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之豪
最近國內關于征收碳稅的討論此起彼伏。《環球時報》13日曾刊登一篇題為“開征碳稅,先下手為強”的文章,談到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極有可能對進口產品進行綠色貿易壁壘征收碳稅前,把錢留在國內的想法。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筆者認為,眼下如若征收碳稅,實需三思而后行。
首先,眼下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依然余威尚存。在危機中很多出口企業的利潤被大量壓縮,現階段企業的維穩很大程度上因為國家巨大的經濟刺激計劃,國內外市場的不確定性使未來這些企業的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另一方面,眼下各國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連續不斷,未來有越演越烈之勢。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如果現在就征收碳稅,對很多企業無異于雪上加霜,
其次,西方對發展中國家產品征收碳稅本身就是一件不合邏輯的事。西方只是借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因為如果他們真正試圖推廣綠色技術,自己就要先“贖罪”,就應該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如果我們按照西方的思路征收碳稅,看似以世貿規則保護了自己,把錢留在了國內,其實等于承認西方不合理邏輯行為的正確性,沒有抗議便未戰先怯,作繭自縛反倒抑制了自己的發展,更難保將來西方以環保之名想出其他新花樣,后患無窮。
此外,筆者對眼下征收碳稅到底有多少效果持懷疑。如果為了應付西方只是象征性地征收,一則對環保無用,另一方面此口一開,恐怕將來又為西方提供一個攻擊中國并和中國討價還價的地方。再者如果征重稅,不僅為企業產生巨大負擔,而且以中國的情況很難說對環保有多大用。企業可能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在中國另一種可能的情況則是削減員工工資和利潤來消化成本。中國的很多外貿企業在出口,如對沃爾瑪,利潤幾乎低得可憐,但也不見得它們有所轉型升級。中國的出口企業很多都是中小民營企業,缺乏足夠的資金技術來轉型,經濟重壓之下很可能出現惡性競爭的后果。中國以前整治污染企業都是以行政強制關閉的,經濟杠桿的作用有多大還需研究。
事實上,從長遠環保考慮筆者是贊同征收碳稅的,但反對在現今國內外情況下征收碳稅。征收碳稅如果從長遠環保角度考慮,那就不僅僅是怎么征的問題,還有稅收如何使用。按照西方一些國家的經驗,稅收應當專門補貼給采用環保技術的企業,也可以成立基金幫助企業進行升級。顯然,向誰征收,怎么收,補貼給誰,怎樣補貼,這些問題都需要從長計議,絕非一日可以解決的。故筆者認為,征收碳稅一事在當前形勢下不應操之過急。▲(作者是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學者。)
環球時報20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