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明春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努力實踐新課程標準,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要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基本需求,以達到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的目的。
一、科學探究過程中要明確教師、學生間的分工與合作
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著明確的分工與合作,學生與學生之間也需要有明確的分工與合作。科學探究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才能使教學工作達到滿意的效果。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組織、引導的主體,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必須明確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課前,教師的準備要十分充分,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過程中通過學生們合作、解釋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積累一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而不是爭吵)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等。
二、努力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
探究是從問題出發,發現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開始。針對學生經驗,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入手,提出驅動性的,能引發學生認知和沖突的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維持促進探究活動順利開展。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提不出來,教師一著急就直接告訴學生,教師應該冷靜地去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是應該組織學生去分析問題出在哪兒。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多動眼、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
三、合理安排教材,有選擇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科學》教學中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意識,教師在設計科學探究形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材。抓住相關的內容或有利時機,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充分發揮想象,在猜測中互相啟迪,可以使后面的探究方法更科學,探究重點更突出,探究活動更深入。
現在的《科學》教材的設計也體現了“用教材教”的觀念,給了教師、學生很大的自主權。如“生命”單元對動植物的探究,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學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動植物作為研究的對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開展教學活動。對學生,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科學探究。另外,教材還安排了自由研究內容,這些都體現了“以人為本”思想,最終實現育人的功效。
四、指導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要相對完整
探究式學習的核心是自主探究。老師的引導,教學的設計要便于學生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用恰當的探究形式,如操作——發現,猜想——驗證,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同時學生應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收集數據事實、檢驗假設、交流,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學生只有在參與中去深刻體驗成功,體驗挫折,體驗合作,體驗質疑,體驗挑戰,才能健康成長。只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條件,學生的表現會讓我們去喝彩!即使探究失敗了,對學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的。使學生體會到“原來科學研究這么不容易,科學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學《觀察與描述》時,學生通過各種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發現了許多以前沒有發現的秘密,體驗到了觀察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特別是通過“摸物游戲”,使學生的興趣高漲,雖然有的學生沒有說出摸到的是什么物體,但這使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各種感官協調工作的重要性。
當然,在多數探究中,教師要適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引導,從而使探究在經歷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結果,讓學生體驗到收獲的喜悅和興奮。否則,總是探究不出什么結果,學生也會喪失對探究的興趣和信心。總之,讓學生從眾多的感受和體驗中,獲得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不懈地堅持下去,他們良好的科學素養就一定能養成。
五、科學探究之后要組織學生合作研討,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傾聽他人意見
未來社會是一個協作型社會對個人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的要求與日俱增。即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概括吸收他人意見,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引導學生討論認真傾聽他人意見,通過強化探究,使個人的發現變成大家的共享財富。
六、重視引導學生把科學探究活動向課外延伸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教育。然而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又艱巨的過程。教學中,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大自然中開展探究,使探究不斷延伸下去。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調查家鄉的水資源情況:一天中氣溫變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要求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到課外去探究,使科學探究活動突破教學時間的限制和教學空間的束縛。
七、科學探究在教學實踐中所面臨的困難
1.時間問題:小學生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科學探究中往往會轉移注意,這樣時間變成了突出的問題,傳統課堂40分鐘,已經無法滿足科學探究的需要。
2.調控問題:在科學探究性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就算教師準備非常充分,也難免會經常發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學生人數多,活動空間又那么小,如果又沒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較短的時間內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是非常費勁的。
3.評價問題:如何去評價學生,用傳統的評價方案去評價他們已不能適應現行的教學,因此,現在急需解決“用什么評價方案去評價學生?”
4.教師問題:科學探究性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課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非常多,而現在科學教師的課務繁重,教師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學習、去研究,這就大大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也使科學探究教學很難落到實處。
5.教學方面問題:大部分地區采用的教學方法還是老師講,學生聽、記。整節課采用的滿堂灌的方法,原本生動活潑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充滿有趣的探究課程,被一張嘴一支粉筆所代替,學生當然無法接受,老師也感到枯燥無味,教學自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龐寨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