報紙也紛紛轉載,在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中引起了熱烈反響。
啟事發出后,應征稿件如雪片一樣紛至沓來。海內外中國人都為新中國的誕生傾注了巨大的熱情。在國內,許多人在工作之余,精心繪制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國旗圖案。與此同時,在國外,許許多多愛國僑胞看到祖國在征求國旗設計圖案時,欣喜若狂,抱著拳拳的愛國之情,從美洲、印尼、馬來西亞、朝鮮……將一幅幅設計好的國旗圖案寄往祖國。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共收到來自海內外包括當時尚未解放的國民黨統治區的應征國旗圖案2992幅。
8月5日,第六小組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討論國旗、國徽事宜。會議決定,聘請徐悲鴻、梁思成和艾青參加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8月16日至20日,政協籌備委員會在北京飯店413會客室設立臨時選閱室,將所有應征設計稿集中陳列、展示。當時,比較受歡迎的是草案一的設計。該設計以紅底配上黃星,一條代表黃河的黃條構成。紅底與黃星為征求新國旗設計稿的必備基本要素,黃星代表共產黨或中國人民。但也有人認為,這幅設計圖樣中的黃條分割了紅地,猶如國家被分裂,應另選國旗圖案。
后來,在評選中,由上海市民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引起了國旗審查小組的格外關注。大家認為:五星紅旗的構圖注意了以簡勝繁,顯示了莊嚴和簡潔;五星所形成的橢圓形,寓有祖國疆土之意,畫面雖然有限,但聯想廣闊,所謂“物小蘊大,意趣無窮”,而且富有美感,給人以完整和飽滿的感受。而五星置于左上角,居高臨下,帶有向外伸展的氣勢,視野開闊,大有“咫尺之內,覺千里之遙”,而且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協調和諧。同時,旗面紅與黃兩種色彩都是暖色,都是中國人民喜歡的顏色,能引起人們的無限聯想。當時,田漢拿起五星紅旗圖案草稿說:“依我看,這個設計是不錯的。”此外,絕大多數人也覺得這個設計美麗大方,寓意也好。后經過反復比較篩選,政協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從2992幅國旗圖案中精選出38幅國旗草圖,編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提供給每一位政協委員討論使用。
9月17日,新政協籌備會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毛澤東和委員126人到會。會議同意將擬制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提交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并向大會主席團提出報告。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開幕。9月23日,新政協全體代表662人分成11個小組,對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進行了認真討論。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座談會,聽取關于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問題的意見,郭沫若、沈雁冰、黃炎培、陳嘉庚、張奚若、馬敘倫、田漢、徐悲鴻、李立三、洪深、艾青、馬寅初、梁思成、馬思聰、呂驥、賀綠汀等出席了座談會。會上,毛澤東首先談了對國旗的意見。他說:“過去,我們腦子老想在國旗上畫上中國特點,因此畫上一條以代表黃河。其實,許多國家的國旗也不一定有什么該國的特點。蘇聯的斧頭(實際是錘子)鐮刀也不一定代表蘇聯特征,哪一國也有同樣的斧頭鐮刀。英美德國旗也沒有什么該國特點。”說著,他拿起畫有五星紅旗的國旗方案,用手指著說:“這個圖案表現了我國革命人民的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毛澤東講完,與會者一致鼓掌同意。
9月26日,全國政協一屆全體會議國旗國徽審查組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隨后,經過反復討論,最終通過了第323號設計圖案(即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中第32號草圖)為當選圖案。這幅圖樣中的五顆星主要是代表中國四個主要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當時的大星中還有鐮刀、斧頭,在決議通過之前,國旗審查組對這一設計圖案作了局部修改:將鐮刀鐵錘標志刪除。理由是:既已用四顆小星表示工、農、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與農民的象征物,似乎又變得不平等了。
后來,《人民日報》發表的新華社答讀者問中,關于國旗的說明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9月27日,周恩來代表會議主席團,提出國旗等四個決議草案提請政協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進行表決,會議一致通過了國旗等四個決議,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國旗圖案確定后,離開國大典僅剩3天時間,首都人民隨即克服種種困難,在3天時間內突擊趕制出無數面五星紅旗。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開國大典上,伴隨著隆隆的禮炮聲和威武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毛澤東親手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周恩來意見: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
1949年7月初,周恩來在審批“征集條例啟事”時曾說:我個人的意見最好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不過大家可以討論,再征求一下群眾的意見。隨后,在應征稿中果然有很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其中著名畫家徐悲鴻和建筑學家梁思成委員也力薦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中華民族遭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原為上海電通影片公司1935年拍攝的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歌,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風云兒女》描寫的是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軍國主義侵占了中國的東三省,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線。田漢在寫完這首電影歌詞后,便遭反動當局逮捕。聶耳主動拿去歌詞,在去日本前完成了歌譜初稿。到日本后不久,聶耳就把寫好的歌譜寄回國內。隨后,這首歌曲隨著電影的放映,迅即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在抗戰的烽火中,《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華兒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歌,鼓舞著中華民族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萬眾一心、團結御侮的新的長城。
1940年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在紐約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隨后又灌制了一套名為《起來》的中國革命歌曲唱片,宋慶齡親自為這套唱片的出版撰寫了序言。不久,《義勇軍進行曲》便享譽世界,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線一首高昂的戰歌。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在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中,《義勇軍進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1949年8月5日,負責擬定國旗、國徽及國歌方案的第六小組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決定,聘請馬思聰、賀綠汀、呂驥和姚錦新參加國歌評選委員會。
