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崇勝
在以往列寧的政治思想研究中,人們往往以列寧曾經充分肯定過巴黎公社原則,而認為他是否定代議制而主張直接民主的。其實,列寧從來都沒有籠統地否定共和制、代議制,而是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問題、從不同角度給予共和制、代議制以十分精當、公正的評價。正確地解讀和理解列寧的代議制理論,對于加強和完善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列寧代議制理論的重要觀點
列寧領導俄國革命的時代,在政治層面,資本主義共和制和代議制是不可能繞過的制度前提,如果不能給予資本主義共和制和代議制以正確的認識,就不可能展開有效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綜合列寧關于共和制、代議制的相關論述,他大致從五個方面闡明了共和制、代議制的進步意義和超越資本主義代議制的設想。
首先,他充分肯定了共和制、代議制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進步意義。毫無疑問,列寧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他思維的立足點是如何爭取無產階級的階級解放和政治解放。但是,由于無產階級解放與人類解放是一致的,而共和制、代議制作為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在本質上是對專制的否定,它們的出現既有利于人類的進步,也有利于無產階級的發展。因此,列寧從人類社會進步和無產階級革命發展兩個層面肯定了共和制、代議制的意義。一方面,他從全世界社會發展的角度指出:“資產階級的共和制、議會制和普選制,所有這一切,從全世界社會發展來看,是一大進步。”[1]另一方面,他又從無產階級發展的角度指出:“民主共和制和普選制同農奴制比較起來是一大進步,因為它使無產階級有可能達到現在這樣的統一和團結,有可能組成整齊的、有紀律的隊伍去同資本有步驟地進行斗爭。”[2]他還特別強調了議會制度和選舉制度對于推進工人階級進步的作用,“沒有議會制度,沒有選舉制度,工人階級就不會有這樣的發展。”[3]
其次,他揭示了民主共和制對于保證資本主義政治穩定的特別意義。列寧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已經趨于穩定,共和制和代議制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制度保障,發揮著制度文明應有的作用。對此,列寧不僅有著清醒的認識,而且給予了應有的肯定。他說:“民主共和制是資本主義所采用的最好政治外殼,所以資本一掌握這個最好的外殼,就能十分鞏固十分可靠地確立自己的權力,以至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無論人員、無論機構、無論政黨的任何更換,都不會使這個權力動搖。”[4]請注意,列寧在這里使用了“最好政治外殼”的說法。列寧將民主共和制說成是資本主義的“最好政治外殼”,實際上是肯定了民主共和制對于資本主義政治穩定的特別意義,揭示了資本主義政治穩定的秘密。我們知道,從政治文明的角度來看,理想的政治文明狀態就是“政治外殼”與“政治內核”的內在統一,換句話說就是制度形式和制度本質的統一。
其三,他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議會制的真正本質。資本主義雖然找到了“最好政治外殼”,資產階級議會制也為資本主義的長治久安提供了某種制度保障,資產階級議會制所提供的游戲規則表面上似乎也很公平,但是,所有這些表面的東西并沒有改變資產階級議會制鎮壓人民、壓迫人民的本質。對此,列寧一針見血地指出:“每隔幾年決定一次究竟由統治階級中的什么人在議會里鎮壓人民、壓迫人民——這就是資產階級議會制的真正本質,不僅在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國內是這樣,而且在最民主的共和國內也是這樣。”[5]列寧在這里實際上已經將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本質充分地揭露了出來。
其四,他明確提出了代議制是無產階級民主必要的實現形式。大凡民主,都有本質和形式之分,無產階級民主也要有適宜的實現形式。代議制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實現形式,沒有代議制就沒有現代民主政治(以前總有人以為直接民主比代議民主的程度高,但實際上在存在社會分工和民主技術條件不高的條件下,只有代議民主才是最有效的)。代議機構是代議制的組織載體,沒有代議機構就沒有代議制。無產階級民主是民主發展的高級形態,無產階級民主同樣也需要一定的實現形式,如果沒有代議機構作為無產階級民主的組織載體,無產階級民主就是空話,正如列寧所言:“如果沒有代表機構,我們不可能想象什么民主,即使是無產階級民主。”[6]在這里,列寧明確地提出了代議機構是實現無產階級民主的必要組織形式。
其五,他指明了擺脫資產階級議會制困境的出路。針對資產階級議會由于受到不同政治力量的制約,往往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等弊端,列寧提出了擺脫資產階級議會困境的出路。他說:“擺脫議會制的出路,當然不在于取消代表機構和選舉制,而在于把代表機構由清談館變成‘工作機構。”[7]在列寧的心目中,理想的代議制應是巴黎公社式的議行合一的模式,“在公社代替資產階級社會貪污腐敗的議會的那些機構中,發表意見和討論的自由不會流為騙局,因為議員必須親自工作,親自執行自己通過的法律,親自檢查實際執行的結果,親自對自己的選民直接負責。代表機構仍然存在,然而議會制這種特殊的制度,這種立法和行政的分工,這種議員們享有的特權地位,在這里是不存在的。”[8]在這里,列寧實際上已經提出了超越資產階級議會制的基本構想。
列寧的上述代議制思想,受當時條件的影響沒有充分地展開,但僅從這些零星的論述中,我們仍然能夠了解到他思想的真諦——借助代議制形式實現無產階級民主。
二、中國人大制度的政治方位和應然走向
列寧的代議制思想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不僅直接指導過俄國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的建設,而且為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因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自正式建立以來55年了,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不可替代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形式,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人大制度的建設并非是完善的,尚有許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以人大制度建設為龍頭,帶動整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設,仍然需要以列寧的代議制思想為指導,認真吸取人大制度建設的經驗教訓,找準未來發展的方位和應然的走向。
