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江華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學會數學地思維?!倍说乃季S總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逐步學會應用思維這一發展規律,促進具體向抽象、特殊向一般、感性向理性的思維飛躍,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現將本人在教學中的一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稚化——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升華思維
有時教師故作愚拙,佯裝不懂,在板演或表達中有意遺漏或增添某個重要內容,再讓學生練習,學生的積極性將更高。如:六年級學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比較前,可出示“鴨有4只,請問鵝有多少只?”學生馬上出現緊張的情緒,“咦,這怎么做呢?”,老師則說:“啊,不好做嘛?大家想一想,”學生開始討論續加條件,并且想出很多有聯系的條件,等于是一個大復習。這樣不但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且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農村賣西瓜的例子:每斤西瓜0.25元,按一般思維這等于是知道單價,應該乘以數量就得到總價了,但賣西瓜的師傅既沒有用計算器也沒有用單價乘以數量這種方法,而是把買西瓜的人稱出的斤數除以4,馬上得出應付多少元,老師把這個例子搬到課堂上后,并故作驚訝道:“咦,他怎么這么算呢?你們覺得他算得對嗎?我倒有點不放心”,學生則你一句我一句地討論開來了,終于一位學生道出了天機,他把這與剛剛學的分數除法給聯系起來了,甲數除以乙數等于甲數乘以乙數的倒數,那么甲數乘以乙數就應該等于甲數除以乙數的倒數呀。0.25乘以數量,也就是數量乘以0.25,也就是數量除以0.25的倒數4嘛。這種由(教師)裝糊涂到(教師)“真”糊涂到(學生)不糊涂的“稚化”藝術,有時比直接道出知識原委要高明得多。
二、幽默——促使學生心情愉悅升華思維
小學生最喜歡風趣幽默的教師和教學活動。教學中的幽默有其特殊性,它必須服從于教學活動的需要,使用幽默出現在教學的最佳時機,成為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鹽”。從幽默中滲透和散發出機敏的智慧、廣博的知識、犀利的眼光、良好的修養、輕松的心情和內在的魅力。用不可遏制的歡樂情懷去感染學生,不斷增添藝術光彩,使學生在偶爾一笑或開懷大笑中馳騁聯想、準確判斷,咀嚼潛伏在幽默之中的美妙意味,領略創造性思維的迷人意境,掌握知識的真諦。因此,可通過雙關語、俏皮話、編故事,甚至一個手勢、一次表情等將難以言狀的疑問顯現得淋漓盡致,帶來沁人心脾的興奮和歡樂,使幽默上升為理性。如,文字題教學,480除以24與36的和,商是多少?有的學生列式為480÷24+36,我給打比方說這句話就像是“你擦爸爸和媽媽的鞋”是你擦鞋,現在從你列式中看來,你不是擦得鞋,而是你擦爸爸的鞋再加媽媽了,學生大笑,但幽這學生一默后,他居然馬上明白了。可見幽默能成為一種不可多得的潤滑劑,產生“一見鐘情”的難忘印象。
三、修辭——促使學生更加易懂升華思維
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借助形象化的語言就能造成鮮明生動的思維意念,修辭正是調整和修飾語言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靈活恰當地應用修辭,不僅使教者本身的教學語言不落窠臼,遣詞造句臻于上乘,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鮮活,使枯燥的內容顯得生動有趣,而且能使學生受到的美的熏陶,產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熾熱情感。在注意語言科學性、嚴密性和邏輯性的前提下,恰當比喻、趣用借代、巧于比擬、合理夸張、活施反語、講究對偶、適時反詰或正確轉換等都能產生出奇制勝的理想效果。
四、掘美——促使學生審美發展升華思維
教學技巧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教學過程無不蘊藏著種種形式美和理性美。教師的職責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挖掘和領略教學內容中包攝的情境美、理性美、和諧美、整體美、結構美、統一美及簡潔美等等,使學生受到真理燭光的照耀,對學習產生強烈而豐富的情感、濃厚而持久的興致,如萬能公式(梯形面積計算公式):s=(a+b)h÷2
不但對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適用,就連圓也適用,當我提出它適用于圓的猜想時,我的學生都與我一樣,有著一種渴求式愿望,希望能解開這個結,最后受折疊扇的啟示,終于找到答案了。我們可以將圓看作是上底為0,下底為圓周長,高為半徑的特殊的“梯形”。因而它的面積也就是s萬能=(a+b)h÷2=(0+c)r÷2=cr÷2=2πrr÷2=πr2,推導出了圓的面積公式。我們發現這些公式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形成了一個具有統一美的嚴謹系統。
總之,我們在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要促使他們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并由悅耳悅目的審美領略發展為悅心悅意的理性享受,繼而升華為悅志悅神的激勵追求,永遠樂此不疲。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水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