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興
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2009年發布監測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等六大網站新聞頻道日均流量突破1.7億、日均獨立用戶數超過1800萬,分別比2008年同期增長33%和22%,網民選擇通過網絡媒體關注“兩會”的比例高達94.5%。網絡的互動性使其成為人們參政議政和監督政府的重要渠道。地方人大制度是我國人大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公民有序參政議政是地方人大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8年12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2.98億,網民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地方人大工作要以網絡大發展為契機,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充分運用網絡信息資源創新公民有序參政議政方式,全面提高地方人大工作效能。
一、網絡參政議政的概念、特征和要素
1. 網絡參政議政的概念。網絡參政議政是指公眾通過網絡技術平臺表達訴求、抒發己見、傳遞民意、建言獻策等形式實現參政議政的新型民主形式。網絡參政議政產生、發展和發揮作用適應了信息社會發展要求,適應了人大工作任務和目標的復雜化、多樣化要求,適應了人大工作對象思想變化、結構變化以及他們的工作、組織形式變化的要求。網絡最鮮明的功能是增強了社會公眾利益表達和聚合的功能,并由此派生了網絡參政議政的政治功能。就人大工作而言,網絡參政議政利用網絡了解地方的網上輿情、開展社情民意信息的征集工作,提高了地方人大工作的針對性和目標性。近年來,全國和地方人大工作逐漸成為網民關注的焦點,通過網絡實現草根民眾有序參政議政已經不是不可實現的人大工作模式,而人大立法、檢查執法、監督質詢等工作職能也因為網絡媒體的作用使工作質量得到提高。
2. 網絡參政議政的特征。首先是創新性。網絡參政議政是信息化發展中提出的先進理念,也是民主方式的重要創新。其次是過程性。網絡參政議政是隨著信息化和民主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再次是民主性。網絡的公開性、透明性和便利性決定了網絡參政議政的民主性。網絡參政議政突破了傳統人大工作方式的各種障礙和制約因素,廣大公眾無論地域、身份和領域都能夠為人大工作提供支持。最后是互動性。互聯網的最大優勢就是具有互動性。網絡參政議政可以把獲得的各種信息通過互動平臺進行充分交流和整合,實現人大工作的溝通和分享。
3.網絡參政議政的基本要素。“以人為本”為核心思想的科學發展觀等先進理念的確立是網絡參政議政工作的理論基礎;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及其應用是網絡參政議政的物質基礎;社會公眾的思維模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順應信息社會的變化是網絡參政議政工作的社會基礎。
二、開展網絡參政議政、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對地方人大工作的現實意義
1. 依托網絡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是地方人大實現“開放式”工作模式轉變的需要。網絡的發展現狀表明,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政治資源。近幾年來,全國和地方人大常委會順應信息社會發展趨勢,圍繞人大立法、監督兩大工作任務和目標,充分運用網絡媒體資源,切實提高了人大立法質量,強化了人大監督職能。每到人大會期前后,廣大網民積極參與網絡“兩會”調查,他們對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等公眾最關心、最直接和最現實的民生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這些問題顯然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注的焦點,是代表委員們參政議政、共商國是的重點話題。網民在互聯網上參政議政實現了公眾與人大代表的“零距離”交流,拓寬了代表們的工作思路,提升了代表們的履職水平,也強化了公眾對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和履職效果的監督,使人大工作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
2. 依托網絡擴大公眾有序政治參與是人大提高議政水平、實現科學民主決策的需要。隨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公眾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公眾的政治參與訴求也日益迫切,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盡管在民主實質層面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目標,但是,在實踐層面還不能滿足公眾的政治參與訴求。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角度分析,沒有公眾充分參與的民主制度,必然會影響這個制度本身的效用。讓人大工作同網絡結合起來,運用網絡的便利性、互動性,架起人大代表與選民之間的相互溝通和對話的電子橋梁,選民可以隨時通過網絡向人大代表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增強對人大立法的影響力;人大代表也能更廣泛地了解公民的意見,有利于集思廣益,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
3. 依托網絡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是人大代表履職實現“常態化”轉變的需要。我國人大代表不設專職,實行“兼職”,人大閉會期間由人大常委會負責日常工作。針對這種狀況,近幾年,國內已經出現關于“人大代表專職化”的訴求,針對“明星”代表、“一把手”代表、代表“榮譽化”現象,媒體和公眾已經有不滿的輿論。究其根源,筆者認為,這是公眾對人大代表履職素質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表現。人大代表履職不能僅限人大會議期間,必須在創新履職方式方法上進行探索。網絡技術的興起,為公眾直接政治參與提供了某種可能。人大代表可以通過博客、電子郵箱、聊天室等信息傳輸工具同選民建立可以實現及時的、相互的、個性化的思想、信息交流。而廣大公眾可以繞開傳統的信息渠道所設置的表達壁壘,直接表達自己對公共事務的看法,人大代表還可以利用網絡很方便地進行民意調查。凡此種種皆表明,網絡參政議政不僅對廣大公眾有序政治參與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人大代表實現履職“常態化”、提高代表履職素質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地方人大開展網絡參政議政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對策建議
1. 地方人大要樹立信息化觀念,提高對網絡參政議政工作的認識。網絡參政議政是對傳統人大工作方式的延伸和發展,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網絡參政議政對我國民主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認識網絡匯聚民意、積聚民智的作用;進一步加強人大運用網絡擴大公民有序參政議政的宣傳,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的網絡參政議政意識,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網絡參政議政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摒棄各種錯誤認識;人大工作者要學習互聯網知識,掌握上網技術,關切網民的意愿;要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對人大工作的正相作用,盡快突破現有人大工作方式的局限。
2.建立地方人大網絡參政議政機構、隊伍和工作機制。隨著地方人大制度的發展,網絡參政議政工作應成為電子政務的組成部分。根據目前我國人大工作的發展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指導地方人大工作時,要把網絡參政議政納入人大工作的全局中,盡快建立起具有行政指導職能的各級網絡參政議政領導機構,在現有的人大常設機構和人員中安排專人負責網絡參政議政工作,建立網絡參政議政專業化工作隊伍,統一指導協調網絡參政議政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參政議政的作用。在網絡參政議政過程中,要逐步摸索網絡輿情匯集與研判機制、重要信息快速反應機制、敏感信息安全保護機制、網絡信息監測等工作機制,使網絡參政議政工作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的工作模式。
3. 搞好網絡參政議政法制化、制度化建設,為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提供制度保障。當前,網絡參政議政雖然發展迅猛,但其仍處于初級階段。一些地方網絡參政議政的發展是與當地官員的開明分不開的,而公眾的有序政治參與不能建立在個別官員的開明作風上,必須將公眾有序政治參與納入法制化、制度化建設軌道。網絡參政議政必須遵循傳統參政議政工作的規則,現實的法律規范和道德準則同樣也應在網絡得以延伸和遵守。網民在行使參政議政權利的同時,不應拒絕相應的法律和社會責任。針對目前網絡參政議政存在的“重視網上宣傳,輕視網下落實”的問題,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加以引導和規范,對網絡參政議政的形式與內容、權利與責任等各個方面及時作出規定,使網絡參政議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廣大公眾有序參政議政提供制度保障。
4. 建設好各級人大工作門戶網站。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指導,建立各地區的人大工作門戶網站,為廣大公眾提供地方的人大工作信息渠道。構建人大工作數據庫,開設人大工作論壇和網上信訪中心。通過網絡互動平臺為地方人大代表提供本地的社情民意,及時發現本地方的問題,為人大工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