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琳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人們已驚喜地發現:課堂教學在變化、課堂教學方式在變化、學生的學習行為在變化……既然教師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是執行者,就必然也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轉變自身的角色。如何適應新形勢,把握自身在教學中的定位,成了每位教師所面臨的問題。接下來,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對作為一名學科的教師角色轉變的理解與嘗試。
首先,作為歷史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修養,改變教學觀念。
《歷史課程標準》規定:“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發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出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課不是為了歷史學科而存在,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聶幼犁教授曾說過:“課程的教學觀、教材觀,都是受課程的價值觀支配的。新世紀的歷史課程價值在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從中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既賦予教師更多的創造性的空間,更強調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能力和個性的重要性,樹立了一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歷史課也對培養學生了解國情、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起著重大作用。因此,歷史教師應樹立現代意識,不斷研究新問題,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斷加強大教學論、當代教育學、新課程改革、歷史唯物主義等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修養,改變教學觀念,才能使自己不斷地用新的教育思想、觀念、超前意識去分析、透視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才會不斷地學習、獲取、接納新的思想和觀點,正確把握教改動向,在課改的舞臺上大展宏圖,勇往直前。
其次,作為歷史教師要創建民主平等、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
在新課改中,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中,了解學生的需要、學習特點、興趣、個性愛好等,以保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主體性,培養和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這方面我也曾作過一些探索,如我在上岳麓版七年級教材上冊《漢武帝的大一統》一課的時候,要求學生了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頒布“推恩令”、對匈奴戰爭等史實,進一步探討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并能正確評價漢武帝,理解漢武帝“大一統”的時代特征。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政治性很強,理論性較強,比較枯燥,多數學生不喜歡聽這類的課。如果課堂教學拘泥于教師一板一眼地傳授知識,可能不到10分鐘學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提不起興趣,教師就無法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容易導致師生關系緊張、不和諧,無法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后來我根據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先給學生做游戲:看錄像(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片頭),猜歷史人物。用強烈的視覺和震撼的音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迅速進入我所創設的歷史情境:“漢武帝16歲即位,可謂是少年得志,但他的寶座坐得并不安穩,有很多隱患。今天,讓我們穿越歷史時空,走近漢武帝,為他排憂解難。”然后我針對教學主題提供三段歷史材料,讓學生通過史料去發現漢武帝的憂慮:王國勢力威脅中央;群臣思想紛雜,不利集權;匈奴南下,邊地不安。最后學生共同商議幫助解決漢武帝憂慮的辦法……新穎有趣的歷史情境、親切的教學語言以及老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創設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充分讓學生去體驗學習的快樂,不斷地引起學生新的探究興趣,調動了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的學史興趣。
再次,作為歷史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組織者。
新課程改革提倡以生為本的自主探究和引導發現的方式,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而是師生互動的場所;課堂不是教師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活動,幫學生解難,促進學生思考,教給學生方法,分享學生感情和想法的場所。尤其是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更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組織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上組織學生互動展示所收集的資料,師生共同分享學習成果。
我在上《大一統的氣派和中華民族的象征》一課時,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先由學生分組,通過計算機網絡收集并整理有關長城、故宮的圖片資料,學生收集的內容不只局限于課本知識,特別是對于長城知識的這一環節的處理,我還啟發學生延伸到收集長城的郵票、傳說、詩歌、民謠、繪畫、書法等,目的是為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做好知識的鋪墊。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成幻燈片,而我所做的課件只是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穿針引線”也是我——老師在這節課的定位。然后學生展示所收集的成果的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可以采取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幻燈講解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以小組為單位表演的方式,如表演有關長城的詩朗誦、小組合唱、小品等。學生在收集資料、展示成果的過程中自主合作,積極探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的知識面也得到極大的拓展,所以當我拋出“為什么我國有這么多體現長城的作品?”這一問題時,學生的回答非常積極和精彩:
生1:說明藝術家被長城的魅力所吸引,積極展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生2:說明藝術家熱愛自己的國家。贊揚長城的雄偉、豪邁。
生3:長城是中國的巨龍,是中國的偉大建筑,是中國的象征。
生4:長城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是中華民族團結向上、堅強不屈的精神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
學生對“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這一認識水到渠成,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最后,作為歷史教師,應該善于思考、勤于反思,促進專業成長。
全國歷史特級教師齊健老師說得好:“如果說,一個不善于反思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那么就一名歷史教師而言,如果只會怨天尤地,而從來也不想或者不情愿反思自身和解剖自身,那么他也就只能是一個永遠原地踏步走的沒有什么出息的教師,一個平庸的教師。”反思的本質是追求合理性,使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更趨合理,使思維者的思維策略更趨合理。善于教學思考,勤于進行教學反思,目的在于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使教學更加合理,呈現一種動態的、持續的、良性發展的教學研究狀態,促進教師主觀地不斷提高自我的意識,有效地促進歷史教師專業的成長。作為歷史教師要想不斷發展,不斷超越,不斷跨上更高的境界,就必須要老老實實地學會思考,勤勤懇懇地進行反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大會第35次會議給各國教育部的建議書中寫道:“教師正利用一切現代教育手段和現代教育方法,越來越多的從事于新的教育程序。他們是試圖發展學生能力與興趣的教育者和顧問,而不僅僅是信息來源和知識傳授者。”如何適應新的角色,這是社會、歷史對我們的要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樂觀開放的心態,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在教師自身不斷成長中實現角色的轉變。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