9月25日,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的座談會上,馬敘倫提議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許多委員表示贊成,一部分委員提出需要修改歌詞。有的提出,“歌詞在過去有歷史意義,但現在應讓位給新的歌詞”;有的說,“歌曲子是很好,但詞中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妥。最好詞修改一下。”但周恩來表示,就用原來的歌詞。他說:“這樣才能鼓動情感。修改后,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最后,毛澤東拍板,與會者一致贊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并提交政協會議表決。座談會結束時,毛澤東、周恩來和與會者還一起合唱了《義勇軍進行曲》,座談會在這首激蕩人心的歌曲聲中結束。
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了關于國歌的決議案,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從此,《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響徹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新華社答讀者問中關于國歌的說明,這樣寫道:《義勇軍進行曲》是十余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革命斗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歷史意義。采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建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人民曾在長期間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2004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136條中增加了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毛澤東說:國徽是否可慢點決定
在國徽圖案的征集中,政協籌備會雖然收到圖稿900幅,但大都沒能充分體現應征要求。因此,國徽方案沒有提交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后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兩個國徽設計小組共同設計國徽。直到1950年國慶節前夕,國徽的設計、制造才完成并懸掛在天安門城樓。
1949年7月10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擬就《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時,就對國徽設計提出要求:“(甲)中國特征;(乙)政權特征;(丙)形式須莊嚴富麗。”但后來國徽圖案的征集并不令人滿意,與國旗圖案相比,不僅數量上相差懸殊,而且在構思上也有較為明顯的差距。應征者大多把國徽想象或設計為普通的證章或是紀念章,難以反映新中國對國徽的要求。
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會議,協商國旗、國徽、國歌等問題。會上,經過反復討論,大家沒有遴選出令人滿意的國徽圖樣,而且與會代表對未來國徽圖案的認識也不夠統一。于是,毛澤東說: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原小組還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最后,代表們一致同意,國徽圖案不提交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留待將來由中央人民政府決定。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即委托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國徽設計小組,由張仃、周令釗、鐘靈等幾位美術家組成。后來,根據周恩來“要多吸收一些專家共同設計國徽”的指示,又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以系主任梁思成教授擔任組長,成員有建筑學家林徽音、畫家李宗津、建筑專家莫宗江、建筑設計教師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以及研究中國古建筑的學者羅哲文等。
為了趕在1950年的國慶節掛上新國徽,根據政協國徽審查小組的要求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兩個設計組的專家和學者夜以繼日地對各種構思和設想進行推敲,反復研究,最后兩個國徽圖案設計組達成共識,確定國徽圖案要有如下內容:用齒輪、麥稻穗,五星、綬帶作為題材,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政權和全國人民的大團結。
1950年6月20日,國徽審查小組召開會議,最后一次評審了清華大學營建系與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提出的方案,在認真比較兩套設計方案后,最終選中了清華大學營建系梁思成等人設計的國徽圖案。會上決定由國徽審查小組組長馬敘倫、副組長沈雁冰向政協全體大會提出審查報告,送政協大會表決。會后,根據周恩來的意見,設計組又對國徽稻穗細部形象進行了改進。
6月2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同意馬敘倫委員代表國徽審查組所作的報告及擬定國徽圖案。不久,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通過清華大學營建系梁思成等設計的國徽圖案。
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發布命令,公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使用辦法等。在關于國徽的說明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主要由國旗、天安門、齒輪和谷穗構成。其蘊含的深刻內容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的,到1949年取得偉大勝利,并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天安門既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又是新中國成立時舉行開國大典的盛大場所。因此,用天安門圖案作新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十分恰當的。用齒輪、谷穗象征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用國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大團結,鮮明地表現出新中國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枚國徽,在建國一周年之際掛上了天安門城樓。
1954年月9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及其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0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以后歷次憲法均予以確認。為了維護國徽的尊嚴,正確使用國徽,1991年3月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當天國家主席楊尚昆簽發主席令予以公布,并自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