(一)中國人大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形式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如何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國家性質的內在要求。人大制度不僅從法律上確認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的地位,而且從制度上確保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首先,從人民代表大會的組成來看,人民代表大會是由人民通過直接或間接選舉的人大代表組成,人大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社會主義勞動者、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及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人大代表要向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監督。人大代表在其任期內始終要同選民和選舉單位保持密切聯系,選民和選舉單位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罷免由其選出的代表。這就是說,人大代表來自人民,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也來自人民,人民代表大會具有人民性的特點。其二,從人大代表擁有的權力來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制定憲法、法律,有權決定國家一切重大事務,有權選舉和決定中央國家機關的領導成員,并監督這些機關的工作。地方各級人大有權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決定本地區的重大事務,有權組織本地區的其他國家機關,并監督它們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工作,具有全權性的特點,而人民代表大會的全權性表明了人民的全權性。其三,從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來看,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國家機構體系中處于首要地位。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最高體現者。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立法權,它通過的法律和決議,其他國家機關都必須遵照執行。全國人大還有選舉和任免權,國家主席、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均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其監督。地方各級人大是地方的國家權力機關,由它產生本級人民政府和其他國家機關,人民政府和其他國家機關都要對它負責,受其監督。這就是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以其他任何制度為依據,而它一經確立,就成為其他制度賴以建立的基礎,具有至上性的特點。
(二)中國人大制度屬于代議民主制的范疇,是代議制的一種形式
從一定意義上講,代議制民主(間接民主)之所以必要,是由于直接民主遇到了困境。“直接民主不僅有實踐上的困難,而且有倫理上的缺陷。它在實踐上最明顯的困難是,由于現代民主社會中公民數量太過龐大,直接民主的好處只能在地方政治系統或子系統中才能實現。而且,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大多數公民直接參與到某種形式的政治論壇(包括幾百人之多的論壇)中,而不僅僅是投票。直接民主在倫理上的缺陷即使不是顯而易見的,也是明擺著的。由所有公民直接參與的公民大會不可能制定最好的法律和公共政策,也不可能為這些法律和公共政策提供最佳的證明。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負責任的公民代表是更佳的審議者,他們更有可能做到這一點。而且,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不將主要的時間耗費在政治審議上的自由,才是自由公民生活的意蘊所在。”[9]
毫無疑問,中國人大制度屬于代議制的范疇,具有代議民主制的基本特征。在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憲法規定,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除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外,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中國的選舉制度是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制度,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都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改革開放以來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人數占18周歲以上公民人數的99%以上,參選率在90%左右。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目前縣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通過間接選舉產生,即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無論直接選舉,還是間接選舉,都依法實行差額選舉。選民和選舉單位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罷免或者撤換自己選出的代表。目前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共有280多萬人。各級人大代表來自各民族、各行業、各階層、各黨派,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相當數量的工人、農民代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工人、農民代表占總數的18.4%。為保證國家的權力真正掌握在全體人民手中,代表在履行職責時,必須反映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代表有權依法提出議案、審議各項議案和報告、對各項議案進行表決,在人民代表大會各種會議上的發言和表決受法律保護。
(三)中國人大制度符合代議制的一般原理,不是代議制的異類
眾所周知,衡量民主的標準很多,但有兩條則是必不可少的:其一,看政府是不是通過自由公平的選舉產生的;其二,看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否得到保障,對政府的權力是否有制約和平衡。代議制無疑較好地體現了這兩條原則,一方面,代議機構是通過自由公平的選舉產生的,另一方面,代議機構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制約政府的公共權力。萊斯利?里普森指出:“政治自由是依靠立法機關的,因為在這里政府和政府的反對派都合法表達。立法機關建立了領導權面對批評權的公共論壇。所以,立法機關如何履行它的職責是非常關鍵的。如果立法機關不值得尊重,如果它屈從于特殊性利益的壓力,如果它打破了作為橡皮印章或消極的妨礙者的職責之間的平衡,那么它就不能為民主服務,因為它違背了它所宣稱的作為區分民主與專制的唯一機構的原則。”[10]
中國式民主即使帶有濃重的協商民主特色,但中國式協商民主并沒有取代代議制民主的地位和作用。因為,協商民主固然有其價值,但也不能“將審議(即協商——作者注)的要求擴展到所有機構會威脅到公民的自由和公民的自由聯合。如果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自由地試驗各種結合方式,那么,我們不應用審議的要求來調節整個公民社會。一個完全由審議來調節的社會——通過政府的命令來實現這樣的社會——將不再是一個自由公民組成的社會。用哈貝馬斯的術語來說就是,公民社會必須在實質性的意義上不被結構化,以便自由意志的形成。用羅爾斯的話來說則是,公民在保持自由生活的同時也尊重其他公民的基本自由和機會,這是審議不能超越的界線。”[11]在中國,雖然協商民主發展得很好,但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議制民主是中國的基本民主形式。而且,中國人大制度較好地體現了代議制民主的內涵:一是通過普遍、平等的選舉產生人大代表,并由人大代表選舉各級權力機關;二是通過人大制度切實保障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因此,中國人大制度是符合代議制民主基本精神的,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代議民主制度。
(四)中國人大制度推進了代議制,創造了代議制的一種新的特殊形式
