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亮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高校兩地辦學格局形成。在多校區的狀態下對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也出現前所未有的問題,校區通勤班車運營管理問題便是其中之一。對校區通勤班車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其運行模式、存在的問題、產生的效益以及今后的發展思路,不僅可以提高校內部管理體制,而且對于兩地辦學的質量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兩地辦學 通勤班車 班車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910190-01
從90年代末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各高校的辦學規模、辦學條件、辦學空間不斷的增強和改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也不斷推進。隨著高校兩地辦學格局形成,校區通勤班車應運而生。通勤班車是聯系各校區的紐帶,它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教學秩序、師資的穩定以及辦學質量,在某種程度上也關系到師生員工的切身得益。本文以本校為例,對通勤班車的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目前兩地辦學通勤班車運行與管理現狀
我校從2000年開始,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原有校區面積狹小,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影響了本校的規模擴展和效益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我校在南匯區購置了土地,形成了南匯和楊浦兩大校區同時運行的辦學模式。南匯校區作為學校的教學基地,已有學生近8000人,成為一個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格調新穎的新校園,對學校整體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為學校上水平、擴大規模、提高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績固然喜人,但是兩地辦學帶來的困難與問題也不容回避,首當其沖的就是通勤班車問題,時時羈絆著南匯校區的發展。每天來往班車不僅每年耗費了學校100多萬元的經費,天氣變化更給交通安全和保證教師準點上課造成了困難。
我校通勤班車有8輛,除3輛自有外,其余5輛均為外借。校班車由學校后勤車隊承擔部分通勤班車任務。車輛購置、班車司機、運行費用支出均由學校負責;其余通勤班車任務委托社會運輸部門外包,學校不購置車輛,只按實際班車運行趟數付費。校通勤班車的安排和調配歸屬學校辦公室,日常的運營管理由車隊負責。
班車管理本著建立良好的通勤班車乘坐秩序,確保學校工作正常進行,保障通勤班車乘車人員和班車駕駛員的安全為原則。教職員工必須提前在規定站點候車,一般情況下沿途站點應人等車,而不是車等人。當班司機必須提前5分鐘到發車地點,按照班車時刻表準時發車,車輛必須按規定線路、站點、時間運行。同時應查驗讀卡機是否正常開啟并監督上車人員是否刷卡。定時配合乘車卡管理人員做好數據采錄工作。當班車在中途發生交通事故、客傷事故或車輛故障不能行駛時,司機應向乘客說明,及時通知車輛調度員、學校及相關部門,聯系安排乘客改乘隨后同線路運行車輛。
對于全校性重大活動臨時用車,由校辦提前2個工作日通知車隊安排。為確保教職工的乘車安全,車輛必須嚴格按車輛核定的座位數乘車,不得超員。為確保班車的服務質量,由車隊隊長負責對班車司機的服務態度、車輛衛生狀況進行監督。
二、兩地辦學通勤班車存在的問題
(一)乘車人員人數及需求無法滿足。高校通勤班車是為廣大教職員工服務的,理想狀態是教職員工只要有需求,學校都應能滿足,但實際是難以做到的。一是班車乘坐人數問題。通勤班車一般在每天固定時間開行,每天車輛數也比較固定,但是由于每天來往兩校區的人員不固定性,班車乘坐人數也不固定。有時還出現班車空駛等現象,造成很大浪費,在整個社會提倡節約型的今天,勢必使得許多教職工不能理解。二是班車線路設置問題。班車線路設置一般是以行駛方向、乘坐人數設定,學校不可能都滿足居住城區東南西北各方向教職工需求,這就可能會忽略一部分老師的需求,造成部分教職員工的抱怨,對通勤班車現狀不滿意、投訴,給班車管理增加了不少壓力。
(二)班車服務功能不清。高校通勤班車功能是學校教學服務班車,也就說班車是因學校辦學需要而開通,是為從事教學、科研、生產的師生員工提供的“內部服務”功能的交通班車,與社會上的公交車是有別的。但是實際情況是部分社會人員為了業務來往,在校的臨時工或流動人員也搭乘班車,盡管學校也有一些管理規定,如憑校園卡、乘車票、刷卡計費等乘坐,但人員很難辨清。加之這部分人坐車沒有規律,時多時少,班車安排上難以控制,超員或空放時有發生,給班車管理工作帶來了難度。
(三)班車安全問題。兩校區間運行距離較遠,路上突發情況無法遇見,而且全國高校多校區間通勤車輛事故時有發生,這就給我們管理部門提出班車安全問題。同時運行車輛、駕乘人員也在逐年增加,車輛本身的保管養護,駕乘人員的服務意識,校區多不便于管理控制等等,這些都是造成安全隱患的因素。特別是在學生上下課高峰期間,運行在校區主干道的班車極易造成事故,是重大事故隱患。
三、兩地辦學通勤班車管理的對策
(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班車乘坐制度。通過認真調研,掌握教師乘車的規律與規模,及時出臺有關政策,并相應制定配套措施與組織保障,規范乘車秩序。理論上一周五個連續工作日,每天來往的教職員工人數是可以確定的,可以通過教務處和各機關處室統計出任課教師、坐班教師人數,科學制定班車線路、站點設置、運行時間、車輛安排,不斷完善班車管理制度。統計數據的同時能計算出各時段各上車點班車乘坐人數,從而減少發車班次和發車數量,節省運營成本。與“校園一卡通”接軌,有效控制外來人員乘坐。加強運行班車車輛與司機管理,制訂通勤班車司乘管理辦法,建立良好的通勤班車乘坐秩序,如遇突發事件或氣候突變等要有處置應急方案,確保教學工作正常進行。
對于一些教職員工集中反映的班車意見和問題,可以專門就此議題提請教代會討論,廣泛聽取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學校在聽取教代會意見的基礎上,對班車方案進行了修訂,努力使班車既保證學校教學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又盡可能方便師生員工來校區工作。
(二)加強安全管理,合理利用有限資源。日常加強班車車況檢查力度,把班車隱患降低到最小。班車在進入校區后,有多個停靠點,而停靠的站點,都是學生上下課的主干道。根據學生上課時間、教師較集中的下車點、學校邊門等情況,合理制定班車校區內行駛路線,盡可能減少在校園內不必要的站點,這樣不僅避開了學生必經的主干道,消除了重大事故隱患,而且便于集中統一管理。
(三)建立班車文化,把學校文化理念融入每一項具體工作的要求。兩校區教職工每天乘坐8輛班車上下班,往返時間兩個小時,行程100多公里,于是班車文化生活自然誕生。班車文化是指在大學文化精神的影響下,經過教職工的長期實踐所形成的具有部門特色的、為部門職工和乘車教職工所普遍遵守和奉行的價值觀念、態度、行動準則、道德規范及傳統和習慣等。班車文化以滿足教職工舒適休息為前提,以和諧教職工身心為宗旨,寓服務性、引導性、教育性、知識性、娛樂性為一體,優化乘車環境,提高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