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波 王忠達 林上軍 翁滿芬

海鷗飛處彩云飛,島際交通似彩虹。這曾經是舟山百萬百姓心中難圓的夢,如今它終成現實。恢弘的跨海大橋,綿延的海底隧道,一條條由嶄新高速客輪畫出的漂亮航線,為舟山人民構筑了一道道“千島彩虹”。夢想成真,離不開舟山市人大常委會數年來的持續監督,更離不開舟山市各級人大代表的不懈努力。
去過舟山的人,或許有過這樣的經歷:因船小顛簸暈船吐得死去活來,登陸小島碼頭時險象環生,去偏遠海島望塵莫及,或者在臺風季節受困海島……
擁有1300多個島嶼,近百個住人島的千島之城舟山,島際交通難題曾經是壓在舟山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各級人大代表心中的一塊塊“礁石”。
時光荏苒,歲月流轉,轉眼到了2009年,海島交通終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恢弘的跨海大橋,那綿延的海底隧道,那一條條由嶄新客輪畫出的湛藍航線,為人們勾畫出了一幅幅壯美的風景畫。
而這一切,離不開舟山市各級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舟山市人大常委會的持續監督。
曾經有過的苦澀記憶
看過2008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人們,應該對小品《軍嫂上島》不會陌生。幾名軍嫂千里迢迢去海島看望服役的丈夫,可眼看就要靠岸時,天氣突變,風大浪高,致使船遲遲靠不了岸,軍嫂只能與丈夫呼喊著互述心語,近在咫尺卻無法團聚,最后只得抱憾離去。
小品中海島的原型就是舟山東極列島,當地很多島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曾在東極列島工作過五六年的現普陀區檔案局干部陸行軍對此并不陌生。他說,海島多臺風,而且只要遇上五六級風,船就得停航,東極列島的島民就想進進不來,想出出不去了,有時候一等就是幾天。像《軍嫂上島》中的情節,陸行軍說,他也見得多了。他說,很多前來探親的外地軍嫂,本來就只有一個星期的探親期,途中輾轉再加上臺風阻隔,有些時候剛等到過了臺風,船可以開了,她的假期也用完了,無可奈何只能回老家。當然,一些運氣不錯的軍嫂可能不會遇上臺風,可進東極列島要坐3個半小時的船,一路顛簸難免會暈船,上岸時軍嫂們常常是已經吐得渾身無力了,而上島后還沒等她們恢復,又要急著往回趕了。
這樣的情況不止東極列島有,舟山其他島嶼也或多或少存在。衢山島是舟山三大島之一,隨著衢山經濟社會的發展,這里日平均客流達到1000多人次,而當時的衢山客運站售票窗口、候船室都在一起,所謂的候船室也只有二三十把椅子,絕大多數客人都只能在站外候船,遇上刮風下雨的天氣,一些沒帶傘的乘客就只有淋雨了。衢山客運站站長方卓君說,看到這些,他心里常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再者,航班少又是其中一個很致命的問題,像衢山至上海的航班,過去連一天一班都做不到,如果遇上什么急事就只能干著急。而當地一些在外讀書的學子,每逢長假考慮到可能會碰上臺風,再加上船少人多一票難求,往往得提前兩三天回校。
舟山市人大代表、原長白鄉黨委書記畢漢豪說,這樣的事情在長白島也時有發生,而且由于島嶼交通不便,百姓生活極其不便,更別說有企業主肯在這個島上發展事業了,為此他在2005年的舟山市人代會上領銜提交了《關于要求解決長白鄉海路交通問題的建議》。
數百代表全面督查
作為海島地區,船是島上居民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如何讓“藍色公路”更快捷化、舒適化,成了舟山市人大常委會長期以來最關注的焦點。
2005年,舟山市人大常委會首次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決定行政執法評議部門,在5個候選單位中,80%的常委會組成人員鄭重地選擇了市交通委員會。選擇理由很簡單:千島要崛起,交通要先行。
同年6月至8月,市人大常委會分別由王世和、何瑞呈、賴承圭、王德榮、劉國土副主任帶隊,分成5個小組,趕赴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嵊泗縣和市屬單位深入調查,同時又組織了200多名代表分成22個代表小組對全市交通建設進行了調研。
當代表們趕赴長白島調研時,他們著實為眼前的景象捏了一把汗。去過長白島的人都知道,從渡船上長白碼頭時,船得橫著靠岸,而旅客得經過幾級臺階才能踏上碼頭。長白島位于舟山本島的北面,冬天時,常常涌浪特別大,可旅客卻只能涉水而上,一不小心下半身都會被浪打濕,甚至還有被卷走的可能。前幾年雖沒出過什么大的事故,但小事故還是時有發生。而提心吊膽地踏上了長白島,迎來的又是一段僅3米寬的爛泥路,如果遇上雨天,那就只能深一腳淺一腳地弄得渾身是泥了。
而前去東極島調研的人大代表也看到了一些他們不愿看到的情況。隨著東極島旅游的升溫,每年上島游客以10%的速度遞增,東極廟子湖的碼頭每年要承載近10萬上下旅客。但代表們發現,該碼頭竟然仍在沿用20世紀80年代建造的老碼頭,一條筑在礁石上的實心水泥路。不過,這座碼頭倒還干凈,這不是因為當地環衛工人勤快,是因為廟子湖一年365天基本上天天都有風浪,它們每天都會把整個港口“清掃”一遍,所以廟子湖碼頭一年四季都是干干凈凈的。也正是因為風浪大,有時一浪打來就是數米高,再加上碼頭設施不規范,旅客上下碼頭就會有一定的安全隱患,熟悉情況的當地百姓倒還好,外地客人在上下船時則很容易一腳踏空掉進海里。

