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利
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去。”那么,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把握電教媒體使用的最佳時機,以達到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目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素質呢?下面我談幾點拙見:
一、揭示課題,激發學生濃郁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揭示課題后,學生處于渴望盡快了解課文所描述的內容的心理狀態。此時適時映出課文描述的畫面,借用形象直觀的電教手段,為學生創設積極的,富有情趣的學習環境刺激學生產生想像的心理情感,教學效果也就不一樣了。
如我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開始,放了一段地震中的視頻。這次地震給人們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人們紛紛撤離。然而,一位偉大的父親用自己的雙手在廢墟中堅持不懈地挖掘了39小時,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兒子,并且救出了兒子的14個同學。同學們,想不想去認識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呀?學生此時被難以平靜的心情所驅動,急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支撐著這位父親不吃不喝不睡覺在廢墟中挖掘39小時。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對這位父親的擔憂和不解,積極地去研讀課文,那種偉大的父愛在對詞句的揣摩中一點點清晰起來。
二、解決課文重點和難點,為領會課文內容鋪路搭橋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很多課文都有一些難以理解的重點句,如果僅靠老師講解學生研讀的話,學生還是不能深刻地理解這些句子。遇到這種情況,我常常把這些重點句通過課件出示在大屏幕上,讓這些動態畫面的補充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斷迸發思維的火花。
三、欣賞課文時配合使用,激發學生愛美的情感
在欣賞課文時,配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愛美的情感。《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寫,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如果只是讓孩子們通過閱讀課文,就要求他們去理解黃山的奇美特色顯然是不夠的。于是,我就上網搜集了一些有關黃山的視頻資料和文本內容,將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相結合制作成教學網頁來再現黃山。這樣可以給學生直觀的整體的感受,在優美的音樂和美麗的畫面伴同下,學生們同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產生美的情感。
四、結尾處拓展延伸,升華對課文的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如歷史題材以及異域風情的題材,由于受時空的限制,與學生的距離太遠,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對于“不可估量的損失”的理解,首先就要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來了解圓明園中不可估量的價值。然后通過網絡讓學生真正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到圓明園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從而反思我們自身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歷史悲劇的發生。網絡資源融入文本,讓課文的內涵變得厚重起來。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最佳時機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才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智能,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商丘柘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