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
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本級人民政府的財政監督權是監督法、預算法、審計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經濟監督的決定》等法律法規明確授予的職權,具有權威性、法定性、強制性等特征。在中央當前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的大政方針下,如何創新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大權力機關財政監督的力度無疑更具現實意義。筆者認為,結合人大財政監督的實際和現行經濟工作體制,借力審計手段當為增強財政監督實效之捷徑。
依審計法規定,國家實行審計監督制度,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都有依法接受審計監督的義務。由此觀之,審計無疑具有“財政監督性”,因此至少在工作對象和工作方法層面,這一點與各級權力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的財政監督具有一定的重合。當然兩者的不同之處也十分明顯。第一,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權從本質上而言直接源于憲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部門的權能都是由其派生出來的。所以,同為“財政監督”,權力機關的權能位于更高的位階。第二,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更具宏觀性和廣泛性。從理論上講,權力機關的財政監督可以涵及財政活動的所有方面,而審計機關的財政監督更側重于微觀和具體。第三,對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而言,權力機關的監督是一種外部監督,而審計機關本身因為同屬于政府系列,所以它的監督應屬于內部監督。第四,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既包括程序層面同時也包括實體處理,即在監督工作結束后,可對有關工作作出決定或決議,也可對有關人員作出處理。而審計機關在審計工作結束后只作出審計結論,無法對事項或人員作出處理。
那么,為什么說加強人大的財政監督工作應借力審計手段呢?這是由當前人大財政監督工作的實際狀況所決定的。第一,財政監督的范圍廣,任務量大,層次繁復,而目前各級人大的有關專門委員會大都處于人員偏少、兼項過多的情況,尤其是經濟立法工作仍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相關人員很難拿出足夠的精力投入到監督工作之中,不可避免地使監督效果打了折扣,這時候借助外部力量便是一種理性和務實的選擇。第二,因為審計機關的工作職責便是對財務管理進行監督,所以它對常態的財務活動、財務規律和相關執業規定更熟悉,更專業,處理起來也更高效。第三,人大的財政監督工作借力審計手段其實是一個雙向和互動的過程,或者反過來說審計監督工作本身也需要同級權力機關的支持和助力。這就從操作層面開辟了兩者結合的可能,使這一工作模式更富有現實性和可行性。
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可以采用兩種方式促進兩者的結合:其一,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開展財政監督中邀請當地審計機關參加,發揮審計人員的作用,創造條件支持其工作,從而達到增強監督實效的作用。其二,權力機關選定某一監督議題,然后委托審計機關在規定的期間開展專項審計,人大依據審計結論作出相應的決定或決議,督促有關部門予以整改或對相關人員作出處理。當然,具體采用哪一種方式還應依據工作實際確定。
(作者單位:吉林省人大財經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