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勇
摘要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的信息經濟學探索應選擇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來進行,要通過緊緊圍繞信息資源配置這一中心點,沿著信息資源的經濟學研究和政治經濟學研究這兩條主線展開。推進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的信息經濟學探索能促進圖書情報學的學科交叉與融合,同時也能促進圖書館學或圖書情報學所面臨的“有為”而“無位”困境問題之解決。
關鍵詞信息經濟學信息資源經濟學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圖書館經濟學情報經濟學文獻經濟學圖書情報學
盡管我國圖書情報學界在信息經濟學研究中已經取得了眾多學術成果,并獲得相應的發言權和不容質疑的合法性身份與地位,然而,依然存在著以下兩大問題亟待解決:首先,圖書情報學界從事信息經濟學研究的主攻方向問題,即圖書情報學界應該從一個什么樣的視角或者說通過哪個切入點去推進信息經濟學探索,以便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自身的學科優勢的問題;其次,圖書情報學界應該選擇整合的方式,還是分散的方式去從事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問題。本文將圍繞這兩大亟待解決的問題,來深入探究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的信息經濟學研究所應采取的具體研究方式和所具有的研究意義。
1如何推進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的信息經濟學研究
1,1應選擇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來進行研究。
在推進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的信息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中,是應該采用“整合”的方式來進行(即將圖書情報學當作一個整體,在此基礎上統一地進行該領域背景之下的信息經濟學探索),還是應該采用“分散”的方式來進行(即將圖書情報學拆分成若干個子學科,在此基礎上分別在每一個子學科領域中進行各自的信息經濟學探索)?這取決于對圖書情報學領域研究現狀的深刻洞悉。
圖書情報學(LIS)領域一直以來存在著應該是被拆分成圖書館學(library science)和情報學(infor-marion scienee)兩門學科并行發展,還是將以上兩門并行學科合二為一、合流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發展的這一“分野”與“融合”問題之爭。與早期所呈現出來的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兩門學科的并行分立發展狀況相伴隨,理論界相應地出現了圖書館經濟學(economics of libraries)、文獻經濟學(eco— nomics of documentation)和情報經濟學(economics of information)等分支研究領域,這些分支領域一方面既是作為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分支學科而存在(例如,圖書館經濟學、文獻經濟學是圖書館學的分支學科,而情報經濟學是情報學的分支學科);另一方面也構成了整個信息經濟學學科群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認識的逐漸深入,國內圖書情報學界逐漸認識到LIS是一個不能被人為強行拆分開來的有機整體,由LIS拆分而來的作為分立形式而存在的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兩者內在地要走向融合,例如,通過對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兩者在宏觀上趨于同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又如。經過邏輯演繹與定性分析,得出了如下結論:情報學與圖書館學兩者的學科宗旨與任務相同,一直是以“姊妹學科”的形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雖然目前兩者處于趨同化發展狀態之中,真正地融為一體,還有待時日,但是兩者在未來發展中可能會走向融合;情報學的產生是圖書館學裂變的結果,情報學分離出來之后,“圖書館學VS情報學”的爭論最終以圖書館學情報學合流的方式結束。再如,用定量數學模型專門地對“圖書情報一體化”發展予以理論上的證明,以此來解釋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的最終必然融合(合流)的科學性。