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平
賽珍珠及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大地》一直是毀譽參半。但是《大地》卻是世界上讀者最多的小說之一,有幾十個語言的版本。尼赫魯在其回憶錄中談到他就曾讀過該書。費正清著的《美國與中國》1948年第一版中提到過賽珍珠,但是1958年和1972年出的修訂版只是在附錄的閱讀書單中提到賽珍珠的著作。芝加哥《美國-東亞關系學報》主編Charles W.Hayford認為這是中國研究專業化過程中的一部分。美國學術界傾向于把對中國的研究局限在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圈子里,使業余研究者邊緣化。中國研究博士因為所獲得的學位而在大學教授相關課程并向公眾評論與中國相關的事務,業余研究者是根據他們的經驗發言。賽珍珠就是業余研究者。有趣的是當一個研究生問費正清該讀什么書的時候,費正清卻推薦《大地》。但是在費正清的著作中賽珍珠卻不符合“專業化”的要求。專業化的另外一個副作用是很多專業中女性較少。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系的Don Price教授說,他過去常把《大地》推薦給學生作為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農村生活和農民文化的入門書,他認為賽珍珠的大部分描寫是準確的,但是現在有很多更新的學術資料。七十多年前還是東南亞一個華人少年的王賡武曾經試圖通過閱讀賽珍珠的《大地》、《龍種》和《牡丹》來了解中國的農村生活。他在二戰前(七十年前)看了根據《大地》改編的電影,在二戰后不久(六十多年前)又看了根據《龍種》制作的電影。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王汎森說賽珍珠的作品他只讀過《大地》,他認為賽珍珠非常嫻熟的、準確的描繪了中國北部農村發生的特別是晚清和民國早期這一段時間的惡性循環。
近年來,隨著西方對中國的關注增加,《大地》似乎也引起了更為廣泛的注意。美國著名節目主持人Oprah Winfrey 2004年向公眾推薦《大地》。英國著名傳記作家Hilary Spurling花費了幾年功夫寫作的新的《賽珍珠傳》即將于今年八月底殺青。Hilary Spurling 2006年1月以其兩卷本的馬蒂斯傳記榮獲享有盛譽的惠特布雷德圖書獎(該獎已經更名為科斯塔圖書獎),最近幾年來一直在寫賽珍珠傳記。南京大學英語系劉海平教授、歷史系姜慶剛同學幫她收集了不少資料。筆者也向她提供不少資料。她自己還去美國長老教會歷史部查閱了相關資料。她目前正在趕寫賽珍珠傳的最后三章。
最近她發來電郵向筆者詢問我是否在什么地方見到過Shao Teh-Hsing這個名字,是否知道相關信息。筆者這兩三年一直在收集卜凱方面的資料。多次見到過“邵德馨”這個名字。民國時期常用的拼寫法是威妥瑪拼寫法。在威妥瑪拼寫法中“邵德馨”恰巧應該寫成“Shao Teh-Hsin",但是1949年前國語不普及,也不成熟,很多人說國語方音很重。在拼寫自己的人名時自然也會受方言發音影響。況且直到現在很多人說普通話還是分不清“ing"和“in”的發音,因此江蘇興化人邵德馨把自己的英文名字拼寫成“Shao Teh-Hsing”而不是嚴格合乎今天普通話發音是可以理解的。林語堂編著的《當代漢英詞典》第一七七頁(我手頭上的是大陸幾十年前的盜版本,看不出出版年月)甚至說馨可以讀shin(xin),也可以讀shing(xing)?
