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洲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育教學中如何才能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呢?本人結合平時的數學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談談一些做法。
一、教師在教學中發揮人格魅力進行德育滲透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認真備課,認真輔導,認真批改作業,用高度的敬業精神感染學生;課堂教學中教師用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啟發、嚴密的推理,用生動的語言、精心的板書盡量體現數學中美的神韻;用深入的思考、頑強的探索、嚴格的規范、準確的計算、感人的故事盡力體現數學的精神。這樣學生不僅學得愉快,而且在潛移默化中能受到科學精神和美的陶冶,并從教師身上體會到責任感、敬業精神等做人的道理。
二、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數學研究的是空間形式及數量間的關系,它相對抽象而枯燥。雖然不像文科知識活潑,生動而富有情趣。但數學教學作為整個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必須滲透德育教育。關于這一點,數學教學大綱中也有明確的規定,可見德育教育在數學教學中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數學本身的知識內容和知識體系滲透了德育因素,數學教師應抓住學科特點實施德育教育。
1.在闡釋數學概念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數學中充滿著辯證法,教學過程中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予以揭示,這不僅可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還可使他們從中有所發現、有所提高,為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講授正負整數、正負分數和有理數的關系,講解有理數、無理數和實數的關系時,可以滲透對立統一的觀點;在講解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等內容時,可滲透量變、質變規律。這些觀點的適時簡介,使學生對辯證唯物主義獲得感知與體驗。
2.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現行數學教材結構簡明,形式活潑、圖案生動形象,本身就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教師應在此基礎上更深刻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美,對學生進行數學美的教育。數學中充滿著對稱美。如線、等腰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圖案體現著對稱美,式子a+b=b+a,a+(b+c)=(a+b)+c等數學定律也是對稱的。數學中還充滿著簡潔美,如a+a+a+a=4a等公式的簡潔美,解題方法上的避繁就簡等都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的本性,數學美的教育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它是溝通智育與德育的橋梁。
三、教師要精于創設利于德育滲透的情境。
情境教學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教學方法,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德育情境的創設可以通過數學問題故事化、數學信息情景化和開展數學活動來進行。如《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章中從部分看全體,調查野生動物的數量:“世界上的動物越來越少,有的已經滅亡或瀕于滅亡,為了保護動物,常常要估計某種現象動物的數量。現在要估計某片樹林中大熊貓的數量,你會采取什么辦法呢?”像這樣的數學問題就包含著德育,學生在學習數學思想和方法時,無形之中接受了關心生態環境的教育。
四、教師要巧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數學教學本身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為完成知識教學、能力培養的任務,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運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時也要根據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學習圓時,圓是平面圖形中最完美的圖形,它的完美不僅在于它的完全對稱性(軸對稱、中心對稱),而且在于它體現著一種偉大的精神——集體主義精神,這是因為圓本身就是把無數零散的點,有秩序地、對稱地、和諧地、按統一的規律(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排列而成的封閉圖形,就像一個和美的大家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時也遵循著集體的紀律。在學習完函數圖像后,通過對各類函數圖像特征的總結,如有的是直線、有的是拋物線、有的是雙曲線、有的是折線等,啟發學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如同函數圖像一樣,有時平坦,有時崎嶇;有時高潮跌起,有時低潮綿延,應始終保持冷靜向上的人生態度,去經受成功與失敗的考驗。再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學中,可適當補充簡介發明者及發明過程。像在教學勾股定理時,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書籍中最早關于勾股定理的記載,要比歐洲人的發現早幾百年。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樹立學科學、探索科學奧妙的理想和信念。
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師,主要的工作就是教書育人,要在教書的同時進行育人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動人,輔之以合適的方法,必能使德育滲透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邊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