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當前國內理論界對于圖書情報學研究領域及其發展演化軌跡形成了如下觀點看法:圖書館學(Library Sei—ence)發展為“圖書情報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后來又進一步演變為“圖書館與情報研究”(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在進入2l世紀以后,對于本專業領域而言,則又在美國出現了iSchool的浪潮;圖書情報學(臺灣地區學者常使用“圖書資訊學”)具有學科獨立性,它是一門獨立的一級學科,圖書情報學教育應在獨立的院(系、所)進行等等,這些觀點強調了由圖書館學發展而來的圖書情報學研究相對于早前的圖書館、情報學分立并存狀態而言的整合特性和作為不被分割開來的一個整體而存在著的特點,隨后的“圖書館與情報研究”、iSchool浪潮均是圖書情報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運動而發展演化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當前的圖書情報學研究從全局的角度來看還呈現缺乏規劃、支離破碎的特點,曾有專家專門針對這一現狀,一針見血地指出圖書情報學的學科建設至今仍是“缺乏規劃,過一年算一年”、“兩大‘基金每年公布的選題指南,在圖書、情報和檔案這個一級學科中拼湊出來的選題多;整個學科的研究工作零敲碎打的現象嚴重,甚至是盲目跟風;對本學科的核心內容、發展方向和前沿領域,也是眾說紛紜,若明若暗”,這樣下去,本學科要健康、快速地發展是很難的,呼喚本學科研究要“面向現代社會的需要,站在前沿,縱覽全局,找準問題,扎扎實實地研究。這才是學科振興之道”。在這種背景下,將原有分散的圖書館經濟學、情報經濟學、文獻經濟學研究在當前予以一種整合,以便通盤地進行獨立的圖書情報學(LIS)視野下的信息經濟學探索已顯得很有現實意義,這一舉動既順應了圖書情報學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并演化發展著的這一學科領域的內在要求,也是科學地從事圖書情報學的整體規劃、謀劃并推進圖書情報學的全局性發展的必然組成部分,是振興本學科的必經之道。
1.2
緊緊圍繞信息資源配置這一中心點,沿著信息資源的經濟學研究和政治經濟學研究這兩條主線展開。
圖書情報學中的情報學,即圖書館背景下的信息科學,其研究宗旨已經在曾擔任美國情報學會主席的Borko所給予的經典定義中得以明確清晰地闡明,即“情報學(注:中國港臺地區將其翻譯為‘資訊學)是這樣一門學科,它研究信息的特性和行為,調查支配信息流的力量,以及開發加工信息以達到最佳存取和利用的工具。它涉及到與信息的產生、收集、組織、存儲、檢索、解釋、傳播、轉換和利用有關的知識體系”,該定義中信息的產生到利用這一過程通常被稱之為“信息資源管理”,它是對圖書館管理、文獻管理和檔案管理等的一種抽象和總的概括,正因為如此,國內有專家極力主張要將圖書、情報和檔案管理一級學科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過程中需要解決的現實經濟問題自然而然也就構成了圖書情報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領域——經濟學維度研究的圖書情報學分支領域,對于該分支領域,國內圖書情報學界曾使用過“圖書館經濟學”、“情報經濟學”和“文獻經濟學”這般分立形式的概念來表達,也曾使用“知識信息服務的經濟研究”、“信息服務與管理的經濟研究”之類體現出
“信息經濟學”蘊涵的提法來進行集中式的統一表達,不論表達的形式如何變化,均體現出了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的信息經濟學探索的主攻方向和這一探索在整個信息經濟學研究領域中所處的具體位置。
當前,一方面是圖書情報學界已經認識到:圖書情報學的教學應該堅持以信息資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另一方面,在經濟學界,也已經意識到了信息資源與信息經濟學之間、信息資源管理與信息經濟學之間的內在關聯,很早就提出了信息資源的配置是信息經濟學的一項主要內容、信息經濟學要為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服務;信息經濟學與信息資源管理學各自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信息資源的管理問題,這是它們相互交叉聯系的部分,但它們又有明顯的區別,信息資源管理學屬管理學科,信息經濟學則屬經濟學科等見解。在上述背景之下,可以說,經濟學維度的圖書情報學研究,或者說統一的圖書情報學視野下的信息經濟學研究就是以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有效管理為基本目標,圍繞著信息資源,從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一切人點出發,來對原有的情報經濟學、圖書館經濟學、文獻經濟學研究進行重新審視與解讀,在對上述已有分散研究進行整合的基礎上,將已有探索在體系結構和研究內容上重構并更進一步拓展為信息資源的經濟學研究(簡稱為“信息資源經濟學”)和信息資源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簡稱為“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兩方面。要指出的是,“信息資源的經濟學”和“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這兩個新概念或者說新的理論框架的提出,絕不只是對已有分散研究的一種整合與重構,而是從信息資源及其管理的角度賦予了已有探索以新的內涵,并為之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新的發展空間,這是“知識信息服務的經濟研究”、“信息服務與管理的經濟研究”之類早前的集中式表達所不及的,這類提法所具有的內涵遠遠不及此處這兩個新概念豐富。
