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江
在小學語文教材里有唐人王維的《鹿柴》一詩: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在這里,題目中《鹿柴》的“柴”字,本字應為“砦”,通“寨”,按古音應讀作“zhɑi”,而不讀“chɑi”。另有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該詩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字,按古音,應該讀作“xiɑ”,而不讀作“xie”。
在初中教材里面,選有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此詩中,“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字,應該讀作“cui”而不該讀為“shuɑi”。
李白的《望天門山》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在該詩里,“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回”字,應該讀作“huɑi”而不是“hui”。
但是,在平時,卻常常聽見有人把《鹿柴》中的“柴”念為“chɑi”;“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念作“xie”、“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字念作“shuɑi”、“碧水東流至此回”中的“回”念作“hui”,嚴格說,其讀法是不對的。
以上幾首詩中的“柴”、“斜”、“衰”、“回”,它們都應保留古音的讀法,如此,念起來才順口、押韻、合乎平仄,如果按照今天的讀音去念,是既不合轍也不押韻的。
對這一點,《鹿柴》、《山行》二詩在小學的《教學參考書》里邊有明確的說明。
此外,在初中教材里,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高處不勝寒”的“勝”字讀音,也應念作平聲“sheng”,而不是念去聲“sheng”。
有此一說是:根據(jù)古今音變,文言文和舊體詩詞中的“斜”、“衰”、“回”、“勝”等字,應統(tǒng)統(tǒng)按照普通話的讀音去讀,方為正確。此說差也。
在統(tǒng)編中學教材高一冊《誦讀的要領》知識短文中如是說:“一般說來,讀音要以現(xiàn)代字典上的普通話標音為準,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讀古音。至于一些異讀字,則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處理。”
如像上面提及的詩詞中的那些字詞,就應當“根據(jù)具體情況處理”,也就是說應該照顧和考慮到古詩詞的音韻和平仄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其讀音。
高中教材里面,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兩詞中,就有此情況。《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早生華發(fā)”的“華”,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中“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看”和“更與何人說”的“說”,就應當按古音分別讀作“華(huɑ)”、“看(kɑn)”、“說(yue)”,而不應讀作“華(huɑ)”、“看(kɑn)”、“說(shuo)”。“早生華發(fā)”句,根據(jù)《念奴嬌》的平仄,此處應是“仄仄平平”,“華”在此應是平聲,這方才合乎詞牌格律。如讀為上聲,就不合格律了。
同樣,《雨霖鈴》中“執(zhí)手相看淚眼”句,其平仄為“仄仄平平仄”,“更與何人說”處,應為“仄仄平平仄”。根據(jù)詞牌格律,“相看”處的“看”、“何人說”處的“說”,自然應念“看(kɑn)”和“說(yue)”。
確定相應詩詞中的字音讀法,關鍵問題是,一定要考慮這些字在詩詞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僅片面地理解按照現(xiàn)代規(guī)范的普通話去確定讀音,那么這些詩詞就既不合轍又不押韻了。這樣,勢必影響了我們對這些作品的認識與理解,也影響了我們對作品的欣賞、領悟,作品的審美價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怎樣根據(jù)普通話的讀音來確定其古詩文中的一些異讀字呢?很簡單,那就是在不影響文詞的表達和文意的時候,就可以按照“仄仄平平仄”。根據(jù)詞牌格律,“相看”處的“看”、“何人說”處的“說”,自然應念“看(kɑn)”和“說(yue)”。
確定相應詩詞中的字音讀法,關鍵問題是,一定要考慮這些字在詩詞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僅片面地理解按照現(xiàn)代規(guī)范的普通話去確定讀音,那么這些詩詞就既不合轍又不押韻了。這樣,勢必影響了我們對這些作品的認識與理解,也影響了我們對作品的欣賞、領悟,作品的審美價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怎樣根據(jù)普通話的讀音來確定其古詩文中的一些異讀字呢?很簡單,那就是在不影響文詞的表達和文意的時候,就可以按照普通話的讀音去念。如在《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句,照古音“野”應讀作“yɑ”,在此如果按照今音讀作“ye”,并不影響其表達及意義,故完全可以從今音。
如《阿房宮賦》中的“阿房”二字,就可以不再按照古音讀作“epɑng”,而取今天讀音讀作“ɑfɑng”,因為在這里不論讀作何音,既不影響其意義,也不影響音韻平仄。
又如“互文見義”中的“文”、“見”,本應讀作“wei”和“xiɑn”,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都讀作了“wen”和“jiɑn”,約定俗成,大家都能理解,所以現(xiàn)在就都讀為了“互文(wen)見(jiɑn)義”。
我們在根據(jù)有關的規(guī)定對文言和古詩詞進行閱讀的時候,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處理”,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寧信度,而不信腳,不亦惑乎!
作者單位:阜寧縣古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