說人大制度創造了代議制的一種特殊形式,一是因為中國人大堅持了黨的領導原則。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必須接受共產黨的領導,這是人大制度必須堅持的一項重要原則。黨對人大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指導,其實質是支持和組織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這種政治形式來當家作主,是支持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保證它們積極主動、獨立負責地行使職權。共產黨領導人大,但不包辦代替人大的工作。黨組織與人大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不同于中國共產黨內上下級的隸屬關系,黨組織不能對人大發號施令,凡是國家重大事務的決定,只有經過人大按照法定程序審議通過形成決議或法律后,才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同時,各級黨組織在遵守憲法和法律方面必須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這就是說,共產黨組織對人大實行政治領導,人大對共產黨組織進行憲法和法律監督,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黨政關系的基本模式。
二是因為中國人大實行的是“一院制”。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實行“一院制”,而不是西方國家實行的“兩院制”。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在中國,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國家的重大事項由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行政機關負責執行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決議、決定。法院、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分別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中國雖有人民政協的存在(這是很必要的),但人民政協不是國家權力機關,不同于許多國家的參議院或上議院。
三是因為中國人大權力行使體現了民主與集中相統一的精神。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主要有四項:立法權、監督權、人事任免權、重大事項決定權,這是中國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主要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代表和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表決各項議案實行絕對多數原則,即由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贊成才能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憲法的修改,須由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舉行會議時,有關部門負責人可以列席會議,有關部門和個人可以旁聽會議。列席會議人員有發言權,無表決權。旁聽人員沒有發言權,如果他們對常委會正在審議的議案有意見,可以書面向常委會工作機構提出。近年來,一些地方召開常委會會議時,按照公民報名順序,確定旁聽人選。這也就是說,人大的一切工作是嚴格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則的。
(五)中國人大制度建設,必須大膽借鑒別國代議制建設的經驗
學習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列寧曾經主張蘇維埃政權和管理組織要同資本主義最先進的東西相結合,他指出:“我們不能設想,除了以龐大的資本主義文化所獲得的一切經驗為基礎的社會主義以外,還有別的什么社會主義。”[12]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 ”[13]周恩來甚至說過:“西方議會的某些形式和方法還是可以學的,這能夠使我們從不同方面來發現問題。”[14]鄧小平在1992年初視察南方的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15]
實踐充分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能夠保證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植根于中國本土,依仗于人民群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代表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動員全體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投身國家建設,保證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中國各族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牢牢地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從而使我們的國家真正具有人民共和國的性質。同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所以能夠產生、發展和鞏固,除了我們堅持了從中國實際出發,沒有簡單地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模式外,還在于我們大膽地借鑒了代議制的一般原理和某些行之有效的運行方式、方法,嚴格按照代議制的內在機理而不是拂逆代議制民主的基本精神來建設我們的人大制度。在未來人大制度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仍然需要大膽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在保持人大制度的中國特色的同時,盡量使人大制度的發展與現代民主發展的基本發展趨勢相一致。必須充分認識到,任何政治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只有借助人類創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態勢,人大制度才能真正完善起來,從而成為代議制民主花園中的奇葩,充分展現出其特有的生機與活力。
注釋:
[1][2][3]《論國家》,載《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39頁。
[4][5][6][7][8]《國家與革命》,載《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20、150、152、151、152頁。
[9][11]埃米?古特曼、丹尼斯?湯普森:《審議民主意味著什么》,談火生編:《審議民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頁。
[10]萊斯利?里普森:《政治學的重大問題》,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頁。
[12]《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2頁。
[13]《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0頁。
[14]《周恩來選集》下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頁。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頁。
(作者系武漢大學政治文明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政治文明建設研究”[04&ZD016]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