總之,信息資源的經濟學研究和政治經濟學研究作為圖書情報學視野下的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兩大新的架構內容,圍繞著信息資源配置而彼此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從整體上全面考察信息資源管理領域中經濟活動現象的總體經濟學研究,在既構成了作為整體而存在著的圖書情報學的重要分支研究領域,又構成了基于學科交叉之上的信息經濟學學科群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同時,也作為兩條研究主線分別代表著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的信息經濟學探索的兩大伸展方向。
(1)信息資源經濟學:圖書情報學視野下的信息經濟學分支領域(一)
依據信息資源的狹義與廣義之分,信息資源的經濟學研究和政治經濟學研究也分別有著狹義與廣義之分。廣義上所理解的信息資源經濟學和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其研究范圍均要涵蓋各自狹義理解意義上的有關對應研究,本文這里均指的是通常意義上的廣義理解。
信息資源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它也會是有限稀缺的,信息資源經濟學探討的就是如何實現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最大限度和最佳程度地滿足社會對信息資源的動態性需求,以解決信息資源供給的有限性與社會信息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因此,信息資源經濟學的核心就是研究信息資源的“配置技術”,以解決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為目的。基于這一認識,有研究者就將信息資源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全面歸納為:現有信息資源的分布、定價、豐度評估與比較問題、運用市場及政策手段有效配置信息資源的方法及原理研究、信息資源開發的成本與收益分析問題、信息資源管理當中的投入產出分析及效益評價問題、信息資源及其開發產業對國民經濟的作用分析、信息資源開發產業的發展問題,以及信息資源的污染及其控制(或者說經濟學角度的污染治理)等問題。此外,進入數字時代,網絡化、數字化信息資源的經濟學問題也已成為信息資源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例如對數字信息資源的搜集、存儲和傳遞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將信息資源經濟學研究更進一步劃分為應用和理論兩個研究層面,這種區分是相對的,作這樣區分,并不等于說,理論經濟學層面的研究不講應用,應用經濟學層面的研究沒有理論。事實上,兩個層面的研究存在著緊密的互動關聯,彼此相互轉化,只是這一劃分表明了這兩個層面的研究各自審視的角度和各自所要解決的問題存在著不同的側重點而已。
應用經濟學研究層面的信息資源經濟學研究往往通過運用諸如成本收益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帕累托最優分析法之類技術方法,從純粹的信息資源的“配置技術”角度出發,來致力于解決信息資源配置和共享當中的具體現實問題,從而提升具體的信息資源管理過程的經濟效益(例如,現實中的圖書館的運作效益),這方面研究以通常所說的信息機構的經濟學研究為典型代表。信息機構經濟學是廣義信息資源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圖書情報學界對于該領域問題探討得較多,所作的研究以國外的《信息經濟學:信息職業的經濟學與成本收益分析指南》一書為典型的代表性論著,該書介紹了在有限的預算約束下,圖書館管理者應決定實現什么樣的服務與資源,及其選擇的合理性;利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和成本收益分析來提供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合理的平衡。此書已被翻譯進國內,譯者在序言中表達了翻譯理由——這就是一本圖書情報學視野下的信息經濟學著作:“我一直渴望為我的學生找一本合適的信息經濟學教材……”,但一直未果,后偶遇此書英文版,“我一口氣讀完竟愛不釋手。這正是我長期求索的教材!我即用此書作為基本教材講授信息經濟學,同學們一致認為這本教材內容特別充實,且特別適合于他們學習。于是我便產生了翻譯此書的念頭”。此外,美國《圖書館趨勢》雜志在2003年以“圖書館經濟學”為主題所刊登的11篇有關各類型圖書館的具體經濟管理問題的專題論文也是當前信息機構的經濟學研究的典型代表。
