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亞
摘要對近幾年國內外興起的一種全新的圖書館服務方式與服務理念Living Library進行了全面介紹與闡述。分析了國內外的發展趨勢及其社會效應,以及對我國大學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啟示,提出了Living Library的服務模式,是我國大學圖書館構建學習與科研、創新與分享、文化與傳承、靜態與互動的知識文化環境與交流平臺的良好發展契機。
關鍵詞Living Library大學圖書館圖書館服務創新
Living Library是近些年來國內外圖書館界興起的一種全新的服務方式。它以人作為“圖書(Living Book)”的方式出借。為用戶提供了開放式的學習和自主交流環境,滿足用戶一站式服務的需求,鼓勵合作、交流與參與,營建圖書館與用戶之間、人與人之間良好的關系和密切聯系,提供了更加具有親和力的、人性化的服務。
1Living Library的起源
Living Library起源于2000年丹麥的哥本哈根羅斯基勒音樂節。2000年,“停止暴力”組織在羅斯基勒音樂節上,受到該音樂節導演雷夫·斯科的鼓勵,采用“對話”的形式與來賓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出借了75本“活人圖書(Living Book或Human Book)”,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社會的正面評價。Living Library由此產生。
2Living Library組織模式
在Living Library活動中,讀者所借的“圖書”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圖書”,而是由人來充當,因此讀者的“借書”行為變成了“借人(Living Book)”行為。圖書館請那些有特殊興趣、信仰或經驗的人擔任“圖書”,他們可以是退休教師、學生、殘疾人、宗教人士、同性戀者、難民、社區工作者等等。他們在一個相對舒適、安全的環境中,通過切身經歷、經驗來回答讀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從而達到相互溝通、增強理解和消除偏見的目的。用于出借的“圖書”要求標注其熟悉的領域,通過交談滿足讀者的各種需求。那些充當圖書的人都是志愿者,沒有報酬,以保證活動的客觀性及觀點、內容的公正性。對活動的主辦者沒有特殊規定,可以是音樂節、學校、公共圖書館、社區等。例如:澳大利亞戈斯福德市公共圖書館專門設立了Living Library委員會負責組織活動,他們將具有不同背景和經驗的人們組織在一起,進行相關培訓,使他們了解Living Library的操作過程、增強與陌生人對話、溝通的信心與技巧。對招募的“圖書”也有所要求,首先是愿意敞開心扉,具有寬容的態度、自信、誠實,又是一個好的傾聽者等。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舉辦,并不斷更新“圖書”目錄。
3Living Library的發展現狀
3,1 Living Library向發達國家迅速傳播
Living Library活動雖然源于歐洲,但據LivingLibrary Google Map的不完全統計,Living Library現已傳播到澳洲、北美、南美、亞洲、中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止到2009年1月23日,該活動已經舉辦了130多個場次。
Living Library最初幾年的活動,大多集中在歐洲幾個國家的社區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據歐洲Living Library網站列表統計:2000—2006年舉辦活動的國家集中在丹麥、挪威、匈牙利、冰島等。2007—2009年初,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日本等發達國家也紛紛加入進來。由此說明Living Library這種獨特的、人與人之間直接交流、溝通的服務方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3,2 Living Library主題涉及廣泛
初期的Living Library“借書”范圍、對象多數是社區的居民之間,“借書”內容大都圍繞人生經驗、經歷、熟知技能、社會問題等。檢索目錄、“借書”的過程完全按照圖書館的流程操作。志愿者穿著印有“你的成見是什么?”的T恤,“書目”信息中描繪了對某本“書”的具體意見,如對警察的意見包括:種族主義、厭惡同性戀、恃強凌弱等。還有澳大利亞墨爾本拉特羅布地區2008年6月舉辦的“借書”活動,15本“圖書”涉及的主題范圍包括:同性戀父母、變性人、精神健康與藥物濫用、家庭暴力與性侵犯、殘疾兒童的看護、青年社區等社會問題。有35位讀者參與了活動,每本“圖書”被出借2-3次,每次30分鐘,同時還發放了讀者調查表,對活動進行評估。
3,3 Living Library向學科知識型邁進
近來,Living Library的活動越來越向學科專業領域傾斜,不斷向知識型、專業型邁進。以加拿大Douglas College的Living Library為例:2009年3月5-日晚上7-9點之間(也可以雙方自行約定時間),讀者可以借閱的“圖書”專業涉及:就業和職業輔導、人類學和社會學、考古學和古生物學、國際政治與美國政治、能源的節約、跨文化的教育心理學、精神衛生法與政策、家譜學研究及英國與歐洲的旅游等30多個學科領域。
美國的阿肯色州立大學圖書館從2007年秋季起就舉辦了Living Library活動。讀者可以“借閱”45分鐘。他們還為各次活動命名,如“不要從封面來判斷書的內容”等。從2009年4月1日到3日舉辦的活動“借書”目錄就不難看出,他們的活動也正逐漸向學科專業傾斜,如:反對戰爭和服兵役、公民權利、當代中國、香港教育、人類能源、全球信息化等等。
3,4 Living Library在中國
2008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召開的“2008數字圖書館前沿問題高級研討班”上,Living Library活動在中國首開先河之時就以高端的學科水準出現在世人面前,參與活動的讀者是與會代表,范圍涉及: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可視化技術、元數據、Web 2.0、E-Science、圖書館從區域走向全球化、術語注冊和網絡服務系統等議題,由交大圖書管理人員制定“圖書”借閱規則,著錄出借“圖書”的標簽以及專業范圍、研究領域,讀者可在網上或咨詢臺預約,圖書的“閱讀”時間是20分鐘,允許旁聽。該活動為與會代表提供了與學科專家直接交流、答疑解惑、探討相關主題的互動平臺。“圖書”“借閱”后,讀者可對“圖書”內容和活動進行評價。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在2009年3月18日到4月8日舉辦了4期“基于IC2創新支持計劃——薪火相傳Living Library經驗交流活動”(注:ICz即信息共享空間、創新社區:Information Commons&In—novation Community)。活動分為五大主題:留學篇、考研篇、實習(工作)篇、英語篇、科研篇。每周都有4個不同主題“圖書”供感興趣的讀者“借閱”。活動
