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燕
在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和技能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的?!度罩屏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倘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將生活經驗數學化,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植根于生活。
一、感受數學,體會數學來來源于生活,讓數學變得更加有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思考這個世界的數學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課前、課后布置學生去觀察體會自己身邊的數學,去感受身邊的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例如:“千克的初步認識”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袋鹽,看看上面寫的有多重?
生:500克。
師:請同桌同學把兩袋鹽合在一起,感受一下,有多重?
生:兩個500克是1000克。
師:再請同學們自己合作一下,把這兩袋鹽放到臺秤上,看看指針在什么位置?
生:1上。
師:對1000克也是1千克。“千克”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的重量單位。
師: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重量是1千克,
生:一袋醬油……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掂一掂、稱一稱、估一估,這些活動對于小學生來說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顒又?學生手腦結合,建立了重量觀念,學到了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了智力,培養了實踐能力,這就使活動更具魅力。
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數學變得更加有用
為了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教材中設計的許多案例都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應盡量根據實際情況,模擬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環境,設計一些生活場景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
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先讓學生通過折、看、比,得出對稱,再讓學生走出教室,引導學生觀察樹葉的紋理、房屋的設計等是否對稱,然后引導學生們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想象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對稱的。同學們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他們想到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服裝、蝴蝶、蜻蜓、飛機等等。最后,讓學生拿出畫筆設計一個你喜歡的對稱圖形。同學們的興趣高漲,一張張紙上畫出了各種各樣的對稱圖形。他們拿著自己的作品紛紛來到教室前進行展示。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不但自覺參與,而且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時所見的物體當中原來就蘊含著數學知識。
三、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生活中充滿智慧、充滿數學
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讓他們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的某些實際問題,他們是十分樂意的,這也是我們教學所必須達到的目標。
比如在教學《10的分與合》后,設計超市購物的情境。媽媽給你10元錢,讓你買你喜歡的物品,你應該付多少錢?營業員應該找回多少錢?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價格:

小朋友興趣很高,都積極地尋找自己喜歡的物品。說:我買1元的鉛筆,找我9元;我買3元的橡皮,找我7元;我沒有水彩筆了,要買8元的水彩筆,找我2元;還有小朋友說要買4元的小刀和6元的鋼筆,不找錢給我了;甚至有人說我要買2元的直尺、4元的小刀和3元的橡皮,找我1元;更有小朋友說要買5枝鉛筆和1本筆記本,正好用完;這樣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又調動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積極性,真正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可見,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高度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那么,一定會使數學更貼近生活。同時也會越來越讓人感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會變得有活力,學生才會更有興致地喜歡數學,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鞏固數學甚至發展數學。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才能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作者單位:攀枝花第四小學