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橋
結合現代產業發展規律,研究中國經濟轉型實情,我們當前需要更多地關注以信息化、軟件、互聯網、自動化為代表的新經濟;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環保節能、航天航空、海洋、現代裝備等為代表的“中國創造”;以商業連鎖、高技術服務、中介服務、專業服務為代表的“中國服務”;以及文化創意、現代農業和新商業模式等不同類別創新企業。以上可以簡括為“二高六新”,即高成長、高科技、新經濟、新服務、新能源、新材料、新農業、新模式。
這些類型的企業,一方面我們在與發達國家競爭中有一定后發優勢,能形成我國新興產業的強項;另一方面在我國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中能夠發揮骨干性作用。當然這種關注也必然是開放式思維,這包含三層意思:一是要立足當前結構調整的現實需求;二是今天的創新者也有可能會被更新的模式、更朝陽的產業、更具創新能力的企業所替代;三是創新企業標桿的樹立,還能帶動、引領與其相關的新興領域、新興產業的出現。
關注之一:新經濟
當前包括軟件、互聯網、通信、自動化在內的電子信息技術已滲透到各個領域、行業,催生出各類新興業態。隨著技術瓶頸的解決,以互聯網為核心,結合手機、電腦、電視等大眾化消費品,衍生出無限的商業開發價值,將可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商業、消費與服務平臺。
單就中國互聯網、手機、電腦、電視的用戶來說,全球最多,而且增長速度最快。截至2009年6月底中國移動電話用戶達到7億戶,達到中等國家普及率;互聯網網民達到3.38億,但普及率只有2596,遠低于發達國家70%以上的普及率,潛力巨大。手機網民達到1.55億,半年增長率31%。在手機互聯網領域,中國最有可能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新商業模式興起,對傳統產業結構、傳統商業模式造成很大沖擊,且力度愈發猛烈。新經濟領域的創新企業也有不同于傳統經濟領域的風險特性:一是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快,以前的領先者可能很快變為落伍者,存在所謂“先行者的詛咒”;二是技術發展趨勢難以準確判斷;三是政策風險,企業不容易把握政策底線;四是收費模式,能否收到費用且可持續,取決于用戶足夠的黏性與忠誠度。
關注之二:中國創造
“中國制造”經過三十來年的發展,技術積累、人才積累已經達到面臨突破的臨界水平,轉向指數式增長,從“量變”轉向“質變”,進入技術創新起飛階段。制造業領先全球的份額本身會自然催生技術升級。產品制造過程中又會衍生新的靈感、新的產品、新的技術。這些都是“中國制造”轉身為“中國創造”的基礎性要件與獨特優勢。“中國創造”絕不僅僅是重復“中國制造”在制造環節的成就,它應包括更廣泛的內涵:
一是“中國創造”應具有五個特性:獨特性、領先性、應用性、擴張性和持續性。
二是具有五個內涵。不僅僅是技術創新,幾項專利車或發明,也可能是工藝創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或者是多種創新元素的聚集。
三是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的關鍵創新,有較高的進入門檻。高度專業化、細分化。
四是“三高兩低”的智力密集型特征:研發投入的比例、研發人員的數量、無形資產占整個資產的比重要高于其它企業;相同產值比其他企業耗費低、污染低。
五是檢驗“中國創造”成效的幾個標準:能有效降低生產要素消耗;能降低成本,提高全社會營運效率;具有較高附加值與戰略性價值;有助于產業升級、經濟轉型。
關注之三:中國服務
中國已成為世界制造中心,而服務業在三大產業中比重還很低。西方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2/3,發展中國家普遍達到1/2,印度達到60%,而中國也就1/3。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的非制造業比重占到60%,而目前中小板非制造業企業比重不到20%。
“中國服務”應與“中國制造”并駕齊驅,要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服務業生產與消費大國之一,緊隨“中國制造”之后走向世界。服務業的行業集中度還十分低,每個細分領域都可產生偉大的企業。當前特別需要關注商業連鎖、高技術服務、生產性服務、消費服務、中介服務和專業服務等等。
商業連鎖的發達程度,直接反映和決定一個國家、地區與企業群體的基礎管理水平,它對精細化、標準化、流程化提出特別的要求。隨著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許多傳統服務部門脫離了原來低端、粗放經營形式,演變成為新興服務業。
關注之四:文化創意
國家的競爭最終體現為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的綜合性業態,具有較高的滲透性和輻射力,能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商業帶來附加值??茖W家預言:信息技術產業和文化產業是21世紀最具潛力的兩大產業。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還處于剛剛起步之時,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滯后。據估計,目前世界文化產業規模約為1.4萬億美元,美國和日本占近2/3份額。我國的文化產業約占GDP的3%,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一般可達到10%-12%。到2008年底,中國年動漫節目需求量為180萬分鐘,約2.50億美元的市場空間。而目前國內自產播出的動漫作品每年只有2萬分鐘,不足實際播出量的1/10,須大量依賴進口。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代表,教育培訓、休閑娛樂、影視傳播、動漫、設計等正在全國范圍內興起并開始形成規模。
關注之五: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的實質是通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管理,把傳統簡單、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變成融合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內的產業鏈條,應用品牌戰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形成規?;?、集約化、產業化生產。
培育、篩選現代農業企業特別需要從四個方面評判,區別于傳統農業企業。一是注重科學技術的應用;二是注重現代工業的流水線、標準化生產方法的應用;三是注重現代服務業的品牌管理、物流管理;四是注重區域特色、不易復制的資源價值的發現與重造。
關注之六:新商業模式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商業模式創新貫穿于各種業態和產業鏈中,它的本質就是盈利模式的創新。不同產品形態,不同收益模式,能夠延伸出多種形態的商業模式創新,例如虛擬經營、專利運營、特許經營、網絡交易等。
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結合,似乎沒有技術上的創新,但生產與服務的方式卻發生了根本變革,也可以理解為“創新”;再如文化創意產業,其產品與服務是文化與科技的結合,內容有新穎之處,也能夠產生較大商業價值;再如IBM由電腦制造商向系統維護、升級、咨詢、設計進行延伸、轉換,就是先進制造業轉型為生產性服務等。
新模式企業的風險要點:1)較少“硬技術”門檻,其創新點容易被復制,進而喪失先發優勢;2)企業沉迷于新概念和標新立異,不具備持續性實際盈利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