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江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獨特性、求異性、批判性等思維特征。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中學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即讓學生在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規律、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等思維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發散性思維和思維的獨創性。
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基礎
知識的創新是通過有創新欲望和創新能力的人實現的。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
首先要點燃學生的創新欲望。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首先要有不斷創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斷創新的欲望,才能進行有意識、有意義的創新活動,才可能達到創新的目的。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多么幼稚、多么無意義,教師都不要簡單地禁止和否定,都要給予熱情的鼓勵和正確的引導,從而點燃學生的創新欲望。
其次要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創新的過程避免不了挫折和失敗,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應該是歷史學科的優勢。在教學中要借助歷史長河中艱苦卓絕的奮斗事件啟迪學生的心智,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產生震撼,從而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升華,逐步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關鍵
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多方位多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現行的歷史教材,總的來講比較重視科學性、邏輯性,而對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方面并沒有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來彌補。通過開展“歷史小論文”“歷史創作”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創作性思維。
三、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思維的獨創性,包括學習過程、方法掌握與選擇的獨特性,思考問題角度與質疑內容的獨特性,解決問題方式的獨特性,學習結果表達的獨特性。
一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一個學生在《從隋亡唐興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煬帝心胸狹窄、不容賢才是導致隋朝迅速滅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會出現“貞觀之治”是與唐太宗愛護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該生從人才的角度分析隋滅唐興,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這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膽而可貴的。在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應引導他們善于大膽質疑,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求得解決,這樣才能進步。
二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標新”和“立異”都是一種創新。鼓勵學生大膽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反彈琵琶”這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環節。首先,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使其正確地認識到任何學者、權威都不可能窮盡真理之長河,任何人都有發現新知識的可能,樹立敢于“班門弄斧”“異想天開”的思想。其次,在教學上要發揚民主,為獨立思考創造條件。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標新立異,一定要加以保護。
總之,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按照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中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多角度、多層次分析歷史事實,敢于打破陳規,從而逐漸形成思維的獨創性。
作者單位:河北行唐縣九口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