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梅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擴展自己的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人們已逐漸認識到了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因此,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
一、課外閱讀≠強制閱讀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在課堂教學的范圍里,對教師來說,最有意義的事情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就是要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感興趣的事情,學生一定會認真地把它學好。”興趣是最強大的學習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他們去主動學習。課外閱讀指導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平時的課外閱讀指導中,我們可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與形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有效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之中提高自身語文素養。
然而在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中,筆者發現有些教師不了解兒童閱讀心理,課堂上大量采取加壓式閱讀或命令式閱讀。固然,這種強制性的課外閱讀能夠收到一定的閱讀效果,但課外閱讀教學最質樸的要求就是要讓孩子們“好讀書”,能從閱讀中體驗快樂與充實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獲得基本的鑒賞能力,增強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如此重復同一個內容,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強制學生閱讀,會使學生無所適從,時間一長就會抹殺其閱讀興趣。因此要注意:1.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向他們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做到循序漸進地有計劃指導;2.應堅持以正面引導為主,要留心關注學生中由于好的課外閱讀行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給予積極正確的評價,讓個別學生的成功成為良性的刺激,從而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良好的語文課外閱讀習慣的形成。
二、課外閱讀≠作文閱讀
語文課外閱讀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質。一本好的文學作品對孩子的幫助遠遠大于一本作文大全,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提供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對人生產生極大的影響,能激起孩子做一個高尚的人的愿望。在學生剛開始閱讀時,“放任自由”是比較適合的辦法,天文地理、神話傳說、卡通笑話,只要內容不是暴力、淫穢、反動的,學生都可以閱讀。讀什么書,怎樣讀書,應由學生自己決定,老師不宜限制得太死,應倡導傳世經典與流行作品兼收并蓄,博采眾長。
然而,現行教育中有些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籍卻僅限于作文類讀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選刊、作文向導等。同時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完成摘抄名言警句,制作讀書卡片,撰寫讀書心得等固定作業。并提出此舉的理由:學習作文技法,提高考試成績。要知道,學生要寫出佳作,需要一種底氣,這種底氣必須以深刻的情感體驗、豐富的語感經驗、大量的語言素材的積累和厚實的社會生活知識作基礎。長期以作文輔導書為主要讀物,就如同以方便面為主食,必然造成營養不良。學生在這種閱讀背景下進行習作技能技巧速成訓練,終究寫不出優秀的文章,對語文素養的形成也很不利。當然,不可否認作文類刊物中不乏習作范例,閱讀時采用摘抄名言警句等做法對習作水平有提升作用,但學習寫作不應成為課外閱讀唯一的和最終的目標,應讓學生跳出功利性閱讀的誤區,像蜜蜂采蜜那樣廣讀博覽。唯此,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課外閱讀≠學生閱讀
課外閱讀不能僅限于要求學生閱讀,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到閱讀的過程之中。只有熱愛閱讀的教師,才能充實自己的課堂,體驗學生閱讀的甘苦,找到與學生心靈對話的內容,及時向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成為學生閱讀的榜樣。在平時的課外閱讀中,教師閱讀與學生閱讀之間要努力形成“共生”效應,達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具體做法:1.打造閱讀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師生合力打造“閱讀文化”,能對閱讀活動的推進產生深刻的影響。“閱讀文化”的打造可從氛圍營造、環境布置、活動開展等各個層面進行。如教師讓學生拿出各自喜愛的幾本書,在班級建成“小書屋”,再摘錄一些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張貼上墻,營造濃濃的讀書氛圍。2.交流閱讀感受。凡推薦給學生的必讀書目,教師首先要去閱讀。教師可與一些學生結成書友,不斷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定期交流閱讀情況,進行心靈對話。如此,不僅有利于師生情感的溝通,而且有利于學生精神世界的充實,對師生雙方的閱讀產生激勵和督促作用。
總之,課外閱讀已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不僅會給學生帶來樂趣和幸福,還會為他們的生命創造奇跡。課外閱讀指導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艱巨的過程,需要教師的不懈努力與頑強意志。作為一名教育者只有對課外閱讀進行辯證思考,不斷指導學生進行科學高效的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自覺的閱讀習慣,才能讓學生的課外閱讀得到長遠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興化市戴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