理論經濟學研究層面的信息資源經濟學研究則是對其應用經濟學層面的研究成果進行高度抽象地概括、提煉和歸納,并運用一整套邏輯嚴密的概念體系來加以反映和描述。從(西方)經濟學當中的福利經濟學角度進行有關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優化配置)的基礎理論研究是該研究層面的信息資源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所在,這方面的探索所涉及到的主題內容包括:在從經濟學的角度對信息資源配置的概念、條件、內涵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予以理論分析和界定的基礎之上,構建出信息資源配置研究的總體性理論框架、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理論視角下的信息生產、信息市場以及信息產業等問題研究、網絡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基本理論、福利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最優理論在信息資源有效配置中的適用性問題、信息資源共享及其配置效率的理論分析、信息資源配置方式的理論模式、用于評判配置效度的信息資源配置效度評價體系研究,此外,該層次研究還包括信息資源市場化理論研究、信息資源產業理論研究,等等。
(2)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圖書情報學視野下的信息經濟學分支領域(二)
廣義上的經濟學也包括政治經濟學在內,如果要對兩者作嚴格區分的話,那么通常所說的經濟學
是關于稀缺資源約束下如何使產出最大化的學問,它研究的是有關稀缺資源的“配置技術”問題,試圖通過對該問題的研究來實現從人與物(或稀缺資源)的關系調整中獲得經濟活動效率的提高。而政治經濟學是關于如何調整社會經濟活動中人與人利益關系的學問,它研究的是有關人的“激勵技術”問題,試圖通過對該問題的研究來實現從人與人的關系調整中獲得經濟活動效率的提高。因此,信息資源經濟學與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盡管都研究信息資源的配置過程,但前者主要是從“配置技術”的角度來研究信息資源配置如何滿足市場需求;而后者關注的是信息資源配置領域中人的“激勵技術”,即研究這一過程中所發生的利益關系或權利關系,以及這種利益關系(生產關系)與信息資源的生產和利用之間的統一與協調關系問題。
我們知道,在信息資源配置過程中,所涉及的除信息資源之外,還必然會涉及到信息資源的所有人之間所形成的各種利益關系,這些利益關系往往體現為對于特定權利(即信息資源運用的控制權和收益權)的分配。而這種權利關系的特征及其合理與否,又會反過來影響到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就使得對于存在于信息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上述權利關系的產生和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很有必要。當各種利害沖突和利益矛盾在信息資源配置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時候,也就是政治經濟學大顯身手的時候,這就使得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應運而生。圖書情報學界在進行本領域的信息經濟學探索的過程中已經正式提出了“信息資源經濟學(信息資源的經濟學研究)”的概念,如文獻,又如我國圖書情報學界所編寫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信息經濟學》一書中就有“信息資源經濟學”這一專門章節,而“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概念的正式提出也就是對已有“信息資源經濟學”概念所作出的呼應和帶有補充性質的完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其一,在整個信息經濟學研究領域中,早已存在著“信息政治經濟學”這一理論研究范式——信息經濟學研究可以歸納為:主流信息經濟學、信息部門經濟學、網絡經濟學、信息社會學、信息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信息經濟思想這六大理論研究范式,其中的“信息政治經濟學”是指從組織結構、產權結構、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關系的角度人手分析經濟的信息化的各種理論。國內圖書情報學界其實早就有專家通過運用信息政治經濟學理論來研究公共圖書館發展問題。