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根據國家課程計劃,初中化學每周4節(有些地區3節)。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分上下兩冊共九章,259頁。其中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而且在短短的一年不到的時間中還要面臨中考的挑戰。因此,優化課堂教學是每一位化學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筆者結合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提出課堂教
學應抓好的幾個環節。
一、教學目的、任務明確具體
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要以化學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有著廣泛的聯系,對于我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師組織一堂課,首先要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的和任務。對每一節課,一方面,要有主要的一兩項目的。如學習新知識,或進行某種技能訓練。另一方面,要全面考慮發展雙基和教育的各項任務,以及能力的培養是如何貫穿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的。例如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要求教師不僅規范地做好實驗,還要教給學生如何觀察實驗過程和結果。
二、知識教學要優化
化學教材只是根據課程標準提出一般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地傳授,是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的。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真學習大綱,鉆研教材。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的教學條件以及自身的教學經驗駕馭教材。注意知識、技能、能力的相互聯系和前后照應,并根據學習遷移的原理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一方面從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促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習新知識時,還要注意為以后學習作好鋪墊。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要形成一個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前后有序,張弛適宜的知識結構。
課堂知識教學是由教師的語言和板書表現出來的。教師能否掌握語言藝術,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語言規范準確能使學生得到嚴格的訓練,形成一絲不茍的學風。反之,講課模棱兩可,實驗結論似是而非,將使知識的本來面目全非。因此,教學語言應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學科知識。此外,教師語言還要求既精練、豐富、生動活潑,又有幽默感,同時還要速度適中,這樣可以增添課堂活躍氣氛,減少疲勞,激發興趣。
三、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學過程達到優化的一種推動力。
根據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安排的特點,第一章“開啟化學之門”和第二章“我們身邊的物質”都是實驗多,現象明顯好看又貼近生活,所以學生的興趣基本很濃。此時學生之間的差距也很小,只有少數學生記憶不深刻。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對這一部分學生多加關注,多給他們發言表達喚醒自己記憶的機會,從而鞏固知識。而從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起,我們進入化學微觀世界,本章描述性知識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多聯系學生熟悉的常識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多設計一些生動形象化的教學方式,多引導學生議論、討論和練習。在學生認識水平的基礎上,引導得出結論,上升為概念和理論。
四、加強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視實驗教學,教師的演示實驗一定要直觀、明顯、省時、準確、安全。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教師的教要落實到學生的學上。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學形式,教師的一堂課不能只滿足合乎科學性、系統性,還必須看到學生是否有了獲得知識的動力,學生是否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進行思考和學習,是否處在積極的智力活動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岸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