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園園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人們給“健康”概念賦予了新的內涵:它不僅包括過去所指的生理上的健康,還應當包括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心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穩定的情緒、愉快的心境、敏銳的智力和具有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能力的心理狀態。現代人的學習、工作、生活都具有“節奏快、強度高、壓力大”的特點。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則是難以適從的。因此,健康心理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但是,現代人的心理狀況卻十分令人擔憂。近些年,我國大中小學生中,因為各種心理障礙而導致自殺、精神分裂、抑郁寡歡、身體衰弱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由此可見,心理健康在整個教育組成部分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學校體育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中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人的心理健康首先是建立在一定人生態度基礎上的。面對同樣的環境和挫折,不同的人會出現不同的行為表現:有的人碰到困難并遭受嚴重的打擊,但仍然保持樂觀、奮發向上的激情;而有的人并沒有遭受嚴重的打擊,遇到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卻耿耿于懷,從此一蹶不振,甚至絕望,成了不良情緒的“俘虜”。作為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應當告訴他們,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做貢獻,使自己的生命發出光和熱。一個人如果多想這一點,就會有寬廣的胸懷,再從性格方面清醒地分析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促進他們個性健全地發展。我曾遇到一位女生,因初學蹲踞式跳遠而扭傷了腳,她就認為搞體育“危險”而不參加早操,遇到上體育課不是裝病就是躲起來。我找到她,給她講上體育課扭傷腳是件小事,根本不是什么“危險”。我還給她講了關于鄭海霞的故事,前國家女子籃球隊員鄭海霞盡管自己的年齡偏大,腰傷、腿傷困擾她,但她仍然堅持訓練,堅持比賽,為了中國的榮譽排除一切困難,頑強拼搏在籃球場上。最后我對她說:“你因扭傷了腳就怕體育,說明你很軟弱,而體育鍛煉恰恰可以使你變得勇敢、頑強,快加入體育鍛煉的行列吧!”心理障礙一
克服,該女同學后來體育鍛煉非常刻苦。
二、調節心理狀態,學會解脫
情緒不好,思想不暢快,不但有損健康,而且影響學習。不過,在不斷的實踐中發現,從事適當的體育鍛煉,倒是改變不良情緒的好方法。體育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把這一方法授予學生,讓他們學會自我調節,保衛健康。
人的心理活動直接影響人的生理機制,情緒與大腦的皮下組織存在直接的聯系,情緒的興奮產生于大腦的深部,后擴散到整個有機體。在心臟、血管及其他各器官中留下痕跡,這一痕跡將影響整個有機體的機能發揮。其實,心理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境和意志。譬如:“在鏡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蒼白,精神不振,這時心里一想到操場,我現在感覺良好。”于是毅然跑出門去。總之,當學生出現情緒不穩,或情緒障礙時,通過戶外鍛煉(如步行、慢跑、打籃球、踢毽子、郊游),轉移焦點,磨煉意志,使其盡快擺脫不良情緒,消除情緒障礙。
三、保持適度的緊張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緊張情緒比在松弛狀態下更能調節人的智慧,使得反應速度加快、思維敏銳、動作主動、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并感到生活充實、精神愉快。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保持學生有適度的緊張,有利于增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培養學生對自己情感的控制力,使學生懂得“生命在于運動”,引導學生自覺地參加體育活動,養成每天一小時活動的良好鍛煉習慣,在課堂教育中安排合理的運動量。
四、培養抗挫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處于生理、心理發育高峰期的中學生爭強好勝表現尤其突出,他們在體育活動中,往往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一旦自己的愿望沒實現,會產生心理不平衡,給他們帶來失望、壓抑、沮喪、苦悶等緊張的心理反應。特別是在組織教學比賽、達標測驗時,教師應很好地利用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抗挫教育,讓學生懂得勝利是人人向往的,而失敗也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如何看待失敗、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承受失敗,此時教師的正確引導是不可少的,讓他們在遇到挫折時應冷靜分析,從主觀、客觀等方面找原因,并及時調整自己不符合實際的目標,化壓力為動力,培養學生自我調整心態的能力,正確對待自己,理解別人,使他們清楚失敗的是成績,絕不是精神和人格,從而形成能夠承受挫折、百折不撓,勇于進取的健康心理。
學校體育不僅僅是讓學生通過體育鍛煉,促進正常的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形成正確姿態和掌握基本活動技能;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健康的心理,使他們能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情緒穩定、豁達開朗、樂于助人、善于交往、這樣,才有利于他們身心都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省武安市宋二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