依據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所公布的信息化指數(NIQ)構成方案(該方案將信息化分解為信息資源、信息網絡、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發展政策六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本文所提出的“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這一新概念實質上就是已有的“信息政治經濟學”當中的一個分支領域,具體地說就是信息政治經濟學當中圍繞信息資源這一中心點所形成的一個組成部分,可見,前面所提到的運用信息政治經濟學理論來研究公共圖書館發展問題實際上就屬于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研究范疇。
其二,圖書情報學界其實早已開始從事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只是所作的有關研究較為分散,還沒有正式匯聚在“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這一面公開的旗幟,或者說這一明確的概念和統一的理論框架之下罷了,有該領域研究之“實”卻無該領域研究之“名”,或者說正式的名份。當前圖書情報學界所進行的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研究主要分散在以下主題領域:①信息資源的貧富分化和由此而來的信息扶貧或知識援助問題;②諸如信息資源共享的博弈均衡、信息資源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的利益沖突和平衡、圖書館信息共享利益平衡或者說圖書館版權利益平衡問題、完善公共借閱權制度以促進信息資源共享、版權保護與圖書館的合理使用、版權在圖書館中的限制與反限制、圖書館在版權平衡中的利益角色。之類的信息利益平衡問題;③信息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④從法律經濟學、產權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之類的角度去從事信息資源管理理論和實踐研究;⑤信息資源配置過程中所出現的信息市場失靈現象以及相應的政府干預、政府干預所應采取的對策研究:⑥政策法規要素在信息資源配置中的實施機制及其經濟效率問題;⑦對圖書館現狀進行政治經濟學分析或者說信息政治經濟學分析、從信息政治經濟學理論角度來分析圖書館發展問題;⑧信息資源的公共性與私有化之爭,以及通過促進信息資源公共獲取,來抵制當公共信息資源異化成為私人化的物品之后所導致的“信息尋租”問題研究;⑨信息資源共享領域當中的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的引入之爭,等等。總之,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就是一門深入分析并努力解決信息資源管理實踐當中的信息利益沖突的經世致用之學,其研究圍繞著在解決信息資源的生產與利用這一矛盾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社會關系、利益關系以及與之相關的制度問題而展開。要強調的是,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研究與信息法學、信息領域的政治學和社會學研究之間關系十分密切,但不能將彼此混為一談。
上述早已存在的信息資源經濟學研究與政治經濟學研究呈分散狀態,圖書情報學界急需對此加以整合以構成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而且由于該領域超越現實問題分析之上的基礎理論研究還較為薄弱、對此還亟待予以強化充實。當前這兩方面工作已經初步集中體現在近期所出版的“十一五”重點圖書《信息資源配置與共享》之中——其內容涵蓋信息資源配置效率、新制度經濟學下的信息資源配置、信息資源配置的制度框架、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和政府配置、信息資源產權與信息資源的產權配置、知識產權制度與信息資源配置、包括博弈模型在內的各類信息資源配置模型、信息資源共享效率等,可以說該書已經階段性地實現了本文所倡導的圖書情報學視野下的信息經濟學探索之集大成。圖書情報學界要在該書所取得的積極探索基礎上,圍繞著信息資源配置這一中心點,沿著信息資源的經濟學研究和政治經濟學研究兩條主線繼續前進,以確立起圖書情報學在整個信息經濟學研究群體中的合理位置和應有話語權。
2推進圖書情報學中的信息經濟學探索之意義所在
2,1促進圖書情報學的學科交叉與融合
圖書情報學具有強烈的學科交叉屬性。圖書情報學走向多學科融合,在研究內容等方面不斷開拓和創新,既增強了自身的生命力,也有力地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發展,因此,積極推進圖書情報學中的信息經濟學探索,在促進基于交叉之上的整個信息經濟學學科群發展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圖書情報學自身的學科交叉與融合——使得本領域,尤其是其中的情報學部分呈現出了強烈的經濟學化研究趨勢或者說經濟學研究范式,進而對圖書情報學教育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2促進圖書館學或圖書情報學所面臨的“有為”而“無位”困境問題之解決