的服務理念是:“以人為書、分享智慧、交大薪火,傳承你我”。活動的主辦方除了圖書館還聯合了學校研究生總會等單位。并且得到了Elsevier、Seopus數據庫的大力支持。活動緊扣學校階段性中心任務,通過圖書館這個平臺,發揮其交流中心和信息共享中心的功能,希望長期持續地將上海交大寶貴而嚴謹的學風及學生文化傳承下去,并成為交大特色校園文化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2009年5月Living Library登陸上海同濟大學圖書館舉辦的第五屆讀者服務月。活動的題目是:“同舟共濟,分享新知Living Library”。“真人書”的主題范圍包括:職業規劃、科學研究、考級考證、出國留學等。“真人書”的來源是: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社會人士以及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其活動的宗旨是:“人生猶如一本書”。“而每個人都是一本行走的書,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一段豐富的經歷,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4Living Library的社會意義
Living Library活動發起人之一羅尼·勃格曾經說過:“我們活在一個需要對話的時代,因為對話能夠促進了解與寬容”。
Living Library歐洲網站指出:Living Library旨在促進對話,減少偏見,鼓勵團結,以積極、和諧的方式向人們的偏見發起挑戰,改變人們對一些人或事的刻板印象,促進寬容和理解。
Living Library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新型的圖書館借閱形式和方法,還對多元文化社會、增加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與了解、解除偏見、促進社會凝聚力、親和力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5Living Library對大學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啟示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和同濟大學圖書館開展的Living Library活動,在國內大學圖書館界開了一個好頭,并將這一活動提升到創建信息共享空間、創新社區的高度,將一種全新的服務理念融入了高校圖書館獨具特色的服務文化之中,為創建新時期大學圖書館增添了一抹濃重的色彩。
5,1創建新型信息共享空間
創建新型信息共享空間可基于Living Library人與人之間直接交流互動的活動方式,以適應大學教學與科研、學生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與學習需求為主要目標,支持用戶開放式學習與教學、滿足一站式獲取資源與服務的要求,提供用戶相互交流學習的空間與場所、發揮圖書館的信息共享空間與交流平臺的職能。
5,2創建新型的社區服務
創建新型服務社區,可基于Living Library提供的個性化服務的特點,以主動挖掘大學圖書館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為目標,構建大學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的創新支撐平臺,為不同的個性化需求群體,建立不同的主題社區和知識創新社區,通過不同的主題社區,提供更加具有個性化的、親和力的服務。
5,3創建獨具特色的服務文化
大學圖書館要創建獨具特色的服務文化理念,可基于Living library所具有的志愿者服務精神,依托大學校園人才濟濟的特點,倡導大學圖書館用戶(教授、專家學者、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鼓勵用戶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交流與參與,形成良好的奉獻與互動的學習氛圍,創建更加親和與活躍的大學校園文化和服務文化。以更好地發揮大學圖書館第二學習與培養課堂的職能。
5,4創建面對面的學科服務模式
走進學科,走進用戶。是新時期大學圖書館所面臨的服務課題。大學圖書館可基于Living library所具有的面對面交流互動、進行學科服務的特點,將用戶希望得到的學科服務記錄下來,直接聯系與尋找相關的學科教授、專家與學者,為用戶與學科專家之間建立聯系,既創建了新型的學科服務模式,同時也提高了學科服務的效果,以及用戶的參與度和服務的影響力。
5,5打破隔膜、加強溝通
伴隨數字圖書館而來的是,人們相互之間的溝通與服務,變得越來越依賴于網絡與計算機。面對面的交流與服務,也會變得越來越少。Living library的服務模式,將有助于減少人與圖書、人與機器、人與網絡交流的局限性。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加強溝通與理解,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而美好的社會和世界一流大學圖書館的用戶服務做出貢獻。
當前大學圖書館的用戶服務,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的借還、閱覽以及靜態的信息服務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豐富多彩的、動態的、一站式的、無縫鏈接的知識傳遞與信息服務。我國的大學圖書館正在不斷構建一個數字化的、學習與科研、創新與分享、文化與傳承、靜態與互動的知識環境與交流平臺。相信LivingLibrary為此平臺的搭建,將會提供一個更加良好的發展契機。有鑒于Living Library的活動模式,筆者建議將“活人圖書館”改譯為“互動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