根據實地調研情況,2005年9月23日,舟山市人大常委會對舟山市交通委員會行政執法工作進行了工作評議。會上,9位委員、代表分別代表前去調研的22個代表小組和5個常委會調研小組作了評議發言,內容涉及交通建設的方方面面,而如何改善島際交通設施,讓“藍色公路”更快捷化、舒適化,成了評議發言的重中之重。
來自岱山的邱燕波代表在評議發言中指出,這幾年舟山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各地游客紛至沓來,然而通往各海島景區的交通不怎么暢通,建議加快改造至東極、衢山、嵊泗等島際客船,使島際交通高速化、舒適化。楊芝豐代表也指出,目前一些島際交通的船只、碼頭現狀較差,安全隱患突出,要加快對老舊渡船渡埠的改造,確保島際交通安全。評議會上,代表們還提出,每年沙雕節期間,朱家尖海峽大橋因車流量大和車禍等原因,常常造成橋面長時間堵車,隨著大橋時代的到來,舟山交通將會面臨更多新問題,有關部門一定要進一步完善舟山交通事業的整體規劃,建議早日建設朱家尖海峽大橋復線。
這一次的執法評議會,舟山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在網上對其進行了現場直播,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網友們紛紛發帖表示:“代表們的意見建議來自基層,說出了我們老百姓的心里話,希望政府盡快落實。”
立體交通“架彩虹”
2006年6月至8月,舟山市人大常委會又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以島際交通安全為重點內容之一的安全生產執法檢查,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采取明查和暗訪相結合的方式,深入海島碼頭了解島際交通情況。結果發現,有的小渡船超載現象明顯,船上還沒有配備安全救生設備;島際危險品運輸沒有專船,有的船舶竟將客人與液化氣等“火藥桶”混裝。在形成安全生產執法檢查報告時,代表們一致認為政府一定要立即整改這兩個安全隱患問題。
在舟山市人大常委會的有力監督下,舟山市政府高度重視島際交通發展,并積極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
為落實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意見,舟山市政府開展了為期2年的全市渡口船舶安全管理專項整治工作,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投入渡口、渡輪改造資金2461萬元。為落實島際危險品運輸專船問題,舟山市政府還專門成立了“舟山億洋島際運輸公司”,對島間液化氣、氧氣等危險品實現了專船運輸,消除了島際危險品運輸安全隱患。
經過3年的努力,舟山市島際交通有了可喜的變化:到2008年,全市共有客渡運船舶180艘,37200余客位,700個車位,12個主要大島開通了高速客船,11個主要島嶼開通了陸島或島際客運交通,實現了以本島為中心至各經濟大島“兩小時經濟圈”的目標。同時,衢山客運站也變成了客運中心(投資3000萬元),候船室面積從260平方米增至1400平方米,還專門配置了2輛大巴供旅客上下引橋。
2008年3月,舟山市人大常委會再次組織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定海區三江碼頭、普陀區蜈蚣峙碼頭等地視察島際交通。針對北部水上客運樞紐三江碼頭,每逢節假日都壓客現象嚴重的現狀,代表們提出,要想加快發展舟山北部地區的水上客運業,就必須增加三江碼頭的船只、船班密度和泊位數量。
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從2008年起便對定海三江碼頭進行了擴建改造,并投入了2000萬元,將三江碼頭一部分運輸壓力轉移至定海西碼頭。2009年還將投入3000萬元,用于增加三江碼頭快艇及車客渡泊位。此外,面對大橋時代到來,可容納3500個車位的蜈蚣峙停車場建設正在熱火朝天進行中。
在舟山市人大常委會數年來的持續監督下,舟山市的海島交通終于形成了由跨海大橋、車客渡輪和高速客輪、常規客渡輪、海底隧道、空中飛機組成的海、陸、空立體交通格局,為舟山百姓鋪設了一條條快速、便捷、舒適的“藍色高速路”。
相關鏈接:
舟山連島大橋呼之欲出
島際交通難題,曾經是壓在舟山市各級人大代表心中的一塊塊“礁石”,而造一條與大陸連通的大橋,是跟所有舟山共同的夢想。
1997年至2003年,在全國、省、市歷屆人代會上,各級人大代表要求建舟山大陸連島工程的呼聲強烈。舟山市人大常委會對舟山大陸連島工程也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市人大常委會領導曾多次與市政府領導一同上北京、杭州爭取國家發改委、省政府對舟山大陸連島工程的支持,使得舟山連島大橋規劃設計及建設工作步步推進:
1999年9月26日,舟山大陸連島工程第一座大橋——岑港大橋開工,2003年5月30日通過竣工驗收。
1999年12月14日,第二座大橋——響礁門大橋開工,2003年8月6日通過竣工驗收。
…………
2008年7月15日,第五座大橋金塘大橋海上部分貫通。目前,舟山大陸連島工程正進行接線公路、橋面修飾等掃尾階段工程建設。
2009年12月底之前,投資逾百億,全長50公里,由5座大橋組成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島橋群——舟山大陸連島工程將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