“圖書館學出現了兩種不好的研究傾向。其中一種姑且稱之為理想主義,或者叫幻想主義,主要表現為純思辨和經院式的研究,選題不是從問題出發,而是在各種概念、范疇與體系之間游離,只有想象和
推理,沒有實證和個案分析,并由此‘創造出一大堆分支學科和名詞術語,憑空勾畫了一副圖書館學欣欣向榮的盛景。但圖書館學并不是機構學,庸俗不等于實用,理想更不是理論。無論是庸俗的泛化,還是非理性的擴張,都偏離了圖書館學研究本來的軌道,這只會讓他們研究的圖書館學看上去缺乏內涵”。正是在上述不良研究傾向的支配下,國內圖書情報(LIS)學界曾創造出了很多新的名詞術語、也構造了許多新的分支學科,這些人為制造出的“復合學科”和“復合概念”斷然無法通行于世,充其量只是少數人以此孤芳自賞,結果往往在不長時間里便自生自滅,在本學科領域經受不住時間的檢驗,更不用說被主流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所承認和接受了,因而從根本上無助于提高圖書情報學理論本身的闡釋力、對實踐的指導效力以及對外的學科影響力,這一點已經在引起過轟動的《丑陋的圖書館學》一文中有過淋漓盡致地描述。
任何科學的形成都必須具備這樣幾個條件:一是明確的研究對象;二是清晰的科學概念;三是足以闡明研究對象的內部規律;四是嚴密的理論體系。圖書館學或圖書情報學要圍繞本學科內在的“質”,按照上述條件要求去科學化地推進自身學科理論建設,使得學科的概念體系和理論構建既具有對實踐極佳的解釋力和有效的指導效力,也能夠被主流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所承認,以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從而防止本學科領域獨處一隅而淪為“信息孤島”。事實上,本學科領域目前所面臨的一大困境恰恰就是“有為”而“無位”。以原先提出來的情報經濟學、圖書館經濟學、文獻經濟學為例,盡管客觀上存在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的信息經濟學研究這一“實”,但與此相對應的情報經濟學、圖書館經濟學、文獻經濟學等概念及其理論這一“名”,卻至今沒有能很好地被人文社會科學的主流研究所接納,社會認可和接受度低,因而處落一隅,呈現出邊緣化的現實狀況。這一狀況阻礙了本學科與主流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之間的雙向交流與互動,不利于本學科領域地位的提升和影響的擴大,使得本學科雖“有為”但“無位”!在這種情況之下,信息資源經濟學和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的正式提出,形象地講等于是在圖書情報學研究與主流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梁,使得圖書情報學研究能夠更好地納人主流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當中而不至于成為一座“信息孤島”。信息資源經濟學和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之所以比起原先提出的情報經濟學、圖書館經濟學、文獻經濟學,能讓人文社會科學的主流研究所接受,從而促使彼此的交流互動,其原因在于:第一,到目前為止,圖書情報學界對于情報學和圖書館學的更名問題爭論不休,對于情報和圖書館的概念界定也是爭論不休,甚至本學科所理解的“情報”同社會大眾所理解的“情報”還有所差距,此“情報”(即LIS中i11fomation)非彼“情報”(即inteuigence)。而“信息資源”概念,一來涵蓋了情報、圖書館、文獻這些本學科的專有術語,是后者的上位概念;二來相比較而言已經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就是在政府正式文件中也是頻繁地作為情報、圖書館、文獻的上位概念而被使用。這也就是圖書情報學界為了避免元概念的界定不清、繞開對于“情報”、“圖書館”之類元概念的爭論不休、讓自己能夠更便捷更好地被社會公眾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主流研究所接納,因而極力要求以“信息資源管理”來作為本領域一級學科名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信息資源經濟學和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作為圖書情報學的分支領域,兩者的提出順應了以“信息資源管理”作為圖書情報學、檔案學等的上位學科名稱的這一必然趨勢。第二,“信息政治經濟學”是國內外學術界普遍使用的概念,其理論也是被普遍接受的一套理論,本文新提出的“信息資源政治經濟學”概念則從屬于“信息政治經濟學”這一已被公認的學術話語,并在其中尋找到了一個合理位置,從而使得本學科領域中的信息經濟學研究納入了主流學術話語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