這個邵德馨是賽珍珠發表在《教務雜志》(The Chinese Recorder)1926年4月號和1932年2月號的兩篇關于姓王的農民的短篇小說的合作者(co-author)。而《大地》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姓王的農民。可以初步斷定《大地》是根據這兩篇短篇小說發展而來的。最合理的解釋是邵德馨提供了賽珍珠關于姓王的農民的素材,而由賽珍珠加工成兩篇短篇小說。后來賽珍珠寫作《大地》時除了利用邵德馨提供的素材之外,也從自己在鎮江和宿州的實際經驗和耳聞中尋找素材,同時從實際生活中雜取種種原型糅合成《大地》的主人公王龍。賽珍珠當然也會從其他傳教士和卜凱及她自己的學生中獲取素材。崔毓俊的回憶錄中也提到賽珍珠直到1932年在卜凱的同事或學生去拜訪卜凱時,常常跟他們聊天。
1932年《金陵學報》第二卷第一期第二○二頁有篇署名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的《中華民國廿年水災區域之經濟調查》,上面提到邵德馨是該調查的分區調查主任。
而根據前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崔毓俊的未刊回憶錄《憶往拾遺》第三十至三十一頁,卜凱中國土地利用調查的分區調查主任有邵仲香。邵仲香就是邵德馨。根據網上的資料,邵仲香寫過一篇《我所了解的金陵大學農學院》,發表在1982年《南京文史資料選輯》第三輯上。但是詭異的是,我去了南京很多圖書館和舊書店,都找不到該書。
南京農業大學退休教授武源澄1991年寫過一篇懷念邵仲香的文章。武源澄依然健在,但是已經九十五歲,我前幾天專程跑去拜訪他,但是老先生聽力不行了。
武源澄1991年在《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建系七十周年紀念冊》上,有一篇題目為《緬懷畢生致力于我國農業教育事業的邵仲香老師》的文章。
武源澄在文章開頭說:
邵仲香(德馨)先生是我在金大農經系讀書時許多恩師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位長者。當年他在課堂上不但透徹地講解理論,而且形象地聯系實際。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學會了許多的實際工作方法。他生活簡樸,平易近人,課后,他和我們在一起時,曾告訴我們:他是江蘇興化人,生長在農村,幼年當過牧童,對農民具有深厚感情,關心農業。
文章結尾時說:
1991年7月8日凌晨四時十分,這位畢生為我國農業教育事業作出非凡貢獻的長者,安詳地與世長辭了,終年九十七歲。我聞悉之余,不禁為失去一位年高德劭的老師而深切悼念,也為我們擁有仲香老師留給我們的寶貴農業科教著作而無比自豪。
可以看出邵仲香無疑是位好老師,至少在武源澄心中如此。
邵德馨,又名邵仲香,1894年7月生,江蘇興化人,生長在農村,幼年當過牧童。1912年在蕪湖萃文書院讀書時,曾作為學生代表受到孫中山先生接見。他在萃文畢業,因成績優異,保送入金陵大學深造。1921年畢業,留校任金大農場主任。
他1927年至1929年隨陶行知先生創辦南京曉莊學校,為實現陶先生關于鄉村教育的主張作出過巨大貢獻,《陶行知全集》中有多處提到他,還有一篇《山芋總統——致邵仲香》。1930年他返回金大,歷任農業經濟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兼營金大農場。卜凱在《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之發展(1920-1946)》中說:“1930年相當數量有才能的學生畢業后被聘為土地利用調查的地區調查員和從事其他工作。這時邵德馨君(金大1921年畢業)也來系工作,邵君曾在農學院作為農業督導和推廣人員,有實際農村工作經驗,每一調查員須赴各選樣地點廣泛巡視,其區域盡可能擴大。”邵仲香主要教授農場管理學等課程。1934年他還和卜凱(J.L.Buck)、婁伯安(H.B.Low)、索波(J.Thorp)等人赴西北實地考察,遠至青海湖。
抗戰期間,他受校方委托,留守南京金陵大學。1939年至1945年,在南京汪偽政府中央大學農學院任教。1945年后因為曾經在汪偽政府辦的大學任教,自覺德已不馨,1945年后就不再用邵德馨之名,而只用邵仲香這個名字了。其實當時在傀儡政府中央大學就讀的也大都為家境貧寒子弟,因為該校免收學費、雜費及住宿費才投考的。該校也有一些比較有名的教授,如龍榆生、錢仲聯、童玉民等??箲饎倮?該校教授多被人詬病為氣節有虧,邵仲香在該大學農業經濟系的同事童玉民就曾在抗戰勝利后賦閑一年。
1949年后,邵仲香先生從事文字及翻譯工作,為科學出版社、土壤研究所校閱農業外文資料。1956年加入“民革”,1986年7月受聘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邵仲香先生一生著作甚豐,1920年代早期翻譯出版過郭仁風(J.B.Griffing)所著《實用農業教科書》及《實用農業教授法》(上海伊文斯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是我國最早的農業??茖W校教材及教授法。1930年以后,在金陵大學參與編寫出版《中國土地利用》及《圖集》,改編《農業經濟學》(再版六次),并任金陵大學農學院享有盛名的《農林新報》刊物主編多年。他還曾把蕭查理(CharlesF.Shaw)《中國之土壤》(The Soils of China)一書譯為中文,作為國立北平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土壤專報發表,于1931年2月印行。1963年翻譯出版《棉花生產問題》(科學出版社出版)。晚年,他還對中國農諺作過注解,并翻譯為英文(未出版)。華中師范大學劉家峰老師在研究基督教鄉村建設運動時發現很多有關邵德馨的資料,據他說邵德馨寫過很多小故事。
那么邵德馨后來為什么對自己曾經給賽珍珠的《大地》提供過素材絕口不提呢?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邵德馨只是《大地》的素材提供者之一。另一方面,《大地》在中國的反響并不好。江亢虎、巴金、錢鐘書等人對《大地》和賽珍珠頗有微詞。很多人站在民族主義立場上,認為《大地》丑化了中國人。而且《大地》還有性描寫,雖然不露骨,在今天看來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在當時卻是犯了大忌。因為擔任敵偽大學教授而蒙受“氣節有虧”之名的邵德馨自然不愿再往自己頭上扣屎盆子了。老舍在英國期間幫助英國作家翻譯《金瓶梅》,自己也是絕口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