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文
作為生物學教師,要通過生物的教學,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健康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要按照標準用教材,教材是知識的載體,為教師所利用,而不能單純的就教材來教教材。如何根據標準用教材呢?
一、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課程內容標準包括10個一級主題,每個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這10個主題來編寫的。如蘇教版的《生物》七年級上冊主要有2個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七年級下冊只有1個主題(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級上冊主要有3個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健康地生活;八年級下冊主要有2個主題(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另外,生物與環境和科學探究2個主題貫穿在四冊教材中。科學探究的主題從七年級上冊開始一直到八年級下冊都有關于科學探究的內容,以循序漸進地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生物與環境則也是貫穿四冊教材,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突出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級上下冊的內容跟蘇教版的編排順序基本一致。八年級上冊和下冊的內容跟蘇教版的編排順序有所不同(兩冊內容與蘇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并不影響標準的實施。關鍵是熟悉課程標準的內容,用好教材。
二、結合教學實際,合理調整教材內容的前后順序
可以說是學生接觸到生物學這門學科的序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主要有哪些內容?學習《生物》有什么意義?《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聯系等,這部分內容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進入生物科學的殿堂。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從植物細胞、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到生物體的組成。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從種子的結構、種子的萌發到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描述了綠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還有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從教材的編排順序分析,內容是一環緊扣一環,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觀的細胞結構到宏觀的植物體,再到生物圈。按照這個順序教學從理論上說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碰到很多問題。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大膽嘗試調整教材的教學順序,根據適合的季節天氣,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具體安排略)。
這樣調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節作為生物課學習的緒言,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在第二章第一節“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學中,讓學生認識顯微鏡,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學會制作臨時裝片,掌握一些觀察微觀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節內容可以結合“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的教學,讓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關光合作用的內容調到前面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后面進行教學,這些實驗就無法完成。“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個實驗可以讓學生在家進行,然后再到課堂上驗證。
把第五章的第五節“植物的開花和結果”也調到前面來,可以在秋季尋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實,以便解剖和觀察花的結構以及果實的結構等。果實里有種子,接著上種子的萌發到根的生長等內容也很順理成章。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按照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平臺,讓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的探索。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先學一步。為此,我把八年級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分類,并進行了前后內容的調整。例如,八下第一個單元里有釀制酒釀的實驗內容,制造酒釀需要一定的溫度,對用具的消毒比較嚴格。而且,八下剛開學(2月份),氣溫較低。于是,我將這個單元的內容放到后面,同時,改釀制酒釀為制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學生對制作酸奶感興趣,有的學生對制作果酒感興趣,我便將如何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資料印發給學生,這些學生回家后立即著手制作,并且獲得成功。當時制作酸奶,氣溫比較低,這位學生通過多次制作,總結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規律,寫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論文。另一個學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當時不是葡萄上市的季節,市場上沒有葡萄出售,他問:現在買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蘋果來釀酒呢?對學生的發問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好機會。我高興地說:你可以試一試,根據釀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這個學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蘋果釀酒了,每天都向我報告發酵瓶中蘋果的狀態。當酒釀成后,他興奮地裝了一小杯帶到學校,給我品嘗,味道可真不錯。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西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