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富 吳 敏
國家統計局22日對外公布了三季度經濟數據。第三季度GDP增幅高達8.9%,令外界相信,中國經濟已經開始走入快速增長通道。然而,隨著經濟的回暖,抑制產能過剩正在成為政府各部門新的工作重心,鋼鐵、水泥以及一些新興產業都成為了整頓對象。國家抓產能過剩,目的是要通過給投資者一個宏觀信息,以此來引導投資,其出發點是好的,想要使投資發揮最佳效益。但是,抓產能過剩要小心別擠出民營企業投資。
從現實來看,近期我們注意到,不僅在宏觀調控的影響下銀行從民營企業大量收回流動性資金,轉而貸向政府主導的所謂的“鐵公基”,即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而且,為保增長,政府加大了投資力度,而這些投資更多流向了國有大中型企業。如此一來,真正拉動經濟增長的是與政府投資推動相關的業已形成產能過剩的部門,而民營企業卻遭遇“貨幣寬松,信貸緊張”的境遇,融資難度仍然較大,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同時,在這種政策主導下,目前企業重組出現一種“回頭”傾向,即沒有直接解決企業效益問題,而是片面鼓勵國有企業做大,特別是兼并一些小的效益好的民營企業。比如,山東一家虧損的國有鋼鐵企業,就要兼并一些地方盈利的鋼鐵民營企業。在民營資本集中的房地產領域國進民退現象同樣十分突出。在“國進民退”的尷尬局面下,民營經濟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啟動民間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愿望有可能落空。
從歷史經驗看,在經濟運行的下行階段,政府抓產能過剩尤其要小心,尤其要防止矯枉過正,調整過度。因為產能過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具有時間維度、空間維度,有總量過剩與結構性過剩、短期過剩與長期過剩、相對過剩與絕對過剩的區別。而且,目前我國沒有一個準確判斷產能過剩的標準,沒有產能過剩的直接統計數據,只是依靠間接度量方法統計產能過剩,因而對產能是否過剩的判斷有時可能與實際情況不符。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電力很多投資項目被砍了,說是過剩了。結果到了2003年,隨著經濟的復蘇,全國范圍內電力緊張,十多個省份因電力短缺不得不拉閘限電,嚴重制約當時國民經濟的發展。其中的教訓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從國際經驗看,存在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發達國家的很多產業也存在產能過剩,在經濟衰退階段尤其如此,但他們對過剩的處理機制卻與我們不同。發達國家更多的是通過鼓勵競爭,發揮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來消除過剩生產能力,進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和高級化。事實證明,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應更多地利用經濟、法律手段協調管理經濟發展,為企業、為市場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通過促進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多種經濟體全面發展,使一國的生產真正貼近市場的實際容量與需求結構,從而達到化解產能過剩的目的,而不是去規定什么技術含量的產能是高端產能,什么樣技術含量的產能是低端產能,并以此為標準來硬性規定什么樣的投資項目可以上,什么樣的生產能力必須淘汰。
總而言之,抓產能過剩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千萬別在抓產能過剩的幌子下,在改革上走回頭路,又回到強化政府直接干預的老路上去,更不要在抓產能過剩的名義下擠出了民間投資。如果那樣,既不利于經濟增長,最終也不利于調整結構。▲(周維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敏是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